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1年,北魏宣武帝開始瘋狂翻牌子,夜以繼日地恩澤后宮,毫不愛惜自己的身子,可始終也沒能達成心愿。這日,宣武帝正在大殿上長吁短嘆,暗自發愁,突然從遠處走來個講經的尼姑,宣武帝心下大喜,急忙沖上前,迫不及待地拽住尼姑就往旁邊的偏殿鉆。
原來北魏宣武帝元恪登基十年有余,卻始終沒有一兒半子可以繼承江山社稷,急得他開始頻繁翻牌子,不知疲倦地恩澤后宮,可后宮依舊遲遲不見動靜,愁得他像便秘一月似的坐立難安。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宣武帝便開始聽經誦佛。
那位尼姑姓胡,非常擅長講解佛經,宣武帝便時常宣召這尼姑進宮為自己講經,驅除焦躁,平心靜氣。這尼姑也是個機敏之人,聽說宣武帝為子嗣發愁,便立刻引薦自己的侄女胡氏,將她夸得天上有地下無的,還打誑語說,陛下要是能得此女,必定會心想事成。
宣武帝此時一心求子,也顧不得這尼姑說的是真是假,立刻將胡氏召入宮中侍寢,沒想到竟真的一舉得男,宣武帝喜不自勝,將胡氏封為充華,極盡寵愛。
宣武帝后宮佳麗三千,為什么偏偏只有這尼姑的侄女能夠生兒子呢?是后宮三千佳麗身體有毛病?不,科學告訴我們,生男還是生女是由男性決定的。那么是宣武帝身體有毛病?當然不是,如果宣武帝有毛病,胡氏也生不出兒子啊。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導致宣武帝大費周章也無法讓后宮養育出能繼承北魏江山的皇子呢?
原來,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曾經頒布過一條殘酷的制度:子貴母死。就是說,如果皇子一旦被立為太子,就必須殺了他的生母,目的是防止外戚干政。
正是由于這條殘忍的制度,嚇得后宮的嬪妃都不敢生兒子了。你想想,不生兒子,她們可以繼續過著錦衣玉食、前呼后擁的生活,可這一生兒子,搞不好年紀輕輕就丟了小命。榮華富貴都沒享受夠,誰會想不開自尋死路呢?所以她們都紛紛祈禱不要生兒子,如果不幸生了個兒子,也要讓他莫名其妙地“夭折”。結果宣武帝辛苦了十幾年,卻只和皇后生了一個兒子,但孩子不到三歲就死了。從此,后宮雖然偶有王子出生,但都活不過半歲。
但這胡氏是個不怕死的,一進宮就高調宣稱,自己必將為宣武帝誕下皇子。果然不久后,胡氏就懷孕了。后宮嬪妃紛紛勸誡她:“趕緊打掉吧,否則小命難保!”
胡氏毫不在意,偏要生,作為母親,怎么能夠為了自己茍活就殺了自己的孩子呢。后來胡氏果真生下一個大胖小子,把宣武帝高興壞了。宣武帝當即給孩子賜名元詡,后又冊封其為太子,并廢除了“子貴母死”的舊制,晉封胡氏為貴嬪。
三年后,宣武帝駕崩,年僅五歲的元詡繼位,成為孝明帝。高皇后尊為皇太后,胡氏尊為皇太妃。后來,胡太妃聯合皇族鏟除了外戚高肇的勢力,將高太后逼到瑤光寺出家,尊自己為皇太后,開始了垂簾聽政的大女主人生。
胡太后聽政后,倒也算兢兢業業,治理有度。她經常召集朝臣議事,親自處理紛繁的政務,親筆批閱公文,考核選拔官員,并受理投訴的冤案。胡太后依靠漢化的宗室貴族和漢士族,對他們委以重任,迅速穩定了朝堂的局勢。讓北魏一度出現了國家穩定,國庫充盈的局面。
一開始,她還讓群臣稱她“殿下”,可隨著權力的逐漸穩固,她的心境也發生了變化,開始讓群臣稱她“陛下”。后來更是因為耐不住寂寞,開始逼迫朝臣與之私通,淫亂朝綱。隨著孝明皇元詡長大,到了親政的年紀,她竟為了保住手中權勢,大肆殘害支持孝明皇的臣子,最后甚至用鳩酒毒殺了親兒子元詡。后來更是荒唐地欺騙百官,將孫女立為新帝,導致朝堂烏煙瘴氣。
最終,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下令將胡太后與幼帝元釗一起雙雙沉入黃河,一同被處死的還有2000多名朝廷大臣。北魏就此進入權臣掌權,皇帝當傀儡的時代。
《魏書》評價胡太后:性聰明,多才多藝,略得佛經大義。這也是她入宮得寵的資本。她有著身為人母的堅毅和果敢,寧可因“子貴母死”而亡,也要生下自己的孩子。
可卻在嘗到權勢的甜頭之后,完全忘卻了她冒死產子的初心,伙同情夫殘害自己的親生兒子,甚至荒唐到欺騙百官立孫女為帝,致使百官離心,民變四起,葬送了屹立154年屹立不倒的北魏江山。
她的先祖馮太后曾開臨朝攝政并縱享人欲的先河,但馮太后卻沒有因為縱欲而荒廢政事,而成為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可胡太后卻在欲壑難填中忘卻初心。
權力是一個大染缸,也是一個試煉場。享受權力,卻不為權力迷惑的人,方能成為權勢的駕馭者,不僅可以有完美結局,還能青史留名。而利欲熏心,為權勢所浸染的人,則會被權勢駕馭,終難逃一死,更免不了遺臭萬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