莊子說:“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道“是不“封閉”的,是一刻不停向前“發(fā)展”的,是“開放”的。語言文字是也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發(fā)展的。
莊子說的“是”是指主觀“我”的認知、意識、判斷,“彼”是指外界一切的“他物”。“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莊子認為天下所有的理論學(xué)說主觀判斷,都是“畫地為牢”,都不能完整反應(yīng)客觀世界。“故有儒墨之是非”,而“是非之彰,道之所虧”。“道可道,非常道”,完整的全部的道是不可能一語道盡的,不可能被任何一種理論全包的。從這個角度說所有的理論學(xué)說都是主觀的自以為是的“是”,而不是全部的完整的最終的道。
歷史上沒有那個偉人圣人可以說他的學(xué)說把真正的“道”都包含了,都說透了。“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真理是發(fā)展的,是開放的,是與時俱進的”。
但是我們總還是要勉強而說一下,勉強的主觀劃分一下,總不能真正的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吧,那樣也太消極了。“為是而有畛”,這個“畛”就是田地中間的田埂阡陌。“為是”也就是為了主觀的“是”,“為”是勉強的意思,為了主觀的“是”勉強的來劃分一下吧。地球上的田地本來是沒有什么界限的,都是一個“大塊”(大塊噫氣,就這么來的),后來都是人為來劃分的。不分的話,人們就爭之無序,就沒有文明,這個就是荀子的學(xué)說“隆禮儀殺詩書”。和為貴,不以禮節(jié)也是不能有真正的”和“。
“語言文字”作為溝通表達,認識世界的“工具”,雖然也是變化無常的,在一定時間、條件里我們還是可以用它來劃分一下的,還是可以表達出部分感情,記錄出一些變化之道的。所以莊子說: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大概是什么意思呢?有左有右,這個是指人們認識客觀物理世界的秩序。有倫有義,這個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規(guī)則。有分有辯,這個是人們的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有競有爭這個是社會生存的基本法則。
這個就是莊子的“八段邏輯法”,西方有三段邏輯,印度佛教的因明學(xué)有五段論辯法,莊子是“八段論辯法”,當然中國還有《易經(jīng)》的“十段論辯法”。
但是這種主觀的劃分,主觀的認識不是莊子的最終目的,只是方法,只是認識世界的手段,最終目的是“逍遙”,是“齊物”。就是“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者,用也者,通也者。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唯之道。”
我個人心得,讀《中庸》一定要同時讀莊子,不然是理解不通《中庸》的。
庸,就是用,用就是通,通才能得。把問題解決了就通了,通了才能夠有所得,不通則會爆發(fā),就會固化,就不能發(fā)展,就會被淘汰。因為”道“是一刻不停的向前的,你不通就不能與時俱進,就不能有所得,就會落伍。這個就是莊子最終目的!得逍遙自由并且具備“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平等精神,才可以通行無礙,才能夠真正的有美好生活。如何有自由平等心呢。莊子說:“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不要師心自用就可以有自由,有平等心。因為莊子認為師心自用的自以為是就是封建固化,就是落后愚昧,就不能與時俱進的”通用“而有所得。
王陽明也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陸九淵也說:學(xué)者大病,在于師心自用。師心自用,則不能克己,不能聽言。
中國古代圣賢都認為不師心自用,擁有開放性思維就可以擁有逍遙自由平等之心。
我的幸福很簡單,就是擁有一顆開放自由平等之心。(李多善隨手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