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去世,享年96歲,查爾斯成為英國國王。
討論女王的話題很多。但我忽發奇想,覺得另有問題值得討論。因英國特殊的制度和女王的表現,突然發現伊麗莎白二世與中國古代所要求的“圣主”“圣人”極其相似。諸子百家與后來的文人集團所求其實差別也并不大。
這其實是一個涉及制度的問題,而不僅僅個人修為或德行的問題。
眾所周知,英國至今實行的仍是君主立憲制,即便她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她還是擁有附屬國、領地以及君王。
近70年來,英國走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蘇格蘭獨立危機、脫歐,當然,還有新冠疫情。但其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全部見證了這些過程。
雖然她只是君主制和王室延續的象征,是英聯邦的元首,影響也不小,但她實際上無任何實權。
也就是說,英國的王,無論男女,實際上只是國家元首而已,僅僅是國家元首,即便他們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團結力,受人尊敬。但他們插手不了國家的政治事務。
伊麗莎白二世女王70年來,就從不插手英國政治事務,只是傾聽,不時發表團結人心的講話,進行元首外交基本事宜。她不干涉首相的政策,只是像一個“吉祥物”一樣凝聚國家和人民。
這不就是老子所要求的“圣人”的“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么?
道家的老子要求的“圣人”,其實就這么簡單。說是“無為”,倒也不是啥都不干,而是要做正確的引導,不瞎折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老子的要求就是這么簡單,就是讓“圣人”統治下的人民自我發展,聽憑其興起低落而不加干預,滋養萬物(包括精神滋養)而不據為己有,助其成長而不居功。
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其功業才永存。
這不就是伊麗莎白二世的做法么?
當然了,老子還要求其“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女王雖然沒有完全做到,但卻也做得差不多。這70年間,女王一直在殫精竭慮地挽救君主制。發揮她所認為的英國王室成員的德行準則——高貴、優雅、疏離。努力在傳統制度和現代發展中尋求平衡,但是不急不躁,特別清靜。
她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一定有人說,這只是老子的要求啊,道家的要求。
英國民眾悼念伊麗莎白二世
其實,儒家要求的“圣主”,大體也差不多。
從孔子開始,就追求回到周禮時代,雖然孔子是退而求其次,覺得三王之世難以望其項背,回到西周、東周就很好啦。但孔子追求的圣主、圣王,其實也是不怎么管事情的,事情由孔子之類的為君主服務的人來做。也就是由做官的士人來做。
那么君主干什么呢?
當好領導就可以了,你當天子,修煉個人德行,以禮樂制度約書社會,各等級像音樂那樣的和諧相處、共存發展。
其他的事情君主要做么?
不需要!
儒家是主張搞封建制度的,當然,主要是周的封建,而不是我們常說的那個封建。周的封建,就很像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一個共同的天子,其他諸侯國拱衛天子即可。看起來儒家不主張立憲,但實際上,禮樂制度就是他們的憲法。禮,制定等級,把人區分開各個等級來。樂,調和各等級矛盾。其他所有的一切配套制度,都是在禮樂指導下進行的。
天子做什么?
主要職責就是“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沒錯,就像伊麗莎白二世任命新任首相利茲·特拉斯那樣,這就是選賢與能,就像伊麗莎白二世四處訪問,與很多國家來往一樣,這就是講信修睦。
儒家要求的圣主,就干這點事情。只要遵守禮制,修身養性,德惠蒼生,就可以實行王道了。
至于王道之下的世界如何?儒家并不擔心,即便那些諸侯國實際上漸行漸遠,心無王室,但那時禮樂制度不普及、沒執行到位的問題,是君王德行不夠,無法使萬民歸心的問題。而不是他們的要求的問題。
儒家要求的君王,以自身的光芒去教化百姓就可以了,不能不教而殺,不能不戒視成,不能慢令致期。否則,就是虐、就是暴,就是賊。
反正伊麗莎白二世就是這樣干的,她堅守的高貴、優雅、疏離,英國人民其實耳濡目染,也做追隨。
即便是專心為君王服務,只為君王打算的法家,其實也對君王做出了要求。他們只讓君王手操“二柄”,會一些權術手段即可。其他的都不大所謂。
其中心思想是法術勢結合。君王只需要把握這三個核心店就可以了。法,是君王定發;勢,是君王握權勢;術,是君王駕馭之道。
君王要做到這些,也很簡單,抱緊二柄即可。
二柄,就是賞罰之權。天下是君王的,他有權力賞給任何人,別人幫他做事,做好了賞,做不好就罰。但原則是“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那要做到這樣,君主其實不用做什么事情,判斷就可以了,韓非子就認為君主不要做任何事情,“君無為,法無不為”。制定一個法,玩弄點權術,握穩二柄就可以了。
后來的法家派基本都這樣要求,諸葛亮就是法家,他的治國理想就是,宮中(皇帝)、府中(政府,其實就是指丞相府)和諧相處,一切政治事務,由丞相府辦,皇帝不需要做啥,皇帝只需要平衡兩個東西——賞、罰。丞相府辦事不好,皇帝可以懲罰責問,但皇帝不能干涉他干啥。皇帝只需要聽,要開張圣聽,不塞忠諫之路。《出師表》反復說的就是,皇帝把賞罰之事做好就行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嚴格意義上,他們要求的皇帝也就是國家元首、最高司法長官、最高軍事指揮,最高任免權,但辦事的實權,在于丞相府。
這跟現在的英國政體設計,很多地方相似,甚至一樣。英國的君王,也就這些功能,形式上有權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級法官、軍官、各屬地的總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國圣公會高級神職人員等,并有召集、停止、解散議會,批準法律,宣戰和等權力。
但具體實權在于其首相內閣。能不能用好內閣,就是諸葛亮所說的賞罰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伊麗莎白二世也做到了。70年來,她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傳統,卻穩操二柄,始終巋然不動。
雖然名義上給了女王權力,但女王從不輕用。
這甚至是中國古代自秦始皇之后臣子集團的共同理想。但皇帝跟皇帝不一樣,皇帝總想捏著實權,沒多少皇帝像劉禪和伊麗莎白二世那樣“無為”。這使得中國古代社會中,皇權和相權不斷斗爭。漢武帝努力過了,他覺得丞相權力太大,自己是個弱寶寶,就開始派刺史。曹操努力過了,他當丞相之后,架空皇帝,他便不想要丞相,他的后代就不要丞相。隋代皇帝也努力,他們把宰相制度做了切割,分為決策、審核、執行三個環節,對應地設置了中書、門下、尚書三個部門。中書、門下合為政事堂,稱為政府,相當于兩漢的相府。
一直到唐代,二者還在不斷碰撞。唐代雖然有宰相,但實際上其實沒有,因為他們把尚書省負責人逼出政事堂會議,專門去做執行。中書、門下合并辦公,不作相互制衡。但是,宰相人數多設了幾個,人數不定。但這也難免大權獨攬,比如李林甫和楊國忠。
宋代就開始動手,皇權對相權動得最大的手術。趙匡胤是個聰明人,他不變別的,但是分蛋糕。宰相制度要么?要!但變一下,宰相有兩等,正的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的叫參知政事。參知政事與其下屬各部分執政。再把政務劃分成三塊,行政、軍政和財政。行政權在政事堂,也叫政府,組成部門是中書、門下、尚書,但實際上執掌實權的中書省在宮中,權力把另外兩省逼得等于沒權利。軍權歸樞密院,樞密使管著,比如《水滸傳》里的童貫,就是這個官。財證券歸三司——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
然后這些最高長官互不統屬,誰也管不了誰,只能皇帝專管。
這算有宰相么?
實際上已經沒有了。
到了明代,老朱家徹底滅了宰相制度。老朱家的皇帝哪怕在宮里幾十年不出來,也手握大權。
儒道法,以及中國古代的文官集團所要求的那種“圣主”模式,徹底不存在了。
而單從形式上看,在當今社會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卻做到了。她最大的突出點,實際上就是不跟“宰相”(首相,或者政府)爭權。這也是她穩坐70年王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間最大的區別不過是繼承制度不太一樣,即便孔子所要求的的禮樂封建制度到秦始皇那里就徹底斷絕了。但其中的繼承制度卻一直傳了下來,那就是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周封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這是繼承制度。他們繼承的財產可不是簡單的錢財,而是天下、家國,所以設計得很絕對。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度。
嫡長子繼承制制度,最大的特點是,徹底斷絕了小宗(庶子)的念頭,不給你任何非分的想法。雖然中國歷史上不乏小宗上位、窩里斗的戲碼,但實際上嫡長子繼承制度確保了更少的流血。在中國古代,小宗上位難如登天。非嫡長子要上位,那只有一個辦法,逆取。
逆取也有成功的。第一個帶頭的是秦始皇的少子,逆取成功,江山丟了。隋煬帝,殺兄逆取,成功,江山丟了。李世民,殺兄逆取,成功!另外的小宗上位的是宋太宗,但之后的遺傳不好,宋就比較軟弱。宋太宗之后的宋代皇帝,生育能力極差,孩子也經常夭折。比如宋仁宗,稱“宗”,其實也是小宗,他是他的五個哥哥都夭折后才有機會上位的。仁宗自己兩個兒子全部早亡,只能以樣子為繼承人。宋代皇帝能生孩子的是不務正業的宋徽宗,他后宮女人多,兒子也生了38個,但幾乎都被他的不務正業斷送了。第九子趙構躲過一劫,為南宋高宗,但他也無兒子,以養子為繼承人。
明代也有逆取的。
但畢竟比起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和西方封建制度來說,算是爭斗流血最少的,匈奴、突厥、蒙古政權最大的弱點都在這里,繼承制度不是很明確。西方封建式制度當然也是如此,英國王室當然也繼承了這個特點,當然,他們更加開放。女兒、女婿,也是有繼承權的,這當然是平等的表現,但自古以來,西方封建式的繼承制度經常把他們帶入沉淪深淵。或許,西方人正因為如此,才最早進行一夫一妻,羅馬那些大帝們,即便也有這個優點,但他們很多人敗在了皇后和子女的手中。中國的特點是,君王們不在乎有多少女人,但都得拼命生兒子,當然是為了宗法制度服務。
伊麗莎白二世就是最好的例子。只不過,如今她這個位置,已經不足以吸引那多么人來爭,查爾斯王子也是自我生活,瀟瀟灑灑的到了古稀之年,即便仍稱王子。但他能否如母親伊麗莎白二世那樣淡泊而有分寸,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拭目以待。
實際上,我認為英國最大的問題,其實也不算是什么脫歐之類的,而是王室王權的退縮或者進擊。假設,出現一個國王,并不如伊麗莎白二世這樣的寧愿當“圣王”,而是要有作為的專制。那斗爭才算剛剛開始。即便他們的國徽上寫著“心懷邪念者可恥”,但誰能保證呢?國王,還是首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