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如今的韶山是革命圣地,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每年都會吸引大量游客。但這是近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情,以前我們國家的旅游事業不夠發達,很少有人外出走動。有人可能不知道,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時刻,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故鄉看看,這也是葉落歸根想法的體現,只可惜沒能如愿。
01
70年代中期,隨著很多老一輩革命家相繼離世,年過八旬的毛主席也對死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當然,毛主席并不忌諱談論死亡,他甚至多次當眾表示,很快就會和馬克思見面了,但他仍然有個愿望沒有實現,就是在去世前再回到家鄉看看。
時間來到1976年,周總理的去世,讓毛主席變得更加憔悴,身體狀態越來越差,最后已經失去了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盡管如此,毛主席還是心念家鄉,希望能夠回去看看,他經常對身邊人表露心跡,但大家也無可奈何,只能默默流淚。
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14次回到韶山,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他并沒有停留很長時間,基本都是待上幾天就會離開。隨著年齡增長,毛主席對家鄉的思念越深,除了他本人之外,李訥最理解這種情感。
02
李訥是毛主席的小女兒,出生于1940年,母親就是江青。當然,江青作惡多端、性格詭譎,并不意味著李訥也是壞人,她性格善良,凡事為他人著想,她一直記著毛主席想回家鄉的愿望。
李訥出生的時候,抗日戰爭形勢依舊嚴峻,很多問題需要毛主席處理。平時工作的時候,毛主席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管李訥,但只要兩人相處,他都表現得十分慈祥,盡可能滿足李訥的合理要求,看起來就像是很普通的父親。
毛主席為人幽默,喜歡和人開玩笑,在和李訥相處的時候,他就發揮了自己的幽默特長。當時物資條件艱苦,延安雖然地處后方,但是糧食短缺,大家平日里基本只能吃南瓜這類食物,導致營養不良,特別是正處在長身體階段的孩子,他們受到的影響最大。
李訥從小身體瘦弱,顯得頭部比較大,毛主席就給她起了一個“大頭娃娃”的外號。有一次,毛主席的警衛員實在不忍心看著李訥挨餓,就偷偷給她拿了幾塊餅干,這在當時是緊俏物資,前線將士都吃不到,毛主席聽說后非常生氣,狠狠地批評了警衛員李銀橋。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李訥的個人品質肯定沒得說,她時刻保持著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從不搞特殊化。上大學后,李訥離開了父親,兩人只有在假期里有時間相處,不過感情還是很親密,還經常通過寫信溝通。
離開大學校園后,李訥進入日報工作,這在當時是非常好的職位,畢竟絕大多數女性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少部分即便參加工作,也只能進工廠,可見李訥的個人能力非常優秀。不過,李訥的表現太突出,再加上父親是毛主席,導致沒有年輕男性敢追求她。
03
眼看著李訥就要邁入30歲大關,毛主席很著急,但思想開明的他不搞包辦婚姻,只能相信緣分。沒過多久,特殊時期到來,李訥被迫下鄉,在勞動的時候認識了一位年輕工人,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并舉辦了簡單的婚禮。
只不過,對方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都很低,兩個人平時根本沒有共同語言,這就是門當戶對重要性的體現。婚姻沒辦法將就,李訥實在無法忍受,最終選擇離婚,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
毛主席去世后,李訥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李銀橋看著這個孩子長成大姑娘,就想幫她一把。于是,李銀橋介紹了一位優秀的男士,他叫王景清,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后,他和李訥結婚,兩人雖然沒有再生孩子,但他對李訥的兒子視如己出,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
結語
1984年,毛主席去世8年后,李訥決定幫助父親實現遺愿。那時的李訥只有40歲出頭,但由于多年來的磨難,她看起來有些衰老,再加上情緒激動,走起路來都有些步履蹣跚。在幾名戰士的帶領下啊,李訥來到韶山的紀念堂,跪在地上淚流滿面,在場的人無不感動流淚。這次回到韶山,李訥還探望了很多當地父老鄉親,總算是幫助毛主席完成了遺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