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發生在25年前的慘案。阿根廷一名普通攝影記者被謀殺,點燃了這個熱血民族心頭的怒火。時隔多年之后,當年參與調查的受害者律師說:「‘卡拉貝斯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撰稿|許 靜
編輯|鮮 于
校對|張 帥
出品|Figure紀錄片
1997年,在遙遠的南美洲,阿根廷正從短暫的經濟復興中陷入種種麻煩。
時任總統卡洛斯·梅內姆用修改憲法的方式獲得了連任,但在第二個任期內國內各種矛盾爆發,他的政府深陷腐敗丑聞,總統地位也岌岌可危。
2021年2月14日阿根廷前總統卡洛斯·梅內姆去世,享年90歲
「卡貝薩斯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1997 年1月25日,攝影師何塞·路易斯·卡貝薩斯在阿根廷度假勝地皮納馬爾遇害——他的車子停在公路邊,本人被綁在車里,頭部中槍而亡。事后,兇手放火焚燒了汽車。熊熊火光混著黑煙,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發現。
對一位新聞工作者采取如此殘忍惡劣的謀殺手段,讓阿根廷舉國震驚。而接下來追查真兇的過程,又再次曝光了人們不敢想象的政治腐敗、官商勾結、黑警橫行。
案件最終的結果,雖然兇手以不同方式付出了代價,但距離人們想要的正義,還有很遠的距離。
25年后,阿根廷的紀錄片工作者們依然沒有忘記被殘殺的記者卡貝薩斯,正如他們曾當年示威游行時承諾的那樣。2022年5月,《紀錄片攝影記者之死:阿根廷黑金政治(El Fotografo y el Cartero: El Crimen de Cabezas)》上映,奈飛出品。
《紀錄片攝影記者之死:阿根廷黑金政治》海報
盡管大部分素材年代久遠,畫質感人,很多影像的缺失只能用當時的新聞圖片來補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向攝影記者們致敬的一種方式——相關人物的出鏡也是新聞采訪式的,但都沒有影響紀錄片為觀者帶來的震撼。
除了案件本身足夠驚悚離奇,它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更能激起人們的共鳴。由此我們被再次提醒一個簡單而恒久的準則:對于紀錄片人而言,你敢于去觸碰的題材,比你的技巧和才華更加重要。
一張照片引發的慘案
阿根廷的當代政治史宛如一部漫長而又殘酷的鬧劇,幾十年來這個國家輪流被軍政府和民主政府所控制。直到1983年,阿根廷再次從獨裁的軍管國家過渡到民主政體。她的人民相信,這個國家最黑暗的時期終于過去了。
1989年,貝隆總統長期的追隨者卡洛斯·梅內姆在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通貨膨脹率高達到5000%時成功競選獲勝,就任總統。他的經濟改革政策取得了積極效果,短短幾年就把通貨脹降至0%,并實現阿根廷連續數年7-8% 的高速經濟增長。
然而好景不長,1995年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阿根廷的經濟發展遭受重創,很多被掩蓋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人們很快發現梅內姆政府與各種腐敗行徑脫不了干系,而這些罪行或傳聞得以曝光,首要歸功于在高壓下堅持發聲的新聞業。
攝影記者卡貝薩斯供職的《新聞(Noticias)》雜志,正是不畏強權的媒體代表之一。在當時,作為一本創刊不久的期刊雜志,《新聞》自創刊以來,大部分封面都是關于政治話題。而這些封面照片,主要出自卡貝薩斯之手。
卡貝薩斯的人物攝影作品,圖片來自紀錄片劇照,下同
卡貝薩斯拍攝大人物時,能比一般的人像照片透露出更多的人物特征和鏡頭語言,也由此創立了自己的攝影風格,令人印象深刻。
在卡貝薩斯的職業生涯中,有兩張得意之作。一張是為配合報道布宜諾斯艾利斯警方腐敗的文章所拍攝的當地警察局長佩德羅·克洛奇克的照片。這篇名為《該死的警察》的封面文章,揭露警隊內部的腐敗現象,矛頭直指克洛奇克,讓《新聞》雜志與布宜諾斯艾利斯這位最危險也最不能得罪的人結下了梁子。
卡貝薩斯拍攝的克洛奇克警察局長
另一張是卡貝薩斯和搭檔加布里埃爾·米奇一起偷拍到阿根廷最神秘的超級富豪、傳說中與政府和黑手黨中都關系密切的阿爾弗羅多·亞伯蘭。
照片在雜志上刊登,為卡貝薩斯贏得了同行的尊重,但曝光并不是卡貝薩斯和搭檔的最終目的,他們更希望能說服亞伯蘭接受雜志的采訪,回應外界對自己的種種質疑。
因此,在1996年圣誕節前后,得知亞伯蘭在皮納馬爾的海濱豪宅度假后,卡貝薩斯和搭檔也跟到了皮納馬爾。他們先到豪宅附近觀察了環境,而后趁亞伯蘭外出吃飯的機會想與他進行面談,卻與亞伯蘭的安保人員發生了肢體沖突。
就在這次不愉快的會面之后,卡貝薩斯和米奇一起在當地參加了由媒體人舉辦的海灘派對。一夜狂歡后,卡貝薩斯在清晨時分盡興而歸。但從那時起,就沒有人再見過他了。
第二天下午,卡貝薩斯的妻子和米奇發現他失蹤了。正當他們準備去醫院尋找發生意外的人時,遇到了熟悉的當地警長阿爾托爾·戈麥斯。當得知卡貝薩斯駕駛的是一臺白色福特嘉年華時,戈麥斯給自己正在兇案現場的同事打電話說:「看起來我們知道了尸體的身份。」
卡貝薩斯的妻子沉浸在悲痛中
《新聞》的同僚們毫不懷疑,正是卡貝薩斯那些出色的新聞攝影作品,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警察還是黑手黨?
「卡貝薩斯案」迅速成為阿根廷全國的焦點。人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個國家敢于光天化日之下殺害新聞記者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誰?
此案之所以引起高度關注,部分原因是由于案發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皮納馬爾是政要和富商們的度假天堂,每個角落都有數量龐大的安保人員的身影。在旅游旺季、人潮洶涌的皮納馬爾,綁架一個人而不被發現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實施綁架的人就來自那些「大人物」身邊。
所以,究竟是政客還是商人干的?
或者說,是警長克洛奇克干的,還是富豪亞伯蘭干的?
群情洶涌之下,皮納馬爾所在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州警方破例贊賞征集破案線索,這在當地是很少見的情況。
很快,一名叫卡洛斯的目擊者稱:兇手是來自馬德普拉塔的犯罪組織成員瑪格麗特·迪圖和其他四人。馬德普拉塔港口靠近皮納馬爾,瑪格麗特等人在那里進行走私和賣淫活動。
卡洛斯聲稱,在案件發生前一天,他曾潛入瑪格麗特等人的聚會,親耳聽到瑪格麗特說:「有位《新聞》的記者煩死我們了,我們必須要清除他。」
警方逮捕瑪格麗特一眾人后,在其中一人的住所里搜查出一支槍,子彈痕跡與留在死者頭骨里的碎片相符。
警方懷疑為謀殺卡貝薩斯的手槍
破案過程似乎過于「順利」了一些。卡貝薩斯的家人請來的律師亞力山卓·維奇公開提出質疑:卡洛斯是臭名昭著的騙子和慣犯,幾個月前剛剛刑滿釋放,突然搖身一變就從前科犯變成了警方的線人,去調查馬德普拉塔的「毒品路線」,又如此「巧合」地聽到了謀殺計劃。
顯然,這位證人提供的線索無法令受害者一方信服。況且,卡貝薩斯的搭檔米奇作證說:他們從未涉足調查馬德普拉塔港口的走私和販毒活動。
更加詭異的是,正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警方加緊調查的時候,梅內姆總統派出內政部長和秘書長前去拜訪負責此案的當地法官馬基。
這是一次非常官方的拜訪,兩位高官代表政府表示將提供一切所需資源,全力支持案件的偵破。然而走出法官的辦公室后,兩人突然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表示:瑪格麗特等人就是兇手,「卡貝薩斯案」已經基本偵破。
就這樣,在這樁轟動全國的謀殺案發生幾天之后,兩名代表總統的高官就在地方法院的門前,越過司法機構宣布「真兇」落網。梅內姆總統還在媒體發布會上強調:「這不是政治案件,不要試圖把事情政治化。」
一時輿論嘩然。
梅內姆總統的越權行為不僅激起民憤,還惹惱了一個人,就是時任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的奧利亞多·杜哈德。
梅內姆與杜哈德曾一起慶祝競選勝利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工業、商業和金融中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國的一半。杜哈德省長在是阿根廷不折不扣的實權人物,在梅內姆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他曾擔任副總統。成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省長后,他的權勢更大了,幾乎可以和梅內姆分庭抗禮。
事實上,按照阿根廷憲法,梅內姆在第二個總統任期結束的時候(1999年)不得繼續連任——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他連任的愿望非常強烈。杜哈德已經宣布將參與下屆總統的選舉,對取代梅內姆成為新任總統勢在必得。
在杜哈德看來,自己剛剛宣布要參加總統競選,就有一位知名的媒體人在自己的地盤上被公開處決,總統還越權干擾案件的偵破。這無疑是在挑釁和警告自己。
「黑手黨向我丟了一具尸體,就是我總統愿望的死亡證明。」杜哈德公開喊話,并下令布宜諾斯艾利斯警方繼續追查案件真兇。
調查很快有了突破,一名議員的司機聲稱知道兇手是來自當地貧民區的一個黑幫——洛斯霍諾斯幫的成員。
有了具體的線索,繼續偵破變得非常容易。警方很快逮捕了四個洛斯霍諾斯幫的年輕人,和對他們發號施令的幕后真兇,皮納馬爾警局副警長古斯塔奧·普雷列佐,還有其他幾名警察也參與其中。調查記者曝光黑警后,被黑警尋仇殺害。證據充分、殺人動機合理,這一次似乎真相大白了。
謀殺案的幕后策劃者、前警察局副局長普雷列佐
為了讓證據鏈更加完整,警方首次在國內使用當時剛剛成熟的手機通訊記錄查詢功能,鎖定了在案發之前多位嫌疑犯之間密集的通話記錄以及他們的位置。
就是這項在現在看來已經毫無新意的技術的應用,讓警方又發現了驚人的線索:與普雷列佐保持密切通訊的,不僅包括黑幫成員和黑警,還有兩個號碼,分別來自與卡貝薩斯結怨的亞伯蘭本人和他的安保隊長。
權力就是可以有罪不被罰
現在,該讓這位神秘富豪重新回到我們的視線中了。
這位被稱為1990年代阿根廷最重要的富商,據傳擁有高達4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在當時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和梅內姆總統一樣,亞伯蘭出生于一個是敘利亞家庭,童年時期隨父母移民到阿根廷。他白手起家,進軍商界,曾經與軍政府關系密切,到現政府掌權時這種合作關系似乎并沒有受影響。
亞伯蘭旗下的企業掌握著阿根廷的私人郵政、銀行結算和空運業務,幾乎壟斷了這個國家貿易的全商業鏈;而他的私人安保公司規模龐大,擁有大量私人武裝。有人說他是成功的商人,有人說他是黑手黨的頭頭。但不管人們什么心里怎么想,都不能公開說出來。
亞伯蘭旗下的業務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
「在阿根廷,公開談論亞伯蘭是不被允許的。」這個說法似乎并不夸張,與亞伯蘭有關的一切都是秘密。他本人也非常低調,從不接受媒體采訪,甚至不允許媒體拍照,「給我拍照片就像在我頭頂開了一槍」。外界連這位傳說中的大人物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
作為阿根廷發行量最大的新聞期刊,《新聞》雜志多次試圖報道亞伯蘭其人,都被來自不同部門的力量阻止。但卡貝薩斯和他的搭檔不為所動,堅持將報道進行下去。他們曾經前往亞伯蘭位于馬丁內斯的城堡拍攝,遭到了保安的追殺和槍擊。
如此嚴重的事件,當地警方竟然坐視不理,可見亞伯蘭的權勢之恐怖。但巨大的危險依然沒有讓兩個年輕人放棄。1996年,卡貝薩斯帶上妻子和搭檔,跟隨亞伯蘭來到皮納馬爾,趁著亞伯蘭在沙灘上散步時,以給妻子拍照作為偽裝,偷拍到了第一張亞伯蘭的照片,并刊登在雜志封面上。
卡貝薩斯拍攝的照片第一次將亞伯蘭曝光在公眾面前
這張照片的刊登,「在阿根廷新聞界是革命性的」。同時,它也改變了卡貝薩斯的命運。
當亞伯蘭發現自己的照片被刊登在雜志上時,到底有多么憤怒,外界無從得知。但是當1997年1月,他的安保隊長發現那位攝影記者又找上門來時,卡貝薩斯死到臨頭了。
人們的懷疑集中到這位超級富豪身上。這一次,公眾已經不在畏懼談論他了,而迫于巨大的輿論壓力,從不在媒體上露面的亞伯蘭居然主動接受了電視臺的采訪。
面對鏡頭,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愛國愛民、奉公守法的商人,對所有的指控一概否認。當主持人丟出亞伯蘭曾經給媒體提問的一個答案——「你認為權力是什么?權力就是有罪不罰」——時,亞伯蘭表示,他是在說阿根廷前內政部長多明戈·卡瓦羅。
亞伯蘭指責卡瓦羅在職期間犯了諸多罪行,卻能逃避法律的懲罰。但事實上,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甚至可以說不共戴天。
卡瓦羅曾是梅內姆政府的重要成員,運用自己的經濟學背景,幫助總統梅內姆解決了嚴重通脹問題,并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阿根廷經濟陷入困境之后,卡瓦羅再度出手,向與梅內姆交情不匪的亞伯蘭旗下的私人郵政業務下手,并試圖徹查亞伯蘭的其他業務。
這一次,卡瓦羅的改革舉措遭到了來自總統的否決,他被革職了。之后,卡瓦羅轉向了梅內姆政敵杜哈德的陣營。而亞伯蘭被法庭傳喚期間,被發現與梅內姆政府的幾乎每一位高官都有密切的通話聯絡。
梅內姆總統+亞伯蘭,杜哈德省長+卡瓦羅,雙方的互相攻擊幾乎是教科書式的政治反應。正是迫于這樣的壓力,當「卡貝薩斯案」發生后,亞伯蘭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自己,甚至出庭作證。
卡貝薩斯是一位攝影記者,也是一位天真孩童的父親
但就在法院公開審理此案期間,當他的證詞被有力的證據一一攻破,形勢極為不利時,作為證人和嫌疑人的亞伯蘭突然失蹤了。
之后,他在自己的農場被警方包圍。在留下一封否認罪行、指責政敵迫害的遺書后,這位身價幾十億的超級富翁開槍自殺了。
大多數憤怒而充滿想象力的阿根廷民眾,根本不相信亞伯蘭這樣的有錢人會選擇自殺。他們相信:亞伯蘭已經通過詐死逃避法律制裁,偷渡到某個與阿根廷沒有引渡條例的小國,找個風景優美的島嶼,繼續紙醉金迷的生活。
卡貝薩斯的同事親自前往事發地點,確認了亞伯蘭死亡的真實性。隨著這位關鍵人物之死,阿根廷政壇卷入「黑金政治」到底有多深無法繼續追查,但每個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更大的不公來自對其他罪犯的縱容:普雷列佐和四個黑幫成員被判處無期徒刑,其他人獲刑5-10年,但這些人后來都獲得了減刑。到紀錄片完成的時候,除了一人病死在獄中,所有人都出獄了。
我們不是要報仇,我們要的是正義
時間回到1997年1月,在卡貝薩斯的葬禮上,他的同事將攝像機放在地上圍成一圈。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這樣做是錯的,這個舉動似乎意味著「放棄」。于是他們重新拿起攝像機,高舉向天空。
媒體同行用「舉起相機」的行動悼念卡貝薩斯
在「卡貝薩斯案」之前,政府——無論是軍政府還是民主政府——都已經習慣了只手遮天。無論多么黑暗腐敗,阿根廷民眾都無可奈何地接受,同時在憤怒中積聚著力量。
卡貝薩斯之死,終于點燃了熊熊怒火。
不僅是有良知的媒體、政客、律師、明星,每一個普通人也終于意識到——
「如果這種事會發生在閱讀量最大雜志的攝影記者身上,那社會上的其他人會怎么樣?」
「這讓我回想起這個國家最黑暗的年代……」
「這是給我們的信號,其他的罪行也要開始了。」
「誰能保護我們?」
「我們必須戰斗,犯罪才不會被免罰。」
「不要忘記卡貝薩斯!」
阿根廷各地爆發了抗議游行,球王馬拉多納也出現在游行隊伍中。一向心直口快的老馬面對鏡頭直言不諱:「我不敢相信在這個國家,會發生這么可怕的事情。」
球王馬拉多納參加抗議游行
卡貝薩斯的同事說:「我們不是要報仇,我們要的是正義。」
全國民眾自發的抗議行動改變了「卡貝薩斯案」的進程。從省政府下令徹查真兇,到亞伯蘭被迫面對公眾,到一代巨賈自殺收場,到梅內姆與杜哈德這對冤家對頭在兩年后總統競選中雙雙落敗,每個改變國家命運走向的關鍵節點,都是洶涌的民意在推動。
卡貝薩斯應該不會想到,自己的死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也不會想到,他以生命為代價為公眾謀求真相,公眾會在他去世之后會這種方式回報他。
當一個國家的民眾配得上保護他們的英雄時,這個國家才配得上那些勇敢的心。現實世界中,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英雄,但是螻蟻也該有螻蟻的勇氣。
不要把卡貝薩斯遺忘。
- END -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俄羅斯官媒眼中的朝鮮:世上最幸福
一位紀錄片導演死于俄烏戰火 戰地報道的殘酷令人絕望
在墨西哥,警察把43位大學生交給毒梟處決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