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各類市場主體欣欣向榮,國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公益資產也高效地積累了1300萬億元人民幣價值量,這些公益資產又為中國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生產力基礎。隨著城市各類公共設施及鐵、公、基等公益資產的逐步建成,再繼續投資建設時的邊際收益將較大幅下降。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分析表明,當下中國最大的公益民生工程之公益新農村建設才是投入產出邊際收益相對較高的大工程,國家大力投入建設之既可大大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利潤補償市場主體還可為國儲備綠水青山良田沃野等,好處極多極大。
1?
中國1300萬億公益資產高效積累簡析
中國當下1300萬億元的實物公益資產對應的公益國企貨幣利潤虧損性負債估計不會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中國當下M2約200多萬億元人民幣,公益國企債權債務相抵后的凈債務量并沒有多少,因暫未找到具體準確數據此假定其凈債務為100萬億元人民幣),其資產負債比為13:1,這是一種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情況。依據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推理,此100萬億元人民幣的負債實際上屬于公益性負債,理論上講公益債務對應的貨幣可以等價于非債主權貨幣,所以它們可以由央行直接支付替換,此相當于央行用100萬億元人民幣主權貨幣購買了1300萬億元人民幣價值量的實物國有資產。
13:1的公益資產負債比例,意味著每負債1份價值就能產出13份公益資產價值;此負債投入的1份價值也并不是真的虧損了而是被中國國內其他企業主體贏利拿走了。此類國家貨幣利潤虧損轉換市場相對過剩積累公益資產同時讓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商品得以出清而貨幣贏利保持活力的混合經濟,正是中國混合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主要秘密之一。
公益國企生產公共資產的效率很高,其經濟學邏輯主要是相對過剩的轉化效率很高。公益性國企生產時,自己生產大部分生產資料,還會購買其他市場主體產出的商品作為部分生產資料,再經過勞動加工形成最終可消費可儲備的公共品;消費性公共品直接被國民們消費,產能性公共品作為生產力軟硬件資產被儲備積累,不存在任何浪費;再加上公共品生產規模大、技術成熟、交易成本低和國家政策保護等,公共資產的生產效率自然就很高了。中國1300萬億元價值量公共資產的積累就是基于公益國企的這種生產的高效性。
從資產負債角度看,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積累的1300萬億元人民幣實物公益資產對應的負債約100萬億元人民幣,其資產負債比為13:1,這是一種十分良好的資產負債情況。
從傳統債務金融視角看,100萬億元人民幣的公共債務已經成了中國當下混合經濟中公益國企持續發展的障礙;但從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視角看,此100萬億元人民幣的公共債務等價于相同數量央行主權貨幣在混合經濟宏觀運營中購買市場主體相對過剩商品高效轉化成公共實物資產時用掉了。
在現有生產力基礎上,中國每年可以積累更多價值量的公共資產;假定未來20年中國央行仍以100萬億元主權貨幣支持公益企業既廉價地為國民提供大量公益正外部性又解決大量就業,同時還能再為國家積累1千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增量公共資產,將是一種十分優良的經濟成果。顯然,這是公益性國企一種極高效率的賺物虧錢經營方式。
2?
公益新農村大建設是中國當下最有效的投資
當下中國,繼續城市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及鐵、公、基建設等仍必要,但因其投資邊際效益已經相對較低;基于中國農村農業當下情況、基于城市居民就業難及內需嚴重不足等市場失靈現象,基于鄉村振興全面共富現實需求,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者倡導國家大力財政投入或非債主權貨幣投入公益新農村建設。
公益新農村建設為每一個中國人提供一最低生存保障基礎,它是中國和諧文明富強的重要基石,它為國儲備綠水青山良田沃野,它低成本安居10億中國人繁衍生息為國建成一高效人口蓄水池,它間接利潤補償城市其他市場主體轉換其相對過剩為公益資產讓市場繁榮公益發展,綜合看它的好處極多極大…
公益新農村公共資產的價值量在持續一二十年投入建設過程中將得到巨量積累,也許僅僅它的綠水青山良田沃野好生態價值就能回報全部國家投入價值還有余,此表明國家投資公益新農村建設并不僅僅是表面上看到的輸血扶貧虧損,而是實實在在夯實農業農村生產力基石的高效投資。
試想一下,若國家每年投入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于公益新農村建設,二十年共投入100萬億元人民幣貨幣,即使此100萬億元人民幣一分都收不回來(賬面貨幣利潤虧損是100萬億元人民幣,與現公益國企貨幣利潤虧損額相當),但在公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此100萬億元人民幣投入加上相關村民的剩余勞動凝結等,二十年后,中國公益新農村的各類公益資產總價值將大大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
與中國現1300萬億元人民幣公益資產積累歷史經驗對比分析可知,假定其投入產出邊際效益相同,二十年持續投入100萬億元人民幣(年均投入為5萬億元人民幣)建設公益新農村,屆時新農村本身的公益資產積累總價值量亦應達千萬億元人民幣水平(即使農村投入產出邊際效益只有城市的一半,這個水平也將達到700萬億元人民幣左右),無疑,此巨量新農村公益資產將成為中國共富的另一重要公益物質基礎。
投入此100萬億元人民幣進行公益新農村建設時,既可大大緩解城市就業難題,又能發展農業農村,所虧損的此100萬億元人民幣并非真的虧損了,它被中國城市其他市場主體出清相對過剩時賺走了(假定農村只賺實物不賺錢,國家投入貨幣和農村村民們的貨幣收入全部用于購買城市市場主體商品自用或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等),總體看就是公益新農村二十年中花國家投入的此100萬億元人民幣建成并積累著農業公益資產并解決大量城市無業人員就業生存問題同時讓城市市場主體出清庫存賺錢而可持續,此即是新宏觀主義儲備需求理論指導下中國混合經濟“公益花錢賺公益,市場主體售物賺錢”的良性協同經濟模式。
不明白混合經濟中公益國企虧錢但高效積累公益資產的機理,就理解不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高速發展。西方基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模式,與中國混合經濟模式存在很大差異,它們雖然有凱恩斯國家投資理論也有社會福利機制但非主流,他們主要強調的還是市場自身均衡,實踐證明經濟周期就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夢魘。
中國混合經濟體制中,市場活力被激活,但公益國企仍為中國經濟支柱,在市場-公益二元協同發展過程中,市場的相對過剩被大量投入公益建設轉換成了國家公益資產積累,不存在大量相對過剩性浪費,所以中國才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高速發展。
當下,新農村建設是中國復興過程中最大的公益民生工程,它的投入產出邊際效益相對很高,它積累農業農村公益資產的效率不會比改革開放四十年1300萬億公益資產積累時的效率低多少。
3?
社會資本參與公益新農村建設的兩種方式
新農村建設以財政投入為主但并不排斥社會資本以相關方式參與。
此介紹兩種社會資本(包括國外資本)參與公益新農村建設方式。一是購買公益新農村建設專項國債(主權非債貨幣保障此國債利息支付),二是直接參與新農村中相關農莊實體承包依規誠實經營競得資本合理利潤。
中國公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資本參與贏利不可能暴利,也不可能允許各路資本主導公益新農村發展方向,各類社會資本必須自覺接受相關紅綠燈機制約束。
結語
中國當下投資公益新農村建設時投入產出邊際效益相對較高。若持續平均每年5萬億元人民幣規模投資公益新農村建設二十年,即使賬面貨幣利潤虧損100萬億元人民幣,但相關農村農業公益資產積累可達千萬億元人民幣左右價值量;與此同時,因有此100萬億元人民幣的巨量公共投入,市場主體會得到可觀的利潤補償其庫存可順利出清贏利而可持續,城市就業問題亦將同時得到極大緩解…綜合看,當下中國政府主導大量投資公益新農村建設于國于民都好處極多極大。
第1經濟,致力于學術研討、產業監測和部門應用!
版權所有 非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