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這副哀婉凄絕的對聯(lián),是陳寅恪在王國維沉湖而死后寫的。
聯(lián)中飽含情感,但也是一種觀點,關(guān)乎王國維的死因。時人多為贊譽此聯(lián),其中王國維的親家兼好友羅振玉更是夸大,說此聯(lián)“辭理并茂,為哀挽諸作之冠,足與觀堂集中《頤和園》《蜀道難》諸篇比美;忠慤以后學術(shù)所寄,端在吾公矣。”
此處的《蜀道難》,并非李白之《蜀道難》,是王國維所作《蜀道難》,收錄于王國維《觀堂集》中,王國維晚號觀堂。李白《蜀道難》是真感慨蜀山棧道險峻行難,王國維《蜀道難》則哀挽亡友、慨嘆世事之難,并蘊家國時局之悲,其中有幾句,極為沉痛悲切:
“首在荊南身在蜀,歸魂日夜西山麓。千里空馳江上心,一時已抉城門目。可憐蕭瑟滿江潭,無限江南與漢南。莫向翠微舊山色,西風落木歸來庵。”
忠慤,指的是王國維,為溥儀贈給王國維的謚號。
羅振玉的夸贊,未必全出于本心,以一聯(lián)而贊陳寅恪是王國維之后的唯一學術(shù)棟梁,有討好之嫌。
因為王國維的死,流傳中是與這位羅振玉有關(guān)的。
王國維是自己沉湖而死的,一個人要去死,是需要下決心,是有原因的。而王國維縱身一投,便沒人知道真正原因了。這給后世留下了無數(shù)臆測,其中一種臆測便與羅振玉有關(guān)。
羅振玉的人品確實不怎么樣。他于清末奉召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后補參事官,兼京師大學堂農(nóng)科監(jiān)督。他一次身份,舉薦王國維見“天顏”。辛亥革命時又攜王國維避居日本,于王國維生活上幫助甚多。后入值溥儀南書房,并參與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任偽職。
王國維恰如魯迅所說,確實是個“老實人”,老實到像火腿一般。他為何對羅振玉服服帖帖呢?就是因為這種老實,記恩記情。
這人記恩記情到什么程度呢?
據(jù)溥儀的說法,王國維求學時代十分清苦,羅振玉給了他很多幫助。王國維在日本期間,幾乎是靠著羅振玉生活的。
王國維為了報答這種恩情,最初的幾部著作,就以羅振玉的名字付梓問世。包括他在日本出版、轟動一時的《殷墟書契》,其實也是竊據(jù)了王國維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按:見溥儀《我的前半生》。)
如果此說為實,那么羅振玉現(xiàn)在仍被稱為“甲骨四堂”之一,是站不住腳的。但這只是溥儀單方面之說,很難確實證明,加之溥儀也基本為道聽途說。
溥儀還說了另外一件事情,這事兒對羅振玉及后世影響都很大。溥儀的書雖然是60年代出版的,但內(nèi)中很多說法應(yīng)該是早就存在的。
解放后的溥儀
溥儀說,雖然后來羅振玉的女兒嫁給了王國維的兒子,兩個人成了親家,但羅振玉并沒忘記債務(wù),包括因他的推薦而讓王國維接近“天顏”,也算作王國維欠了他的情分。所以,王國維事事聽他的話。
后來,羅振玉向王國維討債,突然討債的原因是,所謂的清廷內(nèi)務(wù)大臣紹英托王國維替溥儀賣字畫。羅振玉知道了此事,把字畫從王國維手里要去了,而后賣掉,所得款項卻不給王國維,作為王國維歸還他的債款扣下了。王國維去向他索要,他卻跟王國維算起舊賬。紹英催促王國維,王國維無法答復(fù),氣憤已極,跳水自盡。據(jù)說王國維的遺書上“義無再辱”四字即指此而言。
溥儀的身份特殊,名聲很大,這種說法當然也影響最大,郭沫若后來又對溥儀的說法加以肯定,此說影響一發(fā)不可收拾。
但溥儀純粹道聽途說,王國維也不至于如此。連溥儀自己都說他是聽到的傳說,而且還是在他“特赦后”才聽到的。
既然為傳說,那時間相當久了。相信羅振玉也一定聽過如此傳聞。而坊間還有一種“逼債”傳聞,就是王國維曾與羅振玉合作做生意,虧空巨大,欠下了巨債。
所以,羅振玉當然第一個不同意王國維是因為他“逼債”而死或者因與他做生意而欠債致死了。
羅振玉認為王國維是“殉清”而死,后世再加兩字在“殉清”之上,即“愚忠殉清”。
按照《清華國學研究院史話》的說法,王國維確實有為末清哀挽之意,甚至他在清華執(zhí)教兩年中,“時時以津園為念”,因為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后便住在此處,所以王國維每年春節(jié)都要去天津覲見這個已經(jīng)不是皇上的皇上,并常為“有君無臣”而憂慮。蔣介石的北伐軍北渡黃河、入主京師之后,蔣又殺了一批人,其中有一代名儒葉德輝、王葆心等。
王國維甚為恐懼,但又不愿避居國外,常深夜枯坐居室流淚。
連梁啟超似乎都是這樣認為的,他說“靜安先生自殺的動機,如他遺囑上所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遭此世變,義無再辱。’他平日對于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葉平日為人本不自愛(學問卻甚好),也可以說是自取有道,王葆心是七十歲的老先生,在鄉(xiāng)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間是地域’一語,卒致死地。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fù)視……研究院學生皆痛哭失聲,我之受刺激更不待言了。”
可見梁啟超認為葉德輝人品不咋樣,做了壞事是自取其死,王葆心當時七十歲似乎因言語之禍致死。王國維只是沉痛,并非害怕。
是真是假,難以為證。但1927年6月1日,王國維是一切正常的。當時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二屆學生畢業(yè),尚有典禮,后又有“師生敘別會”,王國維在列。參與者的回憶說,“座中先生為吾儕言蒙古雜事甚暢,其雍容淡雅之態(tài),感人至深。”而后梁啟超致辭,說:“吾院茍繼續(xù)努力,必成國學重鎮(zhèn)無疑。”王國維點頭表示同意。
其后王國維與眾人作別一如平時,后隨陳寅恪至南院陳宅,二人暢談至傍晚。當晚,還在自己家中會見同學,談笑一如往常。
第二日早晨料理事務(wù)如常,并與同人談及下學期招生事宜。其后就不正常了。
王國維很奇怪地向事務(wù)員侯厚培借了五元錢,獨自悄無聲息地走出清華園,在校西門雇了一輛洋車到三里之外的頤和園,花六角錢買了一張門票,并囑車夫原地等候。10時左右獨自向院內(nèi)走去。
在頤和園內(nèi),王國維徘徊逡巡,悶不做聲,后踱步至魚藻軒前的昆明湖畔獨立沉思,抽了一支煙,11時左右,懷揣剩余的四元四角錢和一張紙,紙上寫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后當草草棺殮,即行藳(gǎo)葬于清華塋地。”
昆明湖魚藻軒
而后縱身一躍,沉入湖底。園丁們聽聞聲音,前往救援時,王國維頭顱已經(jīng)在淤泥之中,前后不過兩分鐘即氣絕身亡,時年51歲。
由遺書,我們可見的是王國維依然心系清華,即便死后,也要葬入清華塋地。而根據(jù)這個記錄,他最后深談之人,是陳寅恪。
王國維遺書中還說“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
陳,即陳寅恪。吾,即吳宓。此二人是王國維的知己好友。
然則,王國維為何自殺,似乎陳寅恪最為清楚。而陳寅恪將此意,寫在了那副對聯(lián)紙上。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簽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其中“謬承遺命”,即王國維托陳、吾處理書籍。其他意思則很淺白,王國維念的是家國之難,剩水殘山,而只能去玄文奇字中打發(fā)苦悶心情。則王國維之哀傷悲絕的,是文化之殤。
這就是王國維死因之“自殉文化”說。
雖然王國維死的離奇,說法甚囂塵上,除了前述“殉情”、“逼債”之說,還有“妻妾出軌受辱”、“悲觀哀時”等說。
但我認為均不及陳寅恪之說可信。他說如可為者,王國維早可為之,溥儀被趕出紫禁城時,便可以殉清了,何必如此。妻妾出軌說,內(nèi)容不詳,可能是為死者諱,很少有人說,但因此而死,大可不必。王國維若仍是老思想,一妾出軌,自有處置,若還有些新思想,則也不至于尋死。
王國維對時事確然悲觀,但卻只愿尋一清靜地方研究學問,并非非死不可。他去清華之前,給他的朋友蔣汝藻寫了一封信,其中說“數(shù)月以來,憂惶忙迫,殆無可語……現(xiàn)主人(指溥儀)在津,進退綽綽,所不足者錢而。然窮困至此,而中間派別意見排擠傾軋,乃與承平時無異。故弟上月中已決就清華學校之聘,全家亦擬遷往清華園,離此人海……重理舊業(yè)(指讀書做學問)。”
可見王國維并不因清廷完了而有多大悲傷,反倒對他們頗有譏諷之意,認為都窮困到這種地步了,這伙人還在勾心斗角排擠傾軋,實在是無趣。所以遠離沸騰人海,而重理舊業(yè)。
兩年之后,卻縱身一躍,沉入湖底,確實令人想不通。
但事上的事情,令人想不到的多了去了。王國維所謂“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那是對他一生的總結(jié)。一個人悲觀活著之時,總會冒出什么時候應(yīng)當去死的念頭,王氏恰是如此。清華園的兩年,書本之中,他依然看到了絕望,世事煩亂,家國俱廢,自己實無可救之法,唯有一死。
但自殺能救么?
不能救,但可求一種撫慰。
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死,是在當時混亂無序的時局和世風日下的現(xiàn)實中做出的近似“尸諫”的抗爭,凡一種文化,值此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殆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王國維的紀念碑上,陳寅恪寫道:“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這雖然也算是陳寅恪的思想,但應(yīng)該也是他與王國維相知相談的共同認知。所以,感謝陳寅恪的同情和理解,是真正的“表哲人之奇節(jié),訴真宰之茫茫”。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王國維一死,實為一代大師隕落,正如梁啟超所說,王國維治學方法,極新極密,今年僅五十一歲,若再延壽十年,為中國學界發(fā)明,當不可限量。
但世事往往令人慨嘆惋惜,世上的事,世上的人,并都不會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好。
現(xiàn)實能令人去做的,唯有陳寅恪那樣的所為: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
我們與王國維沒有“私誼”,但讀讀他的書,也算是一種交情,也會發(fā)一聲哀嘆!
作者:李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