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相關閱讀:最少女心的藝術!打卡維多利亞早期珠寶,3分鐘破解經典的奧秘)中,J先生給小伙伴們介紹了維多利亞早期(1837年——1861年)天真爛漫的自然主義藝術風格。
維多利亞早期珠寶 維多利亞女王橙花造型珠寶
但到了維多利亞中期(1861年——1880年),珠寶設計卻呈現出與前期截然相反的藝術風格,開始向著陰沉、黑暗的方向發展,哀悼珠寶更是成為了社會流行的主旋律。
那么,在這短短的20年間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珠寶設計方向出現如此大的轉變呢?
陰沉黑暗的維多利亞中期
19世紀中期,英國正值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正式進入了"電氣時代"。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所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尤其是中產階級的興起,為珠寶行業帶來了更多的消費可能。
在科學技術的引領下,人們勘探和開發出了更多的礦藏,大量貴金屬材料的發現,使得珠寶首飾不再是皇室貴族的專屬,開始面向中產階級,進一步擴大了珠寶的消費圈層。
石榴石鑲嵌鉆石胸針
1870年,法律允許女性擁有自己的財富,女性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不斷提升,對象征財富、地位的珠寶首飾更加渴求。
祖母綠鉆石項鏈
除此之外,對羅馬、埃及、古希臘文化和伊特魯里亞文化遺址的發掘與發現,也使得這一時期的人們更加熱衷于考古所發現的歷史文明,古代珠寶風格得以復蘇。
1870年 復古風琺瑯手鐲
當然,影響維多利亞中期珠寶風格最主要的因素,還是阿爾伯特親王離世后維多利亞女王的哀悼之情。
這種悲傷、悼念的情緒很快就蔓延到了社會的各個場合,而珠寶設計上則是受影響最明顯的領域。
悼念珠寶流行
1861年,維多利亞的母親肯特公爵夫人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相繼離世,維多利亞女王郁郁寡歡,常以黑色喪服示人,并要求舉國上下在20年間只能佩戴哀悼用的首飾。
維多利亞女王
雖然,早在17世紀時,哀悼首飾就已出現,但早期的哀悼首飾常以骷髏頭等暗黑元素為主,看起來也要陰暗驚悚一些。
珍珠與黑瑪瑙制成的維多利亞式哀悼珠寶胸針
而到了維多利亞中期,哀悼珠寶得到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
維多利亞女王胸前的哀悼吊墜
這一時期的哀悼珠寶,在繼承和發揚17、18世紀哀悼珠寶的基礎上,各種新式的哀悼珠寶也萌生出來,變得不再刻板,充斥著浪漫情懷和巧思。
藍寶石琺瑯哀悼戒指
維多利亞時期,人們相信發絲具有神圣的特性,它能留住人的靈魂,也象征著永生。
哀悼珠寶懷表
人們把逝者的頭發放置于胸針、耳環、手鏈、戒指等首飾當中,“發絲珠寶”被玩出“花”來。
維多利亞時期哀悼珠寶發絲腕表
這種黑暗陰沉的悼念珠寶,直到1887年維多利亞女王佩戴銀質首飾出席其登基50周年的紀念活動時,才逐漸減少并消失。
維多利亞時期 蛇形哀悼胸針
黑色性珠寶材質成主流
隨著哀悼珠寶的盛行,黑玉、縞瑪瑙、硬橡皮、黑色玻璃等黑色系材質成為了這一時期珠寶的主角。
尤其是體色烏黑凝重的煤精,非常適合制成哀悼珠寶,但由于其價值昂貴,常被用來制作皇家級別的黑色首飾,對匠人的手工技藝要求也很高。
(相關閱讀:煤堆里挖出的寶石!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喜愛,曾是最牛老丈人的印章)
煤精手鐲 圖源:大英博物館
除了制作珠寶的材質以黑色為主外,為了搭配整體的色調,用來裝飾的寶石,也多為深色系,例如:深色石榴石、紫水晶、玳瑁等。
紫水晶鉆石胸針 圖源:大英博物館
1867年,南非發現大量鉆石礦,鉆石產量激增,價格降低,蒸汽動力的出現使得鉆石的切磨更加容易,以鉆石為主要材質的珠寶首飾層出不窮。
19世紀60年代鉆石麥穗造型頭飾
美國內華達州的弗吉尼亞城也在這一時期發現了大量銀礦,銀成為了重量級項鏈和首飾盒的主要制作材料。
19世紀60年代鉆石鑲嵌藍琺瑯耳墜胸針套裝
昆蟲珠寶大放異彩
19世紀60年代,自然主義風格的蝴蝶、蜜蜂、蜻蜓、甲蟲、蜜蜂等寫實昆蟲珠寶,開始流行。
蝴蝶造型鉆石胸針
這些昆蟲主題的珠寶多以黃金為珠寶材質,并用各色彩寶進行鑲嵌,成為了維多利亞時期每一位時尚女性必不可少的裝飾。
除了昆蟲珠寶,星星也是這一時期最常見的裝飾圖案。
相比于維多利亞晚期精致立體的星星圖案,這一時期的星星在設計上較為單調簡樸,大多平直無變化,通常是由珍珠、鉆石或琺瑯鑲嵌而成,有時在弧面形紅色石榴石和紫晶上也常雕琢有這一圖形。
珠寶類型更為豐富
1860年到1880年,歐洲時尚圈的怪癖風達到頂峰,尤其是在服飾上最為突出,緊身胸衣、超大裙撐、低領露肩的晚禮服成為了服飾的流行風尚。
維多利亞女王
為了搭配奢華的服飾,耳飾、項鏈、胸針、手鐲、戒指等珠寶被大量的制作佩戴。
19世紀70年代紫水晶黃金項鏈
這一時期的項鏈,多為可活動的管式金屬連接而成,下方墜有一個或多個吊墜。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用黃金編織而成的絲帶,下方懸掛懷表或流蘇吊墜,可以與當時的服飾相匹配。
1869年 菲利普斯 萊亞德夫人套件
由于女性具有自主的經濟能力,一些有身份地位的女性常常同時佩戴兩個甚至多個手鏈或手鐲。
19世紀60年代馬賽克字母ROMA黃金手鏈
手鏈多為黃金制作,利用各種柔性材料連接,中間為寶石鑲嵌裝飾;手鐲通常為較寬的黃金板狀風格,中心為牌匾設計,這些牌子可以單獨取下。
珍珠琺瑯黃金首飾
不同于維多利亞前期的束發風格,此時的女性更多地將頭發束于耳后,這種裸露耳朵的發型使得耳墜珠寶再次流行。
馬賽克拼磚細金工藝耳飾
這一時期的耳墜,不僅設計多樣,大小、風格也是變化多端,考古所發現的裝飾元素如圓花環圖案、雙耳細頸酒罐等被大量地運用其中,在一些新奇風的耳墜中,還常常能夠看到風車、貝殼、花籃、錘子、燈籠等日常用品的造型。
日本風格的貝殼形狀耳環 約1880年
“考古復興主義”珠寶風靡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對羅馬、埃及、古希臘文化和伊特魯里亞文化遺址的發掘與發現,“考古復興主義”珠寶風靡歐洲。
伊特魯里亞風格黃金手鐲
浮凸印壓工藝、鏈條工藝、琺瑯工藝、微砌馬賽克等古代傳統工藝被珠寶匠人們廣泛用于珠寶制作之中。
馬賽克吊墜
19世紀60年代,鑲嵌金銀的玳瑁嵌飾首飾進入全盛時期。
這一技術是由法國的胡格諾派教徒在17世紀時引入英國,首先將玳瑁模制成需要的形狀,在尚未冷卻前在玳瑁表面雕刻裝飾圖案,并用金銀鑲嵌,冷卻過程中玳瑁收縮將金屬鎖在表面。
玳瑁皮克別針
早期這一工藝完全是純手工操作,但到70年代時,開始轉向機械生產,品質大幅下降。
反向水晶凹雕是19世紀60年代的另一種創新工藝,它是從背面將圖案刻在水晶的凸面上,再用油性顏料涂抹雕刻部分,最后用母貝薄板封底,這一工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直備受歡迎。
水晶凹雕吊墜 約1873年
由于內燃機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價格昂貴的黃金被機器制作成更薄的金屬片,覆蓋于銅板之上,卷壓碾平成紙張的厚度,再沖壓成首飾需要的造型,這種工藝使得平民女子也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得珠寶首飾。
卡斯特拉尼 黃金項鏈 約1864年-1876年
J先生說:
下一期,J先生將繼續給小伙伴們介紹小而美的維多利亞晚期珠寶風格,敬請期待~
參考資料:
1、歐洲古董珠寶通典 陶姜力著
2、珠寶簡史 賀貝
注:本文部分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推薦閱讀:
“鈦”難了!看著差不多,價差幾個零?揭秘藍寶石隱蔽的擴散處理
2000萬翡翠、200萬祖母綠,直擊2022西泠印社春拍,秒懂珠寶行情
陪伴英女王70年!這頂見證女王坎坷之路的第二王冠,又是高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