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蘋果又一次被罵上熱搜!
繼羅永浩后,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炮轟iPhone 14,聲稱是蘋果盛極而衰的標志。
蘋果真的沒有創新了嗎?我們又有什么拿出手的創新呢?
工信部近日重磅發布會,信息量很大,為中國企業的追趕指明了方向……
被罵上熱搜的蘋果,
真的要盛極而衰了嗎?
自蘋果發布新一代iPhone以來,就頻頻霸占各種熱搜。
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炮轟“靈動島”是偽創新,再度將蘋果推上了風口浪尖。
任澤平在微博中發文表示,自從喬布斯去世后,蘋果成為了一家再無創新和進取精神的吃老本企業,現在干脆推出“靈動島”等偽創新糊弄消費者,iPhone 14可能是蘋果帝國盛極而衰的標志。
無獨有偶,羅永浩此前也在直播中怒噴蘋果。羅永浩表示:“現在真機大家拿到手里看,發現之前的那個宣傳視頻是造假的。因為那個黑的地方,你能看到里邊的元器件,根本不像宣傳視頻里做的那么漂亮。其實是很丑的,這兩天已經爆雷了,所以就別提了,我挺難過的,我對這個品牌感到難過。”
對于以上兩位知名網紅的觀點和言論,引發了輿論爭議,本文不在此過多贅述。但對于“后喬布斯時代蘋果越來越缺乏創新”這一觀點卻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縱觀“后喬布斯時代”的蘋果,創新不能說沒有。2013年,蘋果發布了iPhone 5s,其首次搭載的Touch ID的技術引領了指紋識別的風潮。同時發布的iOS 7,也以其扁平化的UI設計理念一直影響至今。2014年發布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首次將屏幕尺寸擴展至4.7英寸和5.5英寸。2017年發布的iPhone X則首次采用了人臉識別Face ID,并取消了Home鍵。手機之外的領域,Apple Watch和AirPods的發布,也實實在在推動了可穿戴市場的普及和發展。
然而,相比“喬布斯時代”革命性的創新,如今蘋果的創新的確越來越乏力。以往蘋果的創新,總是先人一步,引領市場的潮流;如今蘋果的創新,不但在時間上常常落后于同行,也不再是行業的標桿,一個例子就是蘋果力推的Face ID,至今沒有在手機界得到像指紋識別那樣的普及。
于是我們看到的是,蘋果在iPhone X以來的連續5代iPhone上使用了幾乎同一套外觀設計,蘋果所謂的創新越來越趨向于硬件的升級,甚至是配色上的創新。這也是為何iPhone 14 Pro推出的“靈動島”如此受關注的原因之一,大家等待蘋果“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已經太久了。
不過,創新步伐的放緩似乎并沒有影響蘋果的發展。相比發布iPhone X的2017年,蘋果在隨后的四年中業績翻了一倍,股價翻了五倍。蘋果在IOS系統上的優勢也至今無人能夠撼動。
現在說蘋果盛極而衰,似乎有些言之過早。但從更長遠來看,盛極而衰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人可以逃脫。無論如何,蘋果放慢了創新的腳步,對中國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追趕的契機。
萬物互聯,鴻蒙能挑戰蘋果生態嗎?
中國企業在創新上追趕蘋果的一個生動案例是華為的鴻蒙系統。工信部今天的數據顯示,鴻蒙操作系統裝機量已超3億臺。鴻蒙生態也飛速發展,已有超過2000家合作伙伴。
鴻蒙誕生于2019年8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并率先在華為智慧屏上應用。2021年6月,鴻蒙2.0發布,開始應用在手機上,并支持創新國產PC、手表/手環以及車機系統。今年7月發布的鴻蒙3.0則新增支持耳機、音箱等設備。鴻蒙支持的終端種類不斷擴展,未來還將支持VR及更多設備。
相比安卓系統,鴻蒙系統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適配全場景設備和分布式架構。從創立之初,鴻蒙就以“物聯原生”為理念,聚焦萬物互聯。體驗過鴻蒙的人都知道,當打開華為的超級終端功能,手機上會顯示周圍支持鴻蒙系統的設備。將這些設備的圖標拖拽到中間的手機圖標,就能完成萬物互聯。在多個設備的互聯上,鴻蒙系統可以說已經比肩甚至超過了ios系統。
智能座艙是鴻蒙系統的另一大看點。鴻蒙3.0不僅支持HarmonyOS的手機終端應用無縫上車、實現車機界面顯示自適應,車機界面反控,還支持手機車機硬件相互調用功能。相比蘋果CarPlay這樣一個手機映射系統,鴻蒙在車機領域無疑已經占據了優勢。
不過,據蘋果CEO庫克在2021年1月表示,全球活躍的蘋果手機/平板已經超過了16.5億臺,而谷歌方面也在2021年5月對外透露安卓智能手機/平板數量超過了30億臺。這意味著,當前鴻蒙系統想要趕超安卓和iOS,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接下來,鴻蒙仍然需要進一步突破第三方生態設備,尤其是第三方手機廠商。
今天,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建偉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加快移動操作系統應用推廣和生態建設,并點名鴻蒙系統。這無疑是對鴻蒙系統的一種肯定和支持,也有望在未來一段時間進一步加快鴻蒙系統的發展。
投資機會方面,申萬宏源認為有以下4方面的投資機會:
(1)鴻蒙本質讓國內軟件體系逐漸增加自主適配和定價權。即軟件產業趨于從IT服務與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恒生電子、金山辦公、石基信息、廣聯達、用友網絡;
(2)鴻蒙推進萬物智聯,即IOT的升級:翱捷科技、移遠通信、廣和通、美格智能;
(3)支持鴻蒙生態IC標的:芯海科技、瑞芯微、全志科技、晶晨股份、恒玄科技、樂鑫科技。
(4)從事華為業務的公司:軟通動力、潤和軟件。
手機巨頭“放衛星”
衛星互聯網戰爭打響
除了鴻蒙系統,衛星通信也成為近期手機創新領域的焦點,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9月8日的蘋果發布會上,除了“靈動島”,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就是新一代iPhone將支持衛星通信。而就在一天前的華為發布會上,也宣布新機mate 50將支持北斗衛星消息。
北斗衛星系統是我國自主研制,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后的第三個成熟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通信并不是新技術,但在大眾智能手機的應用上正逐漸升溫。
今日,在工信部舉辦的“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表示,2022年上半年,新建網手機中有128款支持北斗衛星通信技術,出貨量合計1.32億部,出貨量占比達到了98.5%。
此外,工信部還進一步表示,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落實好《關于大眾消費領域北斗推廣應用的若干意見》,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培育一批北斗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都是“捅破天技術”,北斗短報文和馬斯克的星鏈在技術路線上有所不同。北斗衛星作為高軌衛星,其頻率和帶寬存在較大的限制,而星鏈是低軌衛星,寬帶性能優越。
2014年至今,馬斯克的“星鏈”已經發射了近2400顆衛星,其最終計劃是發射4.2萬顆衛星。相比之下,北斗導航系統卻只有55顆衛星。
馬斯克為什么要瘋狂放衛星?還不是為了搶太空資源——軌道坑位和頻譜。按照國際電聯(ITU)規定,這些資源依照先到先得原則。要知道近地軌道一共才有6萬個衛星坑位,馬斯克一家就想拿走70%的資源。
稀缺的太空資源爭奪戰背后,是一場國家間硬實力的較量!不管從商業角度,還是從國家安全角度,發展衛星通信技術,都是大勢所趨。
基于衛星通信的衛星互聯網技術,對應全球三分之一尚未被地面基站覆蓋的人口。馬斯克在某次采訪中表示,星鏈建成后,預計每年收入可達300億美元,10倍于SpaceX。
此外,星鏈在俄烏戰爭中也大顯威力。烏克蘭境內至少有數千臺“星鏈”終端在運行,前線無人機可以通過“星鏈”將前線實時戰況傳輸給后方指揮節點,方便后方指揮樞紐隨時下達作戰指令。
華為、蘋果等頭部廠商積極引領創新,疊加政策鼓勵,中國衛星通信商業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加速。據元哲咨詢估計,中國衛星通信行業市場規模將以8.4%的年復合增長率上升,并在2024年達到3447億元。
而作為區別于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獨有的特色服務,短報文將成為北斗在C端應用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北斗衛星產業鏈的發展值得關注。
以手機端為例,提供短報文服務的手機需要增加和優化北斗短報文通信基帶芯片、射頻及天線等,其中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機內的短報文芯片是關鍵。聲光電科(600877)、利揚芯片(688135)的北斗短報文芯片均已進入量產階段。另外,海格通信(002465)、北斗星通(002151)、振芯科技(300101)等可提供北斗中游芯片模組產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