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一個地區的歷史跟淮安一樣像一團亂麻,也沒有哪一個地區會像淮安一樣給歷 史添亂,我們生于一個葉公好龍的時代,人們更容易重視形式而輕視內容。就像我們熱衷于用景點替代 歷史文化名城一樣。
這是截取的一段公眾號內容,我們很多公眾號、有關部門網站甚至360百科中都會看到這樣的宣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 到了明朝中葉,清江浦一帶逐漸崛起成為淮安地區的中心”。你或許會驚訝,短短幾十年到一百多年期間, 清江浦是如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荒蕪之地,越過它的上級山陽縣、它的上上級淮安府、它的上上上級漕運府署而成為淮安地區的中心,這個近乎于癡人說夢的結論還真的讓一部分人熱血澎湃信以為真。
“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這句話洋洋自得不亞于晏子車夫的故事,淮安區是漕運指揮中心、糧食儲運中心、鹽榷關稅中心,明、清時期淮安區妥妥的是運河和蘇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淮安區同時存在著漕運部院、淮安府、榷關、淮安衛、大河衛、山陽縣等行政機構,不知道一個山陽縣下面的清江浦鎮又是如何能扼得住這些官衙的職能呢?如果說偏要有襟喉之地,是不是榷關的功能更為明顯呢?
《續纂山陽縣志》有一段概述:“潛督居城,倉司屯衛,星羅棋布,儼然省會。夏秋之交,糧艘銜尾入境,皆亭泊于城西運河。”看看這一段歷史,吹牛能不能有點節操,我們不能完全無視歷史的存在。
我們再回過頭來了解一下那些描寫清江浦的詩句, “夜火連淮水,春風滿客帆” 這是唐代濠州刺史閭丘曉的一首 《夜渡江》 中的詩句,這個殺害詩人王昌齡的兇手,最終自己也不免被殺,不過閭丘曉這首詩寫于唐代,跟清江浦要隔幾個朝代,那句 “燈影半臨水,箏聲多在船” ,則是唐代詩人項斯 《夜泊淮陰》 中的一句,很可惜項斯也不會穿越到明代。
這本清河縣志記錄著: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于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武德八年(625年)改東楚州為楚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楚州為淮陰郡,領山陽、鹽城、安宜(今寶應縣)、盱眙、淮陰等五縣。乾元元年(759年),再改淮陰郡為楚州。到了1283年淮陰入山陽縣,淮陰縣被廢,明清二代再沒有淮陰縣,可以說到了直至1762年前,淮陰跟清江浦毛關系也沒有。這首《夜泊淮陰》更可能描述的是淮安區的勝景。
再說說那個所謂明代詩人的“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的詩句,其實是元代詩人張翥所做作,他描寫的是天津衛三岔河口的繁華盛況,根本不是清江浦的石碼頭,這種無底線的篡改淮安歷史,其實是無視淮安歷史曾經的輝煌,矮化淮安的歷史,那碎了一地的節操打的是淮安文化人的臉。我們承認清江浦的歷史,承認它近代的輝煌,但我們不能用600年的歷史去替代2500的璀璨文明,更不能用一個清河縣去替代一個淮安府、一個總督漕運部院曾經的榮光,就像《今日頭條》上揚州網友嘲笑的那樣:“拿一個縣和一個揚州府比歷史,沒底蘊??!”我們可能自嗨了,自嗨過后卻是一地的臉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