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信公眾號:i看見)
2015年,王學剛的命運發生了轉折。
那一年,王學剛創辦了哈爾濱精準基因科技,持股34%。
1999年從北理工畢業的王學剛,進中科大讀研,赴丹麥留學,任華大基因副總裁,兜兜轉轉16年后,終于走上了人生快車道。
而真正改變王學剛命運的,則是2020年初的那場疫情。
那年初,王學剛拍板,哈爾濱精準基因轉產新冠病毒檢測。
彼時,還是疫情爆發初期,一切都處于混亂之中,眼光獨到的王學剛,敏銳地捕捉到其中商機。
王學剛,金準實驗室實控人。
就在王學剛擼起袖子,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一個名叫武彥峰的人也追了上來。
武彥峰37歲,王學剛43歲,不僅年齡小6歲,對商機的把控也弱了不少。
直到2020年11月,武彥峰才介入核酸檢測:
成立北京樸石實驗室。
與金準和樸石民營身份不同的是,中同藍博實驗室可是標準的國企。
不像金準和樸石那種標準的投機客,中同藍博實驗室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
畢竟,他的母公司可是歸屬中國核工業集團的。
有這樣根正苗紅的身份,進入核酸檢測領域,絕對是順風順水。
可誰也沒有想到,疫情3年后,核酸市場風生水起之時,一周之內,這3家實驗室相繼被查。
而總結他們倒下的原因,都歸于一個:
核酸檢測造假。
01
2020年春節期間,王學剛籌措200萬,購買設備,開始改造實驗室。
2個月后的3月份,開始對外開展核酸檢測服務。
趕在別人過春節的間隙,王學剛帶領人員加班加點升級了實驗室,成為首批檢測機構,搶占了先機。
時間就是金錢。搶得先機的北京金準實驗室,自然是快速錢進。
到今年初,2年的時間里,金準的檢測業務就涵蓋了北京的6個區,僅在通州區就有82個點位。
4月19日,王學剛乘勝追擊,又成立了河北金準實驗室。
王學剛的核酸檢測業務,在疫情中快速推進。
不同于王學剛的狂飆突進,晚到的武彥峰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直到今年3月15日,樸石實驗室才通過驗收。
別看樸石錯過了先機,但是后續力量卻絲毫不容小覷。
3月15日才剛通過驗收,5月7日就接到了一個大單:
中標我國海關新冠檢測服務。
國家海關的核酸檢測,這市場有多大,大家可以自行想象。
別看樸石通過驗收還不到2個月,很快就搞定了這樁大買賣。
樸石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功力呢?
我們來看國家海關的核酸檢測招標,具體流程是這樣的:
海關4月24日發標,樸石4月28日遞交標書,5月7號中標結果公示。
從發標到中標公示,整個流程僅僅13天。
怎么這么快呢?因為這次招投標采取的方式是:競爭性談判。
競爭性談判是一種簡易流程,具體來說就是:
無需走公開招標,只需湊齊3家供應商,大家一起開個會,走完流程就可定標。
大家可以自行腦補這樣的畫面,3家企業跟招標單位坐在一起,輕松聊聊天就定了。
能輕松拿下這樣的大單,可以想象,樸石的關系那叫一個硬。
樸石能耐不小,身背國企光環的中同藍博,自然也有自身獨有的優勢。
中同藍博是北京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核酸檢測機構,在北京有73家點位,檢測市場主要位于豐臺區。
除了北京,中同藍博的觸角還伸到了成都、武漢和合肥3個省會城市。
市場龐大,收益自然不會差。
僅去年一年,中同藍博就瘋狂攬金2.28億,同比大增77%。
02
如果就這樣,這3家的日子都會很好過。
可人就是奇怪,兜一旦鼓了,幺蛾子也就出來了。
5月21日,星期六,北京警方沒有閑著,一下就帶走了樸石6個人。這其中就包括:
樸石的法人武彥峰,以及實控人周明強。
周明強在樸石持股將近77%,是絕對的控股股東。
樸石的出事原因,官方說法是,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于樣本檢測數量。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檢測遠遠少于采樣。
比如對1000個人進行了核酸采樣,結果只檢測了500個,還有一半直接給扔了。
高采集,少檢測,結果很明顯,這樣做核酸檢測,還不如不做。
如今,樸石的法人和實控人一起被刑拘,說明數據造假不僅僅是樸石實驗室,控股股東也是知情的,甚至可能是他直接授意的。
北京這次出手夠狠:
不僅刑拘了6人,還吊銷了樸石的執業許可證,直接把飯碗給砸了。
吊銷執業許可證,這算是最頂格的處罰了。很顯然,這一次,北京很憤怒。
這邊疫情洶洶,那邊卻搞起了小動作,火上澆油,不痛下殺手才怪。
短命的樸石3月15日通過驗收,5月15日就被吊銷許可證,僅僅活了2個月。
真是典型的不作不死。
緊隨樸石其后的,是金準實驗室。
在對樸石出手6天后,北京警方又鎖定了金準。
5月27日,43歲的王學剛被帶走,金準實驗室的執業許可證也同時被吊銷。
一連兩槍,彈無虛發,槍槍致命。
不僅查人,還順帶砸攤,手起刀落,刀刀見血,那叫一個痛快。
樸石的騷操作是少檢,金準則是多管混檢。
方規定的檢測方式是5混1和10混1,結果金準卻私自30混1,甚至50混1。
人為稀釋樣本,檢測結果就不準,隨之小羊就不能及時發現,這對希望盡快抑制疫情的北京來說,豈能容忍?
想當年,王學剛從北理工畢業的第2年,就獲得了北京市十佳外來青年稱號。
現如今,卻在他人生的展翅之地鋃鐺入獄,真是時也命也。
僅僅一天后,5月28日,“厄運”又降到了中同藍博頭上。
中同藍博的違規手法與金準一樣,也是多管混檢。
03
檢測造假帶來的直接后果,這3家實驗室都心知肚明。
可是,他們為何還要明知故犯呢?
大致來說,主要原因有2個:
一是節約成本,二是加趕進度。
疫情進入第3年,我國在核酸檢測上花費多少?有研究所計算,3年下來,總共大約為3000億。
尤其是今年前4個月,更是大爆發,4個月已經花了將近1500億。
這么龐大的市場,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有能力沒能力的檢測機構,都撲上來想分一杯羹。
前期不管不顧地攬生意,到后期,勢必就會檢測能力達不到。
可那邊卻不斷催要結果,最后唯一能做的,就只能是造假了。
這是其一。
另外就是,從成本角度考慮。
疫情進入第3年,核酸檢測費用一降再降。有專家說,對檢測機構來說,已經到了成本臨界點。
也就是說,今天的核酸檢測,幾乎不賺錢,或者說,利潤已經很低了。
可資本是逐利的,人性更是貪婪的,相比前兩年的高收益,今年檢測機構的利潤下降不少。
多重作用之下,歪腦筋就出現了,要么扔掉一部分樣本不檢測,要么就增加混檢數量。
這樣一來,利潤自然就上來了。
檢測機構倒是爽了,但是檢測精準度的大幅降低,在當時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
快一個月了,北京依然每天都有幾十例上下波動。
這無疑讓北京很苦惱,前期以為是病毒的超強變異所致,直到飛檢時發現蹊蹺,進而深查之后才發現根源。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5月21日樸石被查,一天后情況就變了:
新增確診就從83例猛降到了41例,然后一路下滑到8個。
狠查檢測機構,確診數量隨即猛降,這兩者有何關聯,大家自行腦補。
有人做過一個設想,注意,是設想:
假如從100個羊中故意漏掉一個,帶毒的羊四處走動,那么疫情就很難消失,核酸也就不會停止,檢測機構就成為賺錢永動機。
這就應了那句話:
如果龍王是靠賣傘賺錢的,雨就永遠都不會停。
04
疫情紅利沒有天花板。
眼睛一紅,心就黑了。所以有人不希望疫情結束。
北京的做法是,一邊抗疫,一邊向根源開刀。
5月27日,房山區衛健委副主任等3人被查。同一天,北京8個區隨即實現社會面清零。
你看,就是這么立竿見影。
難怪有人說,徹查核酸利益鏈,北京抓住了這波疫情的關鍵點。
再看上海那邊,同樣也是“雷厲風行”。
前幾天,他們處罰了一個給面條加價5毛錢的便利店。
至于前些日子爆出造假的中科潤達,經過短暫的企業內部自查后,再次回到了官方核酸大名單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