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市政府門戶網站--深圳政府在線網站出現一則留言,內容如下;
看到這份留言,鵬城樓哥認為,這則留言,反映了很多深圳購房者的心聲,慢慢分析:
真正懂深圳樓市的人知道一個道理
深圳樓市的基礎邏輯:短期看政策,中期看人口,長期看金融。
自從2021年深圳出臺指導價以來,深圳樓市一路下行,最近半年平均月二手成交量基本上都維持在2000套左右甚至不到2000套。
原因很簡單,208指導價政策對深圳樓市來說打擊是致命的,不光是心態,最主要的還是首付變高了,買房門檻也是直接提高了不少,早推個五六年、七八年,深圳買房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實現兩成首付、一成首付甚至0首付就可以買房。
后面三價合一,直到208指導價政策,深圳購房的門檻也是越來越高,深圳的房價也是一路螺旋式的上升。
為什么這么多政策的限制,這么多次調控,深圳的房價還是能夠一路上漲,主要原因還是因為
深圳城市發展的各種紅利,不管是深圳先行示范區,還是深圳GDP高速增長的一路凱歌,或者是深圳經濟社會、民生、基建的快速發展,歸根結底還是來源于深圳對于人才的招攬和引進,給這座城市注入的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和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高素質人才的背后是高收入,高收入的背后是高的購買力,再結合深圳可開發土地的稀缺性,深圳樓市一直以來的供小于求的供應量,深圳房價也能持續不斷的上漲,雖然每次大的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出臺,都能給深圳火熱的樓市潑上幾卡車冰冷的水,但是這些都只是起到了在短期遏制深圳房價快速上漲、階段性降低深圳樓市熱度的作用。
長期來說,只要深圳的社會經濟基本面保持不變,深圳的人口(人才)持續輸入,深圳的土地長期稀缺,那么從供需關系的角度,深圳的樓市永遠都是供小于求的。
再來看一個數據:
深圳人均銀行凈存款為-4.18萬元。
這個數據是怎么算出來的呢?
據統計公報顯示,年末深圳住戶存款余額為2.08萬億,住戶貸款余額為2.82萬億。如果用住戶貸款除以住戶存款,計算出的深圳居民杠桿率為136%。更科學的居民杠桿率計算方式是:“住戶貸款+公積金貸款”÷當年GDP,這樣可以算出深圳的居民杠桿率為:73.5%。深圳凈存款為-7394億元。這意味著,深圳人均銀行凈存款為-4.18萬元。
一直以來,深圳都是一個金融屬性很強的城市,高杠桿,高負債,都知道深圳人喜歡搞錢,但本質上是深圳人敢于投資,敢于用手中少量的資金撬動大的資產,撬動大的項目。
這也使得深圳早年那些膽子大的、利用杠桿投資的,利用杠桿買房的,很大一批人嘗到了深圳城市發展紅利下的房產增值的甜頭。
也正因如此
才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深圳樓市:
深圳買房人是全國最懂房地產投資的一群人!
深圳樓市也是全國樓市的風向標!
深圳地產人也是全國最專業的地產人!
再回到當前的深圳樓市
去年
大學區政策,讓深圳很多學區房遭遇了大地震
208二手房指導價政策,讓深圳二手房市場交易量降到歷史之最
再看看今年
深圳信貸政策逐漸寬松;目前深圳住宅首套利率普遍為4.9%,二套為5.2%。目前銀行放款周期為1個月左右。
五一假期,深圳三個項目開盤;
其中南山鴻榮源尚璟公館,首批推售441套住宅,均價約8.9萬/㎡,共入圍551批客戶,5月1日線上選房,去化接近70%,60㎡戶型悉數售罄。
龍崗的合正方州泓園推出289套住宅,5月2日開盤,據項目發出的信息,當天銷空了7成。
5月13日,龍華鴻榮源和亦府開盤,入圍283人,成交226套,去化率80%
這個成績放在現在來看,去化率較可觀。從案場反饋的看房到訪、認籌人數等側面來看,市場信心正在逐步恢復。
雖然深圳二手房四月份的真實數據沒有看到,但是據相關消息推算,保守估計應該在3000+套。
最近一個月,全國各地,比如長沙、蘇州、南京,或者珠三角的佛山、東莞、中山、惠州,全部都出臺相關的限購、限貸政策。
而市場也是迅速給出了強力的反饋!
例如:五一前夕,中山出臺放開限購的相關政策,五一中山樓市成交量猛漲。多個樓盤都創下了開盤后的成交紀錄。
于是,關于深圳出新政的各種流言四起: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則假消息;消息是假,但樓哥認為,深圳出臺政策是今年之內遲早的事,不管是指導價調整,還是限購限貸政策,我們不信謠,不傳謠。但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政策后,深圳樓市瘋狂反撲的準備。
最后說一句吧:
你可能永遠都不能預測什么時候是最低點,但是你可以把控好那個相對低點!
如果你資金到位、名額到位,你是剛需,這時候,可以擇機入市了,但是不要盲目,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想要買的是什么樣的房子。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原創作品。
我不是什么大V,我就是一個十年的樓市觀察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