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高平陵政變
第一節:東征高句驪
曹爽伐蜀失敗從長安回到洛陽后,其威望跌到谷底,魏國許多文臣武將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魏國在西線戰區雖然敗得一塌糊涂,但它在東北亞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自從司馬懿平定遼東搬遷大量漢人回內地后,魏國在東北亞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打折扣,反而不如公孫家族統治遼東時期。遼東地區空虛,出現了勢力真空,為外部勢力入侵提供了機會。
當時高句驪的最高領導人叫作位宮,他經常派人進入遼東地區打秋風,瘋狂掠奪當地漢人的財物。位宮曾經出兵幫助司馬懿平定遼東,但在魏軍勝利班師后,他看見遼東地區的漢人減少了,覺得有便宜可撿,屢次發兵進犯魏國邊境。
據《后漢書·列傳·東夷列傳》記載:
“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余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隨而為居。少田業,力作不足以自資,故其俗節于飲食,而好修宮室……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
通過這則史料的記載,我們能大概了解到高句驪的情況。
高句驪是存在于東北亞的一個政權,它地域遼闊,方圓二千里。但它屬于高原高山地區,有許多高山和深谷,其國人依山傍谷生活。
高句驪沒有平原,缺少田地,根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即使他們自身努力耕作,所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其需要。限于自然條件和地理因素,他們自然經濟極其落后,即使在飲食方面節省還是無法自給自足。盡管他們能歌善舞,但是當時沒有第三產業,旅游業還是一千多年后才出現的,他們也無法通過才藝表演來賺取外匯。他們基本沒有農業和手工制作業,缺乏糧食、油鹽、棉布等生活必需品。這怎么辦呢?
不過,高句驪的領導人還是有解決民生問題的辦法——去周邊國家燒殺搶掠,將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
雖然手段簡單粗暴,但也極其有效果。
他們長得人高馬大,性情兇猛,好勇斗狠,都是好戰分子,從事搶劫行業(“其人性兇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估計他們出去大肆掠奪一次,都能解決幾個月的生活了。
當然,高句驪的搶掠行為惹火了魏國,尤其是幽州刺史毌丘儉對這個不友好的鄰居恨之入骨。毌丘儉認為高句驪不斷侵擾遼東,應給予回擊,不能讓他們得寸進尺。
東征高句驪
毌丘儉自從成為封疆大吏后,其建功立業的熱情空前高漲,曾經協助司馬懿平定遼東。而如今位宮竟敢在他的管轄區內肆無忌憚地打秋風,這不是把毌丘儉當成空氣來看的嗎?
所以毌丘儉決定去教訓位宮,讓這位愛惹事的家伙明白魏國是不好惹的。于是毌丘儉率領一萬精銳步騎兵從玄菟郡出擊高句驪,用武力去解決掉位宮。
毌丘儉策馬出塞,出征高句驪,將重現當年曹彰大勝代郡烏桓的榮光!
位宮得到探子的軍情,知道毌丘儉組織魏軍前來報復,急忙整頓兵馬,率領麾下二萬精銳步騎兵進軍沸流水上游,以阻擋魏軍的前進步伐。高句驪人兇悍善戰,單兵戰斗力很強。而位宮更是一個猛男,他力氣很大,他經常騎馬射獵,驍勇無比(“位宮有力勇,便鞍馬,善獵射”)。
毌丘儉率軍到達沸流水后,看見高句驪軍隊已經占據了上流有利地形,知道逆流而擊很難取勝。于是毌丘儉布置方陣,誘敵出戰。位宮看見魏軍人數并不多,仗著有兵力優勢,并不把毌丘儉放在眼里。
于是位宮輕敵出戰,率軍撲向魏軍。毌丘儉看見位宮上當了,集中兵力圍殲敵軍。毌丘儉身先士卒,組織敢死隊突擊敵軍。魏軍決死而戰,高句驪軍隊陣形大亂。經過一番混戰,位宮不敵敗走。
當然,毌丘儉是不會放過敗軍之將的,遂率軍追擊位宮。魏軍追趕到梁口(今渾江注入鴨綠江處),追上了敗逃之敵。魏軍乘勝追擊,位宮軍無斗志,自然抵抗不住魏軍的進攻。位宮看見情勢不妙后,攜帶自己的妻子孩子及千余騎親信部隊逃向東沃沮避難。毌丘儉看見位宮跑了,再次率軍追擊窮寇,順便攻破東沃沮的城邑,斬獲三千多名敵人的首級。位宮再次大敗而逃,像喪家之犬一樣逃竄到北沃沮。
經過一系列大勝,魏軍殲滅位宮主力,累計殺死一萬八千余名敵軍。大勝之后的毌丘儉,率軍直搗高句驪的都城——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是依山而建的,整座山城地勢險要,極其不容易被攻克。毌丘儉仔細勘察地形后,決定采用避實就虛的計策,智取丸都山城。于是毌丘儉派軍正面佯攻,暗中挑選善于攀登的精卒攜帶兵器長繩偷襲西北。
當時高句驪的主力部隊已經被殲,留守丸都山城的守軍并不多,所以魏軍偷偷摸摸地爬上山崖后順利地殺死北門守兵,進入城內與外面的友軍里應外合,很快就攻陷了高句驪的都城。
毌丘儉攻陷丸都山城后,為了炫耀武功和震懾敵人,也向他以前的領導司馬懿學習——屠城!魏軍破城后,瘋狂報復,進行了殘酷的屠殺,殺死數千名高句驪軍民(“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勝利,毌丘儉在丸都山城的山石上刻記戰功,留下戰功石碑,傳于后世,頗有點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意思(“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
毌丘儉平叛之后,組織人手在當地搞建設工程,穿山鑿渠,興修水利,幫助老百姓引水灌溉田地以及修建道路,百姓受益多多(“穿山溉灌,民賴其利”)。魏國通過一系列的恩威并濟的政策,重新加強了對東北亞的控制力和影響力。
毌丘儉勝利班師后,戰后論功行賞,有多達百余人封侯。而主帥毌丘儉因功被提拔為左將軍,假節都督豫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不久之后,毌丘儉轉任鎮南將軍,成為魏國東南地區的一顆閃耀的將星。
順便提一下,丸都刻石紀功碑發現于清朝,現存于遼寧省博物館。這塊沉甸甸的功績石碑的背后,殊不知是用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雕刻”而成的!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經過此戰后,不僅丸都山城的宮殿建筑遭到毀滅性破壞,而且高句驪元氣大傷,差點滅國,近七十年的時間無力入侵中國。高句驪以前侵犯魏國,這下子連本帶利加倍償還給了魏國。
地界糾紛
毌丘儉為魏國解決了高句驪問題,東北地區由此保持了穩定局面,其意義不可謂不大。不過此時魏國內部又出現了一起頗有影響的地界糾紛案,這起案件直接導致了曹爽失去了他真正意義上的得力幫手。
孫禮在芍陂之戰后升任為冀州牧,成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員。司馬懿看見孫禮將要去冀州赴任,便對他說道:“如今清河郡和平原郡爭搶邊界已經八年了,換了兩任刺史都沒有能解決這件事。殷末虞國和芮國爭奪地界,等待周文王來決斷,所以你應完善政令,公開公正明確劃分兩郡地界。”
對于司馬懿的好心提醒,孫禮答道:“訴訟者將荒廢的墳墓作為憑證,聽訟者依據年老長者的話看做證據,但是這些都不能成為劃分地界的有力證據。如果想要公平公正解決這件事情,應當依據當年烈祖(曹叡)受封為平原王時的封地地圖來裁決。
現在地圖收藏在朝廷的府庫中,只要找出來就可以當場裁決兩郡的邊界了,難道還需要去州郡里才能解決嗎?”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曹叡被父皇曹丕敕封為平原王,封地為平原郡。而如今孫禮想以當年的地圖來裁決兩郡的邊界,這是很公平的辦法。
所以司馬懿聽了,連連點頭贊同道:“你說的沒錯!應該根據地圖來劃分兩郡的邊界。”
孫禮與司馬懿分別后,馬上到府庫中找出二十多年前的地圖。孫禮拂去該地圖上面的灰塵,仔細查驗地圖,發現有爭議的地方都屬于平原郡。于是孫禮根據地圖,查驗核對準確后,將這些有爭議的土地全部劃分給平原郡。
當時清河郡和平原郡為了爭奪邊界土地,已經鬧得不可開交了,官司已經打進了大將軍府。不過曹爽偏袒清河郡,暗中許諾將這些有糾紛的土地劃分給清河郡。所以曹爽聽了孫禮的裁決后,立即拉下了臉,下發文書道:“這幅地圖不能用,應該參考不同的說法。”
曹爽駁回了孫禮的裁決,暗示孫禮要服從他的指示。孫禮為人耿直,不理會曹爽的無理指示,上書申辯,堅決要求按照地圖驗明兩地的分界來劃分,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曹爽看了孫禮的奏疏,憤怒不已,整個魏國除了孫禮,誰還敢當眾頂撞他?于是曹爽上奏彈劾孫禮懷有怨恨之心,怨謗朝廷重臣。
就這樣,曹爽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孫禮五年有期徒刑,剝奪參政議政之權利。
當時孫禮向朝廷提交奏疏后,就已經預料到曹爽會發怒降罪,他就系好腰帶穿好鞋子,駕著車子回家等待解職離任。所以孫禮對這個判罰毫無意外,坦然面對這個不公平的處分。
曹爽也知道,他的這個判罰完全是為了發泄個人的憤怒,所以并沒有將孫禮抓起來扔進監獄里服刑。孫禮失業了,無事可干,又不能到處亂跑,只能閉戶不出門,呆在家中“服刑”,當一個居家宅男。許多人看見孫禮無辜撤職,打抱不平,紛紛上書為孫禮申訴,請求撤銷該處罰。由此可見,孫禮在朝中的人緣還是不錯的。
曹爽看見很多人為孫禮進言求情,迫于壓力,不得不撤銷該處罰。不久之后,曹爽讓孫禮擔任城門校尉,以平息眾怒。
就這樣,孫禮成為一個看大門的。不過他看的是洛陽的大門,職掌京師城門守衛。
當時匈奴王劉靖勢力漸強,鮮卑又多次進犯邊界,這些少數民族勢力經常進入魏國邊界地區打秋風。
其實,我們從他們的經濟結構來分析很容易理解這種“屢禁不止”的惡行。他們是游牧民族,也像高句驪一樣,沒有自己的農業和手工制作業,除了盛產牛馬羊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
我們知道天天吃肉都膩嘴啊,況且吃肉還要油鹽來當調料呢!所以他們通過搶劫的手段,就能“多快好省”收獲一大批物資,順利地解決他們的民生問題。縱觀以往中原王朝與匈奴等少數民族爆發戰爭,其導火線無一例外是因為他們的搶掠行為而點燃的。這些外族鄰居虎視眈眈地盯著漢人的財物,乘著漢人不備之際,時不時過來串個門兒——打劫!
他們搶完就跑,跑回家把財物消耗完了再來打劫,如此循環不止!所以歷朝歷代以來,中原王朝對這種潑皮式的搶劫犯很頭疼,恨不得把他們抓起來凌遲處死。
這些外族通過“不勞而獲”的方式掠奪中原人的財物,當然會引發中原王朝的強烈不滿。
比如漢武帝就多次派遣大將衛青、霍去病等人驅逐匈奴,把他們趕到沙漠里吃黃沙!不過漢末三國以來,中原四分五裂,匈奴等少數民族勢力順勢崛起,他們的首領抬頭看見漢人統治力減弱,覺得漢人好欺負,遂不斷出兵進犯邊界,順手牽羊搬走漢人的財物。尤其是幽州、并州以及涼州這三個北方邊境州,搶劫情況最為嚴重。
它們周邊盤踞著大量少數民族勢力,這些不懷好意的鄰居經常進入邊境漢人的家中搬運東西。而此時并州邊境吃緊,外族勢力不斷入侵,所以魏國不得不另行調派能干的官員去坐鎮并州。
曹爽接到并州的緊急軍情后,急忙選人去應對并州那邊的情況。經過興勢之戰后,曹爽明白了行軍打仗并不是吃飯聊天,倘若派遣手下的名士去擔任并州刺史,無異于是千里迢迢送人頭。
雖然曹爽手下的親信很多,但這些人沒有軍事才能,所以曹爽也不敢讓他們出任并州刺史這個燙手的職位。
當然,司馬懿派系的軍事牛人是不能任用了,所以曹爽挑來挑去,只能選孫禮了。于是曹爽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孫禮為并州刺史,晉升其為振武將軍,讓他持符節行使護匈奴中郎將的職權。
孫禮受命后,回家收拾行李完畢即要遠赴并州就任。孫禮在離開京師洛陽前夕,特意去向司馬懿辭行。孫禮來到太傅府后,一臉怒色站在司馬懿面前,一言不發,心事重重(“往見太傅司馬宣王,有忿色而無言”)。
沒有搞錯吧?孫禮既然是來辭行,為什么不開口說話呢?
當然,司馬懿已經猜測到孫禮的心思,不過卻故意對孫禮問道:“你已經成為了并州刺史,是不是對這個任命不滿?難道你憤怒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劃分兩郡地界的事情不妥當嗎?現在你即將離別遠行,為什么不高興呢?”
孫禮聽了司馬懿這話,壓抑不住長期憋在心中的怨言,埋怨地答道:“太傅,您為什么說出這種話呢!我孫禮雖然德行不夠,但怎會在意官位之事和陳年舊怨呢?我本來認為明公能仿效伊尹、姜子牙的行跡,匡正輔佐皇室,對上能回報先帝的囑托,對下也能建立流傳萬世的功勛。現在國家傾危,天下動蕩不安,這是我不高興的原因。”孫禮說完后就涕淚橫流,一副痛心疾首的樣子。
司馬懿勸慰道:“你先不要哭,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
孫禮本來是魏明帝曹叡臨終前為曹爽安排的得力良將,主要是用來牽制司馬懿的,誰想到曹爽竟然嫌棄先帝留給他的大將軍長史孫禮太耿直了!孫禮多次拂逆曹爽的不合理決策,所以曹爽很煩孫禮,把他一貶再貶趕出京師洛陽,眼不見心不煩。
孫禮恨鐵不成鋼,對曹爽徹底失望了,他立場也改變了。孫禮經過曹爽多次的打壓后,他的心也悄然轉向司馬懿,渴望司馬懿這個四朝重臣能夠重新出山,逆轉乾坤,帶領魏國走向富強之路。
本文節選自:“藍水飛舟”《三國風云》系列實體書,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輸入作者名字“藍水飛舟”搜索,即可自行購買正版書籍《三國風云》。
《三國那些事兒》陸續更新中……
完整版更新于:公眾號【三國故事】的「三國那些事」專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