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中學語文課本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讓我們知道了朱自清與老爸之間的父子之情。沒想到,在朱自清隱晦的筆下,如果不是這篇《背影》的成文,也許他將會與父親幾近決裂。更沒想到,對兒子有情有義的朱爸,竟因自己的不省心而將整個朱家拖入典當為生的境地……
01
朱自清,1898年出生在浙江紹興。是不是很眼熟?沒錯,與文壇巨匠魯迅同鄉。說來話長,朱自清的老媽也姓周,與魯迅同族。在紹興,周、朱兩家均為當地望族,時有聯姻。魯迅的原配朱安,也是朱家的遠親。
朱自清的老爸,大名朱鴻鈞,1901年,他赴揚州上任。兩年后,全家定居揚州。那一年,朱自清3歲。從此,他總愛稱自己是“揚州人”。
朱家書香門第,朱自清作為長房長孫,自然受到祖母的寵愛。而在老爸眼里,長子擔著扛起朱家大旗的重任。因此,朱爸對朱自清寄予了極大厚望。
朱爸對新式學堂的教學方法,總有著自己的偏見,于是他把朱自清送到了私塾,學習詩詞歌賦及四書五經。那一年,朱自清6歲。
每天晚飯后,老爸總會檢查兒子當天的學業。愛之深,責之切。有時,他還會因兒子作業的不規整而大發雷霆,甚至 將作業本扔入火盆中。面對著雷神式、說一不二的朱爸,朱自清敢怒不敢言,只能暗自垂淚。好在祖母的萬般撫慰,才讓朱自清沒有在父親的嚴苛下轟然倒地。
1916年夏天,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同年寒假,朱自清回到揚州,奉父母之命與武仲謙結婚。
這位武仲謙武小姐,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兒。從小富養的武小姐,生性愛笑,不管遇到什么難事,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一笑了之。
有時家中的仆人犯了錯,生怕武家老爺發怒,就找到武小姐求情。一經武小姐的細語撒嬌,武老爺當然不會再發火,此事就此翻篇。
武小姐與朱自清同庚,兩人彼此情投意合,很有共同語言。朱自清個性沉悶,與愛說愛笑的武小姐倒是互補,他喜歡看著妻子明媚的笑臉,而深感歲月靜好。
02
1917年的冬天,朱自清的祖母病逝,而在徐州擔任肥缺的朱爸也丟了工作,這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說來話長,祖母的死,主要原因竟是源于朱爸。朱爸一直擔任相當于煙草專賣局局長的職務,其中油水頗多,再加上祖產,朱家家境日漸殷實。飽暖思淫欲,朱爸有權有勢后,當然免不了嘚瑟,開始娶姨太太。
朱自清的老媽周氏,雖說是正房太太,但也不敢對丈夫納妾說個不字。于是,姨太太潘氏進門。日子久了,潘氏竟然在朱爸的縱容下,仗著自己年輕貌美不把正妻周氏放在眼中。因對自己的母親太薄情,朱自清自然對老爸很有看法。
1917年,官運亨通的朱爸,又去徐州走馬上任。天高皇帝遠,朱爸就在當地 又娶了姨太太。這下,遠在揚州的潘氏不干了,“未經我的首肯,你朱鴻鈞竟敢另娶他人?太不把我放在眼中了,那就魚死網破,等著瞧吧!”
于是,潘氏殺向徐州,興師問罪,竟到徐州官府狀告“朱鴻鈞貪污公款迎娶姨太太”。至此,朱爸上了當地報紙頭條,影響惡劣。這樣,朱爸就在中年之際,丟官卸職,顏面盡失。離職前,朱爸還不得不變賣祖產,填補虧空。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朱自清的祖母聽到消息后,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一病而亡。而從小在祖母身邊長大的朱自清,更是對老爸頗有微詞。那一年,朱自清19歲,朱爸48歲。
03
料理完祖母的喪事后,朱自清前往北大繼續讀書,而朱爸也要打起精神,前往南京謀職。于是,有了朱爸送兒子朱自清到南京浦口火車站的場景。
朱自清是個孝順的孩子,他深知家道中落,因籌辦祖母的喪事,父親還借了一筆高利貸。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朱自清提前從北大畢業,并在杭州第一師范任教。
有了收入后,朱自清總會將自己一半的薪水寄回揚州家里。剩下的一半,他留給自己的小家用。那時,他的長子邁先已經兩歲了。
1921年,朱自清回到揚州八中任教務主任。可到了發薪之日,朱爸竟憑著與校長的私交,直接領走了兒子的全部薪水。
朱自清很是不滿,我也是有家有業的人了,您為什么連聲招呼都不打,就直接領款走人?而在朱爸看來,老子花兒子的錢天經地義,哪有那么多為什么?多此一舉!
朱爸自從丟官之后,一直未能謀得理想的職位。自此,朱家一直靠典當為生。對比昔日的花團錦簇,朱爸更是感到了沉悶冷清,脾氣日益暴躁。每當他看到長媳武仲謙一副笑意盈盈的樣子,總是氣不打一處來,“家中境況如此慘淡,你還笑得出來,真是沒心沒肺!”
朱媽也瞧這位兒媳不順眼,自從這位武小姐嫁入朱家,老爺子就丟官失財,真是一個喪門星!公公婆婆整天沒個好臉色,日久天長,武仲謙也漸漸笑不出來了。當朱自清發現妻子的變化后,心痛不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朱自清決定帶著妻兒前往寧波教書。既然惹不起,那還躲不起,走為上策!而這在朱爸看來,簡直無法無天,大不孝!既然如此,也沒什么好說的,父子二人陷入僵局。
04
冷靜之下,朱自清決定還是先向父親低頭,之后他帶著妻兒回到揚州老宅。畢竟,父親大人在上,兒子有不孝之處,這廂有禮了!但沒想到,父親壓根不讓他一家進門。后經朱媽苦苦哀求,朱爸拂袖而去,朱自清一家才得以入宅。
從始至終,朱爸從未給兒子一個笑臉,連帶著兒媳也滿腹辛酸。見慣了職場上的血雨腥風,回到家還是寒氣逼人,朱自清不愿老媽夾在中間難為人,于是帶著妻兒轉身離去。
兩年后,朱自清工作穩定后,就將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好讓她老人家過一過沒有低氣壓的安生日子。朱爸一人在揚州,也從未想過向兒子服個軟。強硬一輩子的老人,要向兒子低頭,難啊!
1925年,朱自清已是北大的教授。一天,他收到老爸的來信,大意就是身體不佳,恐大限將至,還惦念著孫子等等。
收到信后的朱自清,百感交集,這是年邁的老爸開口向自己要梯子了。心潮澎湃之際,朱自清提筆寫下了《背影》一文。
等到朱爸看到此文時,已是1928年。三弟朱國華回憶當時的場景:只見他的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打開心結,父子和解,最欣慰的還是朱爸。人逢喜事精神爽,他老人家一直活到1945年,76歲的古稀之年。
少時讀《背影》,讀到的是濃厚的父子之情;人到中年時再讀,竟忘不了朱爸“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沒有歲月可回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