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說的是歷史上由于河流、山川的阻隔,形成了民風、民俗相對獨立的一方水土,而這方水土上又孕育了自己的信仰、語言、美食和文化。淮安話就是淮安這方水土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是融入淮安人血脈的獨有名片,脈動著這個城市的精神烙印。
隨著歷史變遷,淮安方言也在變化,有很多鄉俗俚語已漸漸被人遺忘,一些外來的詞匯隨著人口流動進入了淮安,比如解放初期清江浦區由原來不足3.6萬人口到現在的59萬人口,外來的方言勢必會沖擊淮安原有的方言俚語,一些網絡新詞的興起也成為年輕人的口頭禪,這時迫切需要有人擔綱記錄、整理淮安的方言俚語,記錄我們方言的前世今生。今天,楊冬寶先生歷經十多年創作的《淮安話俚俗口語匯釋》終于成冊。
2022年10月4日,淮府宴飯 店里歡聲笑語,高朋滿座 , 楊冬寶先生的 《淮安話俚俗口語匯 釋 》 新書贈送活動 在這里舉行,參加活動的有來自于淮安文藝界、文史界、媒體界代表和楊冬寶先生的親朋好友。
楊冬寶,淮安區朱橋人,畢業于江蘇教育學院中文系。他當過老師、文化站長、副鎮長,現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暨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會員,淮安市詩詞協會理事,淮安區詩詞楹聯協會副會長,2010 年起, 楊冬寶開始將多年以來耳濡目染留心搜集的淮安方言加以整理研究,多方走訪,揣摩考證整理成書。這本書的出品,可謂十年磨一劍。
這可以說是一本“淮安話”大辭典,全書收集淮安方言俚語七萬三千多條,幾乎囊括了“淮安話”的所有詞匯,淮安市原政協副主席荀德麟表示:“很多當今 人們已經不用、幾近失傳的“淮安話”,在這本書都得到呈現,尤其是一些習慣上稱為“有音無字”的詞匯,在這本書中都能清晰地看到他們的本來面目。其于一地方言搜羅之宏富,雖方言學名家巨擘,亦難出其右。”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十大青年書法家、中國書壇十大年度人物李雙陽為楊冬寶新書寄來賀詞:“鄉音如釋”。
淮安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淮安市詩詞協會副會長、淮安區詩詞楹聯協會會長周學俊發表熱情洋溢的開場白:“這本書不僅是楊冬寶的驕傲,也是詩詞協會的驕傲,我們要感謝他記錄了淮安的方言俚語。”
淮安市詩詞協會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錢萬平當場賦詩:”淮楚雄才自有源,著書立說壯家門。廣羅汗滳三千卷,遍覽情牽一縷魂。談笑會心明俚語,相逢知我是方言。此生無怨唯其樂,留住鄉音留住根“。
淮安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姚風明贊嘆說:這本書對我們文化傳承有著現實意義而且也會對我們整個蘇北地區的文化教育研究有著積極的作用。
楊冬寶的學生,中國書法家協會考級委員會考官,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淮安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淮安區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朱海澄也送上他對老師的祝福。由于篇幅原因,很多大家作品在這里就不一 一展示。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一首詩,打動了多少遠方游子,一句鄉音,連結著魂牽夢縈的故鄉 。感謝楊冬寶先生給淮安留下了這個時代獨有的鄉音,為城市留下了歷史的文脈,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在此,我們也祝愿楊冬寶先生永遠健康長壽,希望他為淮安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