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的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把披上軍裝當成人生理想。有首歌這么唱的,“我做個革命軍人多光榮”。試想一下,如果當了兵不說,還有機會給毛主席做警衛員,這該是多么難忘的一生榮耀。有個人不僅站到了這樣的位置,還踐行著將門就該出虎子的承諾,養出一名更優秀的兒子,寫下了軍中少見的父子皆上將傳奇。他就是毛主席的貼身警衛——張宗遜。
不同于許多革命者貧困的出身,1908年生人的張宗遜,長在陜西一個條件尚且富裕的家庭。得益于身邊叔叔學習革命思想,張宗遜從小耳濡目染,便對建立一個新中國的偉大目標有了殷切期盼。張宗遜有幸7歲上私塾,12歲讀小學,后又進入陜西一家職業學校讀書,算是當時不可多得的進步青年。
基于這樣的背景,后來黃埔軍校來到陜西選拔人才,便一眼看中了勤奮刻苦的張宗遜,自此也徹底扭轉了他的人生軌跡。在黃埔軍校讀書期間,適逢蔣介石借中山艦發難,逮捕了大批共產黨員,還趁機要求黃埔軍校學員不得以雙重黨籍在校,試圖分裂革命事業。張宗遜則毅然選擇退出國民黨,選擇跟隨毛主席參加了秋收起義鬧革命。
在那個年代,像張宗遜這樣既有文化水平又懂軍事知識的年輕人并不多,一心渴望救國的他更是屢建奇功,在不少重大戰役中留下過英勇表現。雖然戎馬半生,但張宗遜又是一個性格溫厚的人,非常擅長從細微之處發現問題。這便有了后來加入警衛連,為毛主席做貼身警衛的經歷。
身處這樣一個特殊位置,看似輕松,實則面臨著比普通戰士更艱巨的考驗。毛主席為革命事業東奔西走,張宗遜就需要預先做好布控,及時安排人員站崗守衛,考慮到一切可能發生的情況,同時還需要注意收集革命情報及時匯報給主席,便于幾位領導人緊密聯系安排下一步工作……日積月累下來,毛主席對這位貼身警衛十分信賴,兩人之間產生了一種協同作戰的革命情誼。
張宗遜深知毛主席對于整個革命事業勝利的深遠意義,戰爭時期他為護衛主席可謂是一路都做好了獻出生命的準備。就拿送毛主席上井岡山來說,過程之險惡,讓張宗遜兩度拼盡全力、貼身肉搏,一度險些喪命。彭德懷老總要給他請功,張宗遜絲毫不以為然,連連拒絕稱自己并沒有打什么大勝仗,堅持把功勞留給其他同志。遵義之戰時,由于被敵人機關槍打中傷勢不輕,張宗遜不得不暫時離開毛主席身邊,轉而到休養連一邊養傷一邊負責連隊工作。
看起來轉到后方稍顯輕松,實則這項工作跟護衛毛主席一樣重要,由于彼時的休養連傷員大多是部隊領導人物,需要護衛他們躲避國民黨的圍剿行動,這就等于再次考驗著張宗遜的軍事能力。最終他還是成功帶領所有傷員走完長征,成為了建國后功不可沒的上將之一。
和平年代里,張宗遜則是把滿腔激情投入到了現代軍事科學研究中。有這樣言傳身教的父親,他的兒子張又俠不出意外地走上了父親的路—參軍當兵。值得一提的是,身為革命后代張又俠卻沒有搞絲毫特殊,他從基層戰士做起,實打實從18歲開始當兵,十幾年后才升級為副團級干部。
他吃苦在前,沖鋒在前,不容許自己得到任何優待。在1979年的中越還擊戰中,為了國家領土不受侵犯,張又俠率隊英勇作戰,弘揚國威,某種意義上延續了父親的護衛職責。
國家需要時,張又俠和父親一樣奮勇作戰,舍生忘死;和平年代中,他也積極開展軍事研究工作,始終把保家衛國放在第一位。2011年,張又俠被授予上將軍銜,更被贊譽為一代軍中實戰型名將,后來官至副國級。
張宗遜、張又俠父子的經歷,堪稱保家衛國、盡忠職守的典范,還濃縮著那段激情歲月的全部縮影。國家面前,個人利益永遠不值得一提,總有人甘愿以一腔熱血與青春傾數獻國。如今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感恩眼前歲月靜好的同時,更應該永遠銘記先烈們的無私精神,盡全力來延續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