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過一段時間,感覺自己過得挺輕松,是不是該做點事情了,于是自己的計劃,發現自己的計劃做的事情又很久沒有做了,看來是拖延癥又犯了,計劃又白做了。
每次都這樣,做計劃的時候雄心勃勃,覺得自己一定可以搞定,準備非常充分,開始幾天動力十足,幾天后開始打退堂鼓,再過幾天就放棄,一段時間以后就放棄了,這充分說了一句話“差生文具多“。
總是在買裝備,總是在幾天后放棄,于是總結出來了:
不要覺得你買個書就會看書、讀書、學習, 這其中包括Kindle蓋泡面,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的iPad。
不要覺得你買了衣服、鞋子就會去鍛煉身體,這其中也包括辦了健身卡,在朋友圈發”不瘦二十斤不換頭像“,和朋友一起健身等等。
不要覺得定了鬧鐘晚上11點就會睡覺,不會的,你會劃掉鬧鐘看手機,也包括寫在了短視頻、知乎、微博,也會用瀏覽器看,而且覺得沒有過12點感覺這一天沒有過完。
拖延癥的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跟朋友交流了一茬又一茬,嘗試的方法一套又一套,總之還是有問題。所有的方法都沒用。
1
為什么要拖延?
在《拖延心理學》中,作者這樣寫道:“如果你沒有理解自己為什么要拖延,所有這些實用的技巧對你都不會有什么幫助。“
所以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為什么要拖延,拖延的理由千千萬,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不愿意做,沒有精力,沒有心思。
1) 太難了,不想做
有些事情,太難了,想來想去都不行,放下以后,一想起來就頭痛,這樣的事情太難了,根本就不想做,這樣一想到、一看到就放棄了,于是就開始拖延,有些時候是故意忽略他。
還有一種情況,不是難,就是事情多,一坐就需要好幾天,一想到這么多事情,瞬間崩潰了,也就不想做了,還是先做別的,反正一時不會做不完,不差那一下,于是就開始拖了。
2) 累了,不想做
想提高,學習英語,考個證什么的,每天早上7點出門,晚上8點回家,忙了一天都累癱了,葛優躺在沙發上,哪還有力氣起來做事,安慰自己,等我有精神了,我再做,可是永遠都沒有空閑的時候。
你想鍛煉身體,于是買好了裝備, 報了健身班,覺得自己花了錢,應該可以回去,健身教練一起,也是一種督促,可是工作一忙起來,沒有時間就不去了,偶爾有時間,忙了太久了,今天還是休息吧,也就不去了,有一種胖叫做“過勞肥”就是太忙了,沒有時間鍛煉身體,而且吃東西不規律,特別是吃夜宵,那就會越胖。
每天安排太多事情,時間也就稀缺了, 在《稀缺》一書,“權衡式思維(trade-off thinking)它是由稀缺所引發的一種思維方式。在稀缺狀態下,因為所有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俘獲了我們的大腦,以致我們開始對之念念不忘,開始產生決策難題。”
事情多了,人也累了,不想做了,同時還會產生決策難題,侵蝕你的心智, 這樣導致什么都不做,拖著。
3)玩多有意思,我還是玩去吧
現在的誘惑太多了,刷短視頻一刷就是2小時起步,玩游戲一把就是半個小時起步,看電視劇2集起步就2小時過去了,還有就是刷微博看看八卦,刷知乎看看事情的評價,微信群里面灌水聊天,這樣的日子過著還是很輕松的。
現在的選擇不是正確或者錯誤,而是正確的或者輕松,正確的是要提升,看書、學習、健身,而輕松的事情,那就太多,太方便,一個手機搞定所有的事情。天天玩還是很開心的,那些正確的,那就拖著吧。
拖延的理由有很多,總結起來就是這三類,知道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在你看穿了自己的老底,完全地理解了自己拖延成因的情況下,如果你不付諸行動,你依然不會有所進步。
2
給自己減負,讓自己行動起來
很多人一說到拖延,覺得自己意志不夠堅定,受不了各種誘惑,或者是沒有多堅持一下,覺得自己要是多堅持一下,說不定就不拖延了,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更加需要注意,那就是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計劃了太多的東西。
墮落了一陣子,覺得自己要改變,要上進,于是開始做計劃,于是想做很多事情,計劃很多事情,把自己安排得滿滿的,于是這樣才有成就感。
剛開始做幾天,都完成了,覺得非常好,可是后面只要出一點事情,斷了一天,然后就有兩天,三天,直到三個月后,想起來還有一個計劃。
要讓自己行動起來,先要減負, 把事情減少了,才能讓人除了做事以外還能有自己的空間,把自己逼得太狠的結果就是自己受不了。把想做的事情列出來,把非必要的事情剔除, 讓自己有空閑的時間,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首先要減負,人只有專注了,才能思考有深度,才能有更好的產出, 然后才是有限的資源需要合理的分配,分配到自己最想達成的目標上。
3
利用WOOP思維做計劃
既然要行動,那就不能只是“我要努力”,“我要上進”這種心靈雞湯,需要有科學的思維,WOOP思維是一個很好給自己做計劃的方法。
1) W(Wish) 愿望或者心事, 能夠達成的愿望,目標,目標就像燈塔,樹立了目標,你才可以朝著它前進,比如說你想著要考一個證,PMP、會計等等。
2) O (Outcome)收獲,你實現了這個目標以后最佳結果,人說無利不起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不是目的,蟲子才能收獲。人總是有倦怠的時候、碰到困難的時候、想放棄的時候,只有收獲才能激勵人爬起來,繼續做事。比如考了證以后,有了找工作的敲門磚、優先錄取權。
3) O(Obstacle) 困難:你在實現計劃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什么都不想,直接就做,做的過程中,發現做不下去,調整方案,直接放棄,這些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 而在做之前,把所有的困難考慮清楚,該準備的準備,該給自己打心理預防針的早點打,這樣遇到了也有心理準備,才能站起來繼續前行。
困難有外部困難,也有自己困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對于要做的事情覺察不足,根本就沒有想到過
第二類:對于要做的事情準備不足,沒有足夠的資源、知識儲備、專業技能
第三類:對于自己的認識不足,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對于真實的自己不接納。
對于困難,自己能搞定的那都好說,可是有些困難,特別是外在困難,比如考證過程中,工作很忙、時間不夠、沒有老師答疑等等,這樣會把自己難倒,這是要克服的,否則自己沒有就打退堂鼓了,表示拖延,直接變放棄了。
4) P(Plan) 計劃 有了目標,考慮到困難,那就開始做計劃了,這里先要把所有的事情列出來,包括做事、獎勵、休閑娛樂、陪伴家人都放上去,這樣才能全面的。
接著就分解任務,把任務分解到每天是可以執行完成的,不能是一坨任務,這樣看著就郁悶,容易放棄,然后把三到四天的任務安排到一個星期里面,這樣可以靈活調動。
對于復雜的任務,可以拆解、分布、細化,這樣有助于任務的完成。
每個任務都需要,設定截止日期,常言道,deadline是生產力,有了deadline,一切的任務都會完成,哪怕是踩線完成。
最后就是計劃不要完美,給自己活路,把所有的時間都安排滿,在最快的時間內完成,看似很好,可是把人逼太緊,人會放棄,會擺爛,讓人看到完成的希望,才有可能完成。
4
行動起來
1) 防止時間碎片化
其實時間碎片化大家有個誤解,覺得只要是不連貫的時間,都算是時間碎片化了,可是目前的實際情況就是這樣,只要有手機在手,上班、下班、吃飯、休息,只要拿著時間,就有時間,當然了,這些時間,上網、刷微博、朋友圈、短視頻,時間容易過。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任務放到這里,時間是碎片化,但是內容不是,是連成一篇,就像如果是看一本書,也是可以的。
當然了,做事要專注,如果有大片的時間,那就要專注其中,不能東一點、西一點的,這樣就把整片的時間都碎片化了,效果尤其不好。
所以,對于碎片時間,把做事的事情連成一片,也算是一體化,而對于整體的時間,則是要求專注,不能分心。
2)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行動起來
完事開頭難,只要開始了,那就完成了一半,這是有道理的,沒有開始的時候,有千條萬條理由不做,開始做以后,就會一直做,直到碰到一個難題, 才有可能停下來。
那要做起來,就需要建立錨點,那就是“如果…那么…”模式,就比如說我要看書。
如果上班下班,進入地鐵,開始看書。
下班回家,吃完飯后,果泡茶,拿起kindle看書,
晚上睡覺之前,拿起kindle看書,困了再睡,
這樣你就會有動力,同時能想起來看書。
3) 給自己獎勵
完成了任務,給自己獎勵,享受成就感,同時讓自己放松,為下一次努力積累能量。 這個獎勵可大可小,可以是以周為單位,給一些小獎勵,以半年為單位,可以給大獎勵,這樣形成一個循環。
5
寫在最后
只會停留在“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 那每三個月計劃一次,執行兩三天,然后丟了,三個月后,想起來做點事情,又開始一個循環。這樣就沒完沒了。
如果想要做事情而不拖延,可是使用WOOP思維做好計劃,只有合理的計劃,才能讓人能夠執行下去,然后使用“如果…那么…”給做事情建立錨點,把事情做起來,到點完成,給自己獎勵,這樣形成正向循環,也就不拖延了。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