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知道渡邊淳一的《鈍感力》的。后來,經(jīng)朋友一再推薦,并在書店淘書時與該書不期而遇,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一百多頁的薄書很快就讀完。讀后感慨頗多。作為職場中人,工作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而工作中繁重的任務、激烈的競爭、飛快的節(jié)奏、復雜的關系,足以讓每個人心力交瘁,很是需要鈍感力這樣獨特的人生智慧。
工作中總免不了要作決策,而我們私底下也不時對一些必須執(zhí)行的草率決策多有抱怨。如果在作決策時,對一時還拿不準的而且不是十萬火急的事,不妨放一放慢半拍處理,靜觀事情的發(fā)展變化。經(jīng)過時間的洗練,思考的深入,對事情的認識越明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也許會更周全。或者一些決策當時推出的條件并不成熟,不能為邀功請賞或有個交代而急忙出臺,否則反會深受其害。
在工作中,總免不了要受到各種各樣的批評。面對領導、同事甚至下屬的工作批評,如果的確是自己有過錯和不足,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做到吃一塹長一智。至于批評者的態(tài)度是尖酸刻薄、暴跳如雷,還是含蓄、溫和,則不宜過于敏感,進而產(chǎn)生后悔、懊惱、灰心喪氣等不良情緒,讓自己欲罷不能。對此宜有足夠的鈍感,使自己專注于改進工作。如果來自領導、同事、下屬的工作批評,屬于無中生有、莫名其妙,更是不值入耳,不必覺得自己比竇娥還冤,如祥林嫂般逢人必訴說一遍,時間終將證明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作為具體的個人,我們不是神,都有七情六欲,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和缺點,做不到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百分之百正確,不會所有的人都喜歡你,當然也不會所有的人都討厭你。于是,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同事們茶余飯后的話題。只要做人做事不偏離法律和道德的底線,走自己的路由他人說去。雨果在紀念伏爾泰百年忌辰時是這樣說的:“他走的時候既受到詛咒,也受到祝福,被過去詛咒,被未來祝福,先生們,這是榮耀的兩種崇高形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名利觀,以及受其影響下的工作生活方式。對于凡俗中人來說,名與利似乎總在不遠處光芒四射地蠱惑著,為了得到它,上演了形形色色的獲取歷程。但很多時候,名與利對很多人來說在經(jīng)歷了種種努力之后并未如約而至,于是百味雜陳、怨天尤人,波及心境、工作乃至生活。楊絳先生曾譯過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藍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她和錢鐘書先生安于內心的平靜,潛心治學,不爭那些無謂的利益。最終名利于他們而言如同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了則泰然處之,沒有也不失落。其實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對待名利的鈍感力。
鈍感力是什么,說白了是一種自信、堅韌、寬容、淡定從容的工作生活態(tài)度和方式。如同《鈍感力》作者所說:“與其有銳利的敏感度,不如對于大多數(shù)事物不要氣餒,這股遲鈍的頑強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現(xiàn)代的力量,也是一種智慧。”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作為職場中人,我們需要排除各種各樣不良的干擾,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專注于內心對卓越和完美的追求,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和愿望。
作者簡介:李傳芳,1958年生,海南省儋州人,研究生學歷。生于困難時期,長在動亂年代,下過鄉(xiāng),當過農民、工人、教師、警察。曾任瓊中縣、陵水縣、瓊山市,海口市瓊山區(qū)、龍華區(qū)公安局局長,海口市司法局局長,海南省監(jiān)獄管理局副局長、三級警監(jiān)。現(xiàn)為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當代文藝工作委員會副主席、書畫專業(yè)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海南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海南作家協(xié)會會員。
曾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人民警察。2001年被中央組織部、人事勞動資源部、全國文明辦評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2018年創(chuàng)作長篇紀實文學《公安局長日記》,由群眾出版社出版。
【編輯:張建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