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我書架上的神明”,在這個欄目中,我會不定期和你聊聊那些曾經影響過我的書。我不會系統地解讀這些書,而是會以清單體的方式談談它們對我的啟發。
之前聊的都是政治思想家、哲學家( ),今天這一期我想和你聊一聊社會學家涂爾干。
1、涂爾干是對我影響非常大的一位學者。他與卡爾·馬克思以及馬克斯·韋伯并列為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前幾年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特別火,好多人都覺得驚為天人,認為里面這些東西很開腦洞、很刺激。我讀完之后覺得,寫得是不錯,但沒有那種驚為天人的感覺。實際上里面讓人覺得最開腦洞的那些思路,涂爾干早就全都提出來了,比赫拉利早了100多年,只不過涂爾干的表述太學術化。赫拉利是一個了不起的科普化高手,他把涂爾干的那些方法論以一種科普化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圖︱涂爾干(1858 - 1917)
2、不過展開說涂爾干之前還是先說說我對社會學的理解。社會學與哲學最大的一個區別在于關注點的不同。哲學關注的是應然問題,它從一個價值出發,試圖構建理想的秩序。而社會學關注的是實然問題,它要強迫自己放下任何價值偏好,先把現實是怎樣的給看清楚。所以,哲學約等于給大家勾勒出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我們要去追尋那個目標。而社會學當然也會有自己的目標,但它主張的是,我們先把目標這事兒放下,先看一下現實到底是什么樣。因為現實是我們的起點,如果你不看清現實的話,你就不知道你的起點在哪兒,那么即使關于終點的目標想得再美好,你也沒有能力把路線圖畫出來。畫出路線圖的前提是既知道終點又知道起點。
3、社會學首先是研究現實、研究起點的問題。那問題來了,為什么以往的哲學家不從社會學的角度關注起點問題?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一直到近代前,社會的變化非常之緩慢,對于幾代人來說,你都看不到什么變化,它就是一個常量。常量,就不是一個你需要去花很大精力研究的東西,你把它接受下來就好了。而一旦出現變化,又往往是一種劇烈的完全無法為理性所把握的變化,比如突然之間發生的大地震、火山爆發、大瘟疫等等。于是這個社會或者不變,你用不著去研究,或者它在劇變,但這劇變是理性把握不了的,那也沒法研究,只能把它交給宗教來處理。近代工業革命以后,社會開始發生高速變化,但這個變化本身又是一個可以為理性所把握的變化,于是社會才開始成為一個研究對象,社會學這個學科才開始發展起來。
4、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馬克思、韋伯以及涂爾干,就開始花精力研究社會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現代社會、現代秩序展開了各自的思考,都給出了極其強大的方法論。馬克思認為,在地理大發現和工業革命之后,全球連為一個世界市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自外于世界市場,這個國家或地區內部究竟會怎么變化,是受制于它的外部環境的。因此,在世界市場背景之下,不可能再僅僅以區域作為研究對象,馬克思要把過去進行的那種微觀研究給拉升到一個足夠大的宏觀尺度上來,先把宏觀的外部環境研究清楚了,再去看微觀是怎么回事。
5、韋伯關注的是,在工業革命之后,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理性化了。最初,人們認為理性化發展起來是能夠給人帶來更多自由的,但是沒想到理性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理性綁架了人的活動,人全都受制于一個龐大的理性機器。韋伯稱之為“理性的鐵籠”。本來給人們帶來自由的理性,反倒在扼殺人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自由是否仍然成為可能?以及如果自由被扼殺的話,那么你依照這一套理性的邏輯面對世界,當外部環境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時,用那套程序大致能夠應對,但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你的程序越嚴格,你的應對能力就越差。因為此時你需要有某種想象力以及決斷力,但理性的鐵籠恰好缺乏這個東西。所以韋伯思考的是,在這樣一種理性鐵籠的情況之下,一個自由的、有想象力的社會如何成為可能。
6、而涂爾干思考的是,一個高度分工化的現代社會,社會內部有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這些利益沖突使得社會有可能自我撕裂,但是社會又必須凝聚為一體。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如何仍然成為可能?涂爾干有若干本著作,對我個人影響最大的是兩本——《社會分工論》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這兩本書在我看來又是有著某種內在關聯的。咱們先從《社會分工論》說起。
圖 ︱1930年代,可口可樂裝瓶廠流水線上的工人
7 、 亞當 · 斯密 曾 在《國富論》里面談到,市場的規模帶來分工 , 市場規模小,你靠分工是活不下去的 。 比如, 過去汽水行業如果只能賣 100 瓶汽水的話,你靠做汽水瓶蓋 是 活不下去 的 ,但是如果一年能賣 100 萬瓶汽水的話,你光做汽水瓶蓋 就 可以獲得非常好 的收益。 因此, 市場規模決定了分工深度 。 但涂爾干對于分工這個問題給 出 了另外一個角度 的 解釋 。 他提出 了 一個概念 , 叫 “ 社會密度 ”, 就是 指 人群的數量 、 人群的交往頻度等等這些。社會密度大的話,人和人之間高度同質化競爭,就會導致內卷,內卷到一定程度誰都活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躲避內卷,有人會開始進行差異化競爭,尋找不同的生態位。差異化競爭的結果是分工出現了。 所以在涂爾干看來,分工是社會密度增大導致競爭壓力過大 、 高度內卷 的結果。
8、社會需要有一種團結(solidarity)、一種內在的凝聚力。任何所謂的社會團結里面都會有個預設,就是我認同咱們應該是一家人。而分工之前的社會跟分工之后的社會,是兩種不同的團結邏輯,分工之前是機械團結,分工之后是有機團結。機械團結是指大家干的活都差不多,都處在一樣的身份、一樣的地位,這個社會是比較均質化的。在機械團結里面,之所以我認同咱們是一家人,是因為咱們一樣,那當然是一家人了。對應地,涂爾干認為在機械團結的社會里面,它的法律就會是一種壓制性的法律。所謂壓制性的法律,是指任何人敢特立獨行,跟社會大多數不一樣,他就有可能會破壞社會的機械團結,法律就一定得把這個人給壓制住。機械團結,它首先確保的是社會的同質性,它要把各種各樣的、差異化的東西盡可能用法律給壓制住。但是社會密度大了,得分工了,就進入到有機團結了。
圖 ︱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的 區別(來源:Alt Shift X)
9、有機團結的社會是高度分工的,分工程度越高意味著相互的依賴性就越強。高度依賴之下,互相做交易時,怎么樣才能提高交易效率呢?這就需要確認各自的權利(rights)邊界了,一旦誰的權利受到侵犯,那么此時法律就要去進行救濟。所以涂爾干說,在有機團結的社會當中,法律主要是恢復性的法律?;謴托缘姆删褪侵笇δ切┦艿角趾Φ臋嗬M行救濟。在恢復性的法律當中,人和人之間都是很差異化的,這就意味著雖然咱們倆相互依賴,但并不一定就相互認同,相互依賴同樣也有可能導致相互仇恨,比如,買家總覺得賣家占他便宜,賣家反過來也總覺得買家占他便宜?!锻趿戇M化論講義》中提到進化論里面有幾種競爭,其中兩個分別是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按種內競爭來說,咱們都是賣家,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進行的是同質化競爭。而種間競爭的情況是,買家跟賣家確實有某種競爭關系,畢竟買家想多省錢,賣家想多掙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有利益沖突的;但同時買家跟賣家又是相互依賴的共生關系,缺了其中一方,另一方是活不成的。
圖 ︱《社會分工論 》書影
10、這種既矛盾又沖突的狀態,需要把它里面的那種一致性更多地凸顯出來,而把沖突性以某種方式壓到一個次要的地位。這樣在有機團結的社會里,才能仍然確保大家的凝聚力、團結性。而在機械團結的社會里,只要壓制性的法律把所有人都給強行壓成一樣,團結自然就能保障了;至于法律本身或者說傳統、儀式這些東西是不是符合理性無所謂,反正符不符合理性你都得認賬。但在有機團結的社會里,你必須得通過反思才能從表面的沖突性背后提煉出一致性。沒有反思的話,這東西是提煉不出來的。
11、正是因為這種有機團結內部存在各種矛盾性、沖突性,理性才會浮現出來。沒有矛盾性、沖突性,理性還未必有,或者未必用得上。因為反思這事兒實際上是很消耗精力的,只有當消耗的精力帶來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時候,人們才會愿意去做這個事兒。在有機團結里,你若不消耗這個精力,不動用理性去進行反思,那買家和賣家互相撕起來,這個社會就徹底崩了。所以,到了這會兒,理性才用得上。
12、基于這種反思,社會能夠實現有機團結。也就是說,社會要團結,始終需要有某種觀念共同體,即在觀念上我們得視彼此為一家人。涂爾干進一步追問,為什么社會一定要這樣?如果能夠把這個給解釋出來,在他看來也許就找到了社會團結的更底層的邏輯。于是從這個問題意識出發,涂爾干又寫了在我看來他最精彩的一本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關于這本著作我們下一期再繼續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