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無糖飲料又上熱搜了。
從碳酸飲料、茶飲料到各種植物奶...這幾年喝起來甜滋滋的0蔗糖飲料,越來越多!
無糖飲料到底健康嗎?是真的喝不胖嗎?會增加患病風險嗎?
無糖飲料,不一定真無糖。
無糖飲料是真是存在的!!比如水、茶、黑咖啡、蘇打水(氣泡水)啊等等...
不過那些甜滋滋的碳酸飲料,即使標注「0糖」。也不一定真不含糖。
咱們國家有關「無糖食品」的標準是,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體、或少于0.5g/100ml液體,就可以標注為無糖。
換句話說,標注了「無糖」的食品飲料,也可能含有一點點糖,不不過太少了可以忽略不計。
除「無糖」之外,還有一個很容易誤導人的標注就是「無添加糖」。
有些食品/飲料也許原材料本身含糖,但制作過程沒有添加糖,就會標注「無添加糖」。舉個例子,一些果汁飲料,配料表會標注濃縮果汁,但是這個濃縮果汁里加沒加糖,就說不準了。
無糖飲料里的甜味,來自哪里
市面上大多數無糖飲料,甜是因為添加了甜味劑(代糖)。甜味劑主要就2類,天然的&人工合成的。
常見天然甜味劑——羅漢果苷、甜菊糖、赤蘚糖醇等等。
天然代糖在目前研究下來看,是比較安全健康的。但缺點是容易”假甜“。品質低、或者加太多,吃完嘴里會有類似金屬的后味。
常見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安賽蜜...
使用人工甜味劑的最常見代表,就是無糖可樂了。無論是零度可樂,還是無糖可樂,二者用的代糖不同,但同樣都是人工甜味劑。
不過,很多品牌為了達到和白砂糖同樣的口感,會天然代糖+人工代糖混著用。
如果混著用,你在配料表一般都能看出來,只不過有些品牌會在tb頁面只標注自己使用了什么天然代糖,隱藏掉人工代糖。比如有些0糖氣泡水,會同時加赤蘚糖醇(天然代糖)和三氯蔗糖(人工代糖),但在詳情頁里只說自己用了赤蘚糖醇。
除了添加甜味劑,還有一些無糖飲料/無糖食品,甜味來自食品本身的碳水。
比如一些米漿、燕麥奶、醪糟等等,這些里面的甜味,來自食物本身碳水化合物分解之后產生的。
無糖飲料,喝不胖嗎?
和無糖類似,0卡也不代表完全就沒有熱量。
一瓶飲料小于17大卡,國家標準就認為是0卡。所以可能你喝很多很多瓶,累積起來還是會有些熱量。
關于代糖(尤其是人工代糖)到底對我們的健康有沒有影響,還存在非常多爭議。
比如以阿斯巴甜和安賽蜜作為甜味來源的可樂,如果過量食用,可能會影響我們大腦對甜度的認知。
過量食用人工甜味劑,可能會促進人體內激素分泌,進而促進我們的食欲,導致無意識地攝入更多熱量。
這個結論主要來自一個澳大利亞的科學家,他拿果蠅做過一個關于人工甜味劑和天然食物中甜度的實驗(當然了,我們是人,不是果蠅,只是參考性意義)用甜味劑和天然食物分別喂養果蠅5天,研究結果發現,食用天然甜味劑的果蠅組的攝入熱量比普通對照組的熱量攝入多30%。
在人類身上會不會有同樣的效應?科學家們暫時也還說不準。
不過一些人工代糖確實還會和白糖一樣,影響牙齒和血糖健康。而天然代糖到底會產生什么影響,也還處于模糊地帶。
每個人對代糖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我自己喝代糖多的飲料,就會明顯胃脹氣、甚至脹氣到胃痛。
人體真的太復雜了!
到底能不能喝無糖飲料?
能,但最好的飲料肯定是水。
拿無糖可樂舉例子。根據美國FDI的統計之前的動物實驗結果來看,每天的阿斯巴甜攝入上限大概在4000mg,相當于22瓶330ml的無糖可樂的量。
長期喝甜味飲料,也有可能會讓舌頭和大腦越來越愛甜。
最健康的選擇一定是慢慢減少甜味飲料的攝入。
但是飲食選擇,是在平衡健康和食物帶來的快樂。有時候多選健康一點,有時間多選快樂一點。咱們又不是機器人,沒有人能時時刻刻做最理性的決定吧!
也推薦大家看看這篇關于糖的文章,我們也不需要完全妖魔化白砂糖。
8月的好物我明天發,今天和張老師過生日,我陪他來環球影城玩了,嘿嘿,沒寫完。明天發明天發!
晚安~今天也是愛你的咕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