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而不尷尬的吹司馬懿?
花一上午時間從老版《三國演義》中找了找司馬懿的戲份,電視劇咱就拿電視劇比。咱看看老三國是怎么吹司馬的
一次北伐,司馬被諸葛是反間計撤職,司馬昭得知曹叡用夏侯楙為將回來和老爹吐槽。
昭兒(叫你吶,該念臺詞了):父親,你可知曹叡那個小皇帝~;
懿爸(一個眼神,不許對皇上不尊敬)
昭兒( 無奈改詞):父親,你可知我們的皇帝陛下派誰出征?
懿爸的第一次眼神
擔心夏侯楙是廢物立馬上書,當然并沒有卵用
閑著在家教育兒子( 就是教訓這倆
@拔矢啖眼司馬師
@清心寡欲司馬昭
好死不死的非要拿王司徒舉例子,說王司徒七十六歲上戰場是老驥伏櫪,然后昭兒開始笑說王司徒被罵死了,立馬懿爸也開始笑
千里斬孟達,鄙視這幫渣渣
空城計,與諸葛第一次對決
終于等到你,開始有點 心慌慌
側耳傾聽
老夫看穿一切
等到知道是空城后
先笑,后怒,這兩個表情很值得回味
二伐還是三伐,第一次交手失利,無關緊要
第二次交手失利,開始自責
你叫陣,我不出去,我就不出去
被底下人硬拉著出去,慘敗,一臉MMP不想說話
最后一次北伐,母牛留馬系列
季漢軍叫陣,這才叫鷹視狼顧(謝指正)
上方谷又敗,先是承認:諸葛料在我先我不及也,然后止損堅守渭河北岸大寨。
師兒和昭兒慶幸天降大雨有神助,懿爸大罵:僥幸脫困高興屁!
重頭戲,女裝大佬的登場,這段不廢話,揣度幾個表情
我頭在否?
諸葛亮死,我等高枕無憂
最后
嘉平三年,漢末三國最后一位人杰走了
老三國對司馬老兒的塑造其實已經吹的很過了,曹子丹時而大度時而小氣,魏明帝時而明智時而昏庸,按理說前幾次北伐明帝親征加曹真都督才是主導,結果成了草都督一敗再敗(捎帶手還演繹了一出B站萬惡之源)。
后來司馬懿臨危受命,魏國軍政唯司馬一人能識破諸葛亮。幾次交手雖說敗多勝少,但多少都給找到“背鍋”的理由:比如張郃死活要出戰最終戰敗,司馬懿還把罪過全攬在自己身上(張郃表示:明明是你逼我追擊,咋成了我主動送死?);
后面是司馬師司馬昭死活要出戰(于是老爹罵了倆兒子)。到后來明明是自己不忠心,還給找了個統一天下的雄心設定,又加上對手(爽兒)實在是太二,顯得老司馬連耍流氓都是大義凜然,你敢說老三國這不是吹?
區別在于:魏宗萬老師版本的司馬懿真正體現了一種奸雄氣質,勝不驕,敗不餒,真的敗了大大方方的承認:諸葛料在我先;贏了也教育兒子不能慶幸;剛出場看上去忠心耿耿一心為國為民,后來流氓都有一股梟雄氣,導致吹司馬完全不違和。
最重要的一點:即使吹司馬,也沒有黑別人啊。葛公和司馬數次對決,劇中表現偏向諸葛占優但從來沒有小瞧對手。曹魏方面,明帝開始時不信任,后來雙方也能推心置腹;曹真自己帶兵時也不信任司馬,但當諸葛大軍壓境還是能自己承認錯誤,主動交上印信。
把其他人設置為智商上線有降低司馬懿的形象嗎?
被諸葛數次調戲有貶低司馬懿的能力嗎?
老三國基本人人形象鮮明,有降低司馬懿的印象嗎?
所以早早就說過:如何合理吹司馬懿?就好好吹諸葛,然后表現下雙方打的很好,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場面上有所壓制但終究不能逆天,司馬偶爾吃虧但畢竟笑到最后,觀眾感慨下諸葛孔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慶幸下司馬狼顧到底是天運在手,連觀眾都由衷產生一種英雄相惜的感覺,這才是成功的表達方式。
最后回答題目:
為什么同樣是演義,無腦吹諸葛亮的《三國演義》被人接受
考慮到真實情況的諸葛亮,《三國演義》還真沒吹
無腦吹司馬懿的《軍師聯盟》卻不被人喜歡呢?
還能為啥?吹得爛唄。你看有人說老三國的吹司馬嗎?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女裝大佬
最后一張是網圖
講真,連穿女裝都不如人家有氣質,還能說啥?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