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南魯黨爭
第一節:站隊
曹爽伐蜀敗北,乘著魏蜀兩國暫無戰事之際,讓我們把眼光投向吳國吧。
這一段時間,吳國發生了很多事情,但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南魯黨爭,此時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黨爭事件發展到了白熱化階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東吳東宮稱為“南宮”,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爭奪儲君之位而引發的黨爭,稱為南魯黨爭,亦稱“二宮之爭”。
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政治事件,造成吳國朝野動亂,其規模與影響比起曹魏的“奪儲之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南魯黨爭牽涉了太多的重臣名將,吳國大多數大臣或直接或間接參與到這場爭權奪利事件之中。
他們分成兩派,紛紛站隊到不同的陣營,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分裂,史載:“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在這場極其慘烈的奪嫡之爭中,最后很多大臣人頭落地,死于非命。那么我們來看看,南魯黨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站隊】
前文已經寫過了,赤烏四年(公元241年)五月吳國前任太子孫登病逝于武昌,隨后孫權冊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第四子孫霸為魯王。孫權最初冊立太子和魯王時,讓這兩個兒子的各項待遇都是一樣的,沒有尊卑之分。孫和與孫霸在同一間宮殿中飲食起居,并沒有正式區分等第和品級。(殷基《通語》:“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
面對這種情況,吳國很多大臣認為太子和魯王應該有嫡庶之別,在禮制上應該有上下之分,不能讓魯王享受與太子同等待遇。
其實,這些大臣的建議是有道理的。在皇權社會里,皇室成員是要嚴格區分身份的,講究嫡庶有別,正所謂“尊卑有序則上下和”。
而如今,孫權讓太子和魯王都呆在同一間宮殿中生活,很容易混淆儲君與藩王的身份區別,有可能因此產生不穩定因素。所以許多大臣紛紛建議孫權降低魯王的各項待遇,讓他搬出南宮。
矛盾就此產生了!
孫權聽到孫和與孫霸不和的消息后,遂禁止他們與外界往來,宣稱這么做是為了讓皇子們專心向學,實則是擔憂這兩個兒子各自拉幫結派搞小團體活動。自此太子和魯王分宮,他們不再呆在同一間宮殿中生活。
督軍使者羊衜則持有不同的看法,上疏勸說不應禁止皇子與大臣往來。
當然,孫權并不接受這個提議。此時的孫權還是比較看重太子孫和,他對長子孫登的思念之情傾注在孫和的身上,因此孫權稍微減少孫霸的侍從護衛和降低其待遇規格。
不過,魯王孫霸并不是什么善茬兒,自己被趕出南宮,地位下降,就一口咬定太子及其黨羽故意為難和陷害他,遂對太子黨懷恨在心。從這一刻起,孫霸就開始詆毀太子孫和及相關支持者,想把他們一網打盡。
此后,孫霸的野心膨脹,暗中不斷結交大臣,廣樹黨羽,企圖奪取孫和的儲君之位。孫霸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不斷拉人頭入伙,組建了自己的政治集團。
當時吳國許多大臣看見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已經撕破臉皮,紛紛站隊分為兩派,或支持太子孫和,或支持魯王孫霸。一些大臣希望借此機遇實現自己的升官發財理想,畢竟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政治投機分子。
加入孫霸陣營的大臣名單很長,有步騭、呂岱、全琮、全寄、孫弘、楊竺、諸葛綽、吳安、呂據、孫奇等人,除了這些人外,還有許多人支持魯王,其中有一個不得不提到的女人——孫魯班。
我給大家稍微介紹幾位魯王黨骨干成員,看看這些人的背景來歷以及相關職務。
步騭,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官拜驃騎將軍,跟隨孫權四十余年;
呂岱,廣陵郡海陵縣(今江蘇省如皋市)人,官拜鎮南將軍,鎮守交州;
全琮,吳郡錢塘縣(今浙江杭州西)人,官居大司馬,孫權女婿兼愛將;
全寄,全琮次子,孫霸的心腹謀臣,其為人行為不端,邪僻不正,是一個擅長打小報告的人才;
孫弘,揚州會稽郡(今屬浙江)人,任職中書令(皇帝的機要秘書),該職位的主要職責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和對外頒發詔令,故孫弘能掌握宮廷機密,他是孫霸的情報人員;
楊竺,徐州廣陵郡(江蘇揚州市西北)人,有才名,魯王的心腹智囊,身懷栽贓陷害之技能;
諸葛綽,諸葛瑾之孫,諸葛恪長子,騎都尉,魯王府的座上客;
孫魯班,孫權長女,其母為步夫人,別稱全公主,她初嫁周瑜長子周循,周循早卒后再嫁全琮。她是南魯黨爭的挑唆者,也是這次黨爭的主角之一。
從這個陣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魯王黨的實力。他們或是元老重臣,或是封疆大吏,或是軍中將領,或是孫氏外戚,或是社會名流,個個都是不簡單的人物。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勢力極其龐大的政治集團。
我們再來看一下,太子孫和的陣營到底有哪些人。據殷基《通語》記載,陸遜、諸葛恪、顧譚、朱據、滕胤、施績、丁密等人都支持太子,其實這份名單還很長,其支持者還有吾粲、顧承、張休等人。
陸遜,吳國第三任丞相兼任荊州牧,頭號重臣,其威望和影響力在吳國僅次于孫權;
諸葛恪,諸葛瑾之子,大將軍,手握兵權的實力派,前太子孫登的“四友”之一;
顧譚,前丞相顧雍的孫子,官居太常(九卿之一),前太子孫登的“四友”之一;
朱據,孫權女婿,朱公主孫魯育丈夫,官居驃騎將軍,太子黨重要成員;
滕胤,會稽太守,很受孫權器重,后來成為孫權的托孤大臣之一;
張休,重臣張昭之子,揚武將軍,前太子孫登的“四友”之一;
其余的人物就不多介紹了,反正他們都是有一定實力的人物。總體上來看,太子黨的實力比魯王黨的實力還稍勝一籌。
為了厘清這次黨爭的前因后果,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孫權的家事及其婚姻狀況。
孫權的一生中娶過很多妃嬪,這些后宮女人們大多數是默默無聞地生活,然后默默無聞地死去,沒有人知道她們叫作什么名字。
在《三國志》中,孫權有六位夫人享有正史留傳的待遇。不過,這些傳記都極其簡短。
通過這些傳記,我們知道她們分別是謝夫人、徐夫人、步夫人(步練師)、王夫人(生孫和)、王夫人(生孫休)、潘夫人(生孫亮)。
孫權的第一任妻子是謝夫人,由其母吳夫人操辦的,差不多屬于包辦婚姻。不久之后孫權另娶徐夫人,打算以徐氏為正妻,讓謝氏屈居其下。
要知道,古代女人是最注重名分的,所以謝氏自然死活不肯讓出正室的名分。由此謝氏失寵,郁郁寡歡而早死,沒有留下一男半女。
謝氏早逝后,徐氏順其自然成為孫權的正妻。之前說過了,孫權的長子是孫登。孫權比較喜歡孫登,但孫登生母由于地位卑賤,故孫權認為她沒有資格養育孫登,遂令正妻徐氏撫養孫登長大成人。
孫權直接剝奪了一位有親生兒子的女人當母親的資格,雖然干得不道德,但這在皇權社會中是很常見的事兒。
正史中沒有記載下孫登生母的名字及其事跡,我們后人也不知道這個可憐的女人后來的結局是怎么樣。
步夫人是孫權的寵妃,她因美麗慈惠很得孫權的寵愛,可惜步夫人肚子不爭氣——生不出兒子,只生了兩個女兒,即是全公主孫魯班和朱公主孫魯育。即使孫權很想立步夫人為皇后,但由于她沒有兒子而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
當時前任太子孫登還活著,而徐夫人是孫登的養母,所以群臣的意見是立徐氏為后。但是孫權有意以步夫人為后,故沒有聽從群臣的請求。
孫權迫于現實壓力不能立步夫人為后,也不想立徐夫人為后,因此立皇后這事兒就一直無限期拖下去。后來徐夫人因性格嫉妒被廢黜,被丈夫孫權趕出都城建業,將之安置于吳郡。但是步夫人在世之日,她并沒有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步夫人去世后,孫權追思不已。于是群臣依著孫權的心意,請求追封步夫人為皇后,反正給予一個死人皇后的尊號也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了。
不過,這是中國古代皇帝追封妃妾為后的最初案例,創造了一個先例。后世有一些皇帝也向孫權學習,追封生前因各種原因不能當皇后且去世的寵妃為后。
王夫人是孫權的另一位寵妃,生皇子孫和,其寵程度僅次于步氏。步夫人去世后,孫和被冊立為太子,孫權打算立王夫人為皇后。
然而全公主孫魯班一向討厭王夫人,并且自己的母親生前不能成為皇后,故極其痛恨王夫人搶走其母的地位,常常在父親孫權面前誣陷誹謗王夫人。
孫魯班與太子母親王夫人關系很惡劣,她自然不希望孫和成為吳國的未來皇帝,否則以后她沒有什么好果子吃的。所以孫魯班在父親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后,就開始想方設法把孫和拉下儲君之位。
值得一提的是,魯王孫霸的生母是謝姬,他與孫和并不是一母同胞兄弟,證據隱藏于《三國志·孫霸傳》最后一句話中。
這場歷史大戲的演員身份以及相關背景介紹完畢,是時候讓他們出演了,因為魯王黨成員已經蠢蠢欲動,精心策劃了一系列針對太子黨的陰謀。
這場權力斗爭正式開演!
本節完。
本文節選自:“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