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1970年6月12日香港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陳魯豫出生于上海。
199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的陳魯豫,聰明過人,寫得一手好文章。獲得北京市申辦2000年奧運會英語奧林匹克競賽第一名,進入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欄目擔當主持人。
1996年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主持《相聚鳳凰臺》、《音樂無限》和《神州博覽》等欄目。在《鳳凰早班車》中播報新聞,開創了電視“說新聞”的先河。
2002年起,擔任鳳凰衛視《魯豫有約》主持人。曾訪問過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廖靜文、奧運長跑冠軍王軍霞、著名詩人汪國真、巨星成龍、青年偶像謝霆鋒等知名人物。1994年,獲得“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2007年3月5日,因CNN網站一篇名為《陳魯豫:中國的“奧普拉”》的文章,使陳魯豫獲得“中國奧普拉”的美譽。
魯豫認為,現在生活節奏加快,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壓力,觀眾看電視就是希望從中放松自己,我們主持人不能板著臉說教,要輕松地愉悅大家。
在《魯豫有約》節目中,魯豫獨具的敏捷機智、沉穩淡定的氣質,塑造了一位鄰家女孩的形象。魯豫外形具有自己的特色,簡潔干練的偏分娃娃頭是她標志性發型。她的坐姿一般是雙腿交疊或雙膝并攏微微右靠,顯得端莊自然、大方得體。避免了正襟危坐、一問一答式的緊張感。
魯豫的打扮介乎于城市白領與摩登女郎之間,既不放棄當下服飾最前沿的時尚元素,也巧妙地配合當日訪談嘉賓的類型。在節目過程中,魯豫保持輕松、平和的笑容,自然溫和的目光,讓說話人有被關懷、被肯定、被理解的感受。
魯豫把“細節攻略”始終貫穿于她訪談的每個環節。采訪劉震云的時候,說到了“角色”這個詞,魯豫說到這個詞的時候,“角”字使用的是正確的讀音“jué”,但嘉賓誤念成了“jiǎo”。她在訪談過程中注意到這一細節,后來也改口讀作“jiǎo”。一個小細節的變化,在嘉賓沒察覺的情況下,維護了嘉賓的面子,使談話沒有因此等小事而中斷。
鳳凰衛視總裁劉長樂這樣評價魯豫的訪談:“準確的提問、及時真摯的感嘆和溫和的聆聽”是她的特色。當然《魯豫有約》的成功也離不開團隊的支持,魯豫曾說:我們制作節目的做法是,團隊一起開選題會,討論文案,編導也會給她一些關于嘉賓的文字提示等,整個節目完全是在合作中來完成的。
《魯豫有約》邀請的嘉賓都是社會上舉足輕重的名人,如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李敖、奧運金牌得主王軍霞、中國香港四大天王之一劉德華、著名殘疾人勵志演講家尼克·胡哲等。這些名人的背后,蘊含了一些精彩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他們最真實的一面。
在節目中,很多名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故事,而魯豫自己的故事,被大家關注最多的就是她的感情經歷。魯豫跟她的初戀朱雷,兩個人在13歲相識,18歲相戀,21歲分手。這一段純潔的少年感情讓魯豫一直銘記在心。跟初戀分手后,魯豫跟她的美國丈夫相識并閃電結婚,由于性格不合又很快離婚,并跟分開9年的初戀朱雷重新步入婚姻殿堂。
魯豫曾經表明過自己的立場:“我和其他女孩不一樣,我沒有時間談戀愛,如果合適,我們就要結婚。”而對于她跟洋人老公的“閃婚”,在她那時看來就是一件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的簡單的事:“就是那一瞬間,覺得結婚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有人這樣夸獎魯豫:一位“東方奧普拉”,用最真誠的心,將來賓真實的一面展現到了觀眾面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