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栽樹能夠造福子孫后代。在大別山深處的安徽皖西南山區(qū)有一個村莊,村民在山上栽下杉樹,到了500多年后的今天,普普通通的杉樹成了當(dāng)?shù)匾坏漓n麗的景點,造福了一方百姓。
周六上午,攝影師一行到山村采風(fēng),公路邊不遠(yuǎn)處的山腰上的兩棵大樹格外吸引人眼球,據(jù)村民介紹,這兩棵樹是當(dāng)?shù)貥潺g最高的樹木,有500多年歷史,或許,古人也沒有想到,當(dāng)年他們的一個小小舉動,如今成為美談。
相傳,500多年前,當(dāng)?shù)叵热巳ナ篮蟀苍嵊诖耍笕吮阍趬烆^上插了3棵“樹枝”作為標(biāo)記,本不想讓這些“樹枝”成活,沒想到這3棵“樹枝”不但成活了,后來,還長成參天大樹。
村民介紹說,墳頭上長樹,在當(dāng)?shù)夭⒉皇鞘裁础昂檬隆保⒁馐瞧綍r沒有后人掃墓才會出現(xiàn)長樹的現(xiàn)象,因此,村民在此處插3棵“樹枝”是不想讓其長大的,“樹枝”長大的事不在預(yù)料之中,更沒想到的是,以前的“壞事”,如今成了一件“好事”。
說來也怪,先人的后代年年前來掃墓,并且沒有一個人將樹砍掉,任其生長,500多年,以前的小“樹枝”變成了參天大樹。
“500多年,經(jīng)歷過多少代人?這么多代人都沒有把樹砍掉,也算是一種奇跡。”村民說,以前,生活在山區(qū),就是靠山吃山,合理伐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有的樹木僅生長一二十來年就被砍掉了。
到了文革期間,3棵樹木被砍伐一株,現(xiàn)在回想,村民都覺得十分可惜。如今,這里只剩下兩棵大杉樹,兩棵大杉樹被村民稱為“兄弟杉”。
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hù)意識不斷增強,這兩棵杉樹成了重點“保護(hù)對象”,樹木也沒有“辜負(fù)”村民的期望,至今長得枝繁葉茂,高高矗立在山腰上。
大杉樹成了人們關(guān)注的對象,被稱為“華東第一杉”,樹的下方建造了廣場、景觀亭和長廊等。
現(xiàn)在,這里成為人們觀賞的一個美麗景點,昔日的樹苗,如今造福了一方群眾,帶動了地方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村民們都說,這才是真正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