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上次中國隊在世乒賽男團淘汰賽階段丟分是什么時候的事?
上次中國隊丟一分,是2014年,奧恰洛夫團體贏了張繼科一場。當時張本智和10歲。
上次中國隊丟兩分,是2001年大阪世乒賽,劉國正驚天逆轉金澤洙,當時王楚欽不滿一歲。
上次中國隊團體賽丟三分,是2000年吉隆坡世乒賽,是瓦爾德內爾佩爾森最后的輝煌。現在的日本隊,這時候只有及川瑞基一個人出生了。
上次有人在中國隊身上拿兩分也發生在這年,1966年出生的佩爾森戰勝孔令輝和劉國梁,當年34歲,和馬龍現在年紀一樣。
再往前數,有人拿中國隊兩分,是在中國隊打翻身仗的天津世乒賽,1965年出生的大滿貫瓦爾德內爾拿了中國隊兩分。
再往前,千葉世乒賽佩爾森拿中國隊兩分,但是當時中國隊尚在低谷;再往前,91年世乒賽中國隊沒進四強。
沒有再往前了,之前世乒賽九局五勝制。
總結起來:再中國隊身上拿過兩分的,佩爾森兩次,瓦爾德內爾一次,最年輕的時候也要27歲。
你當然可以說空砍,但是自從世乒賽變成五場三勝制度之后,22年來第一次有人拿中國隊兩分,是不滿20歲的張本智和。
我自己揣測,中國隊這次排陣的思路大概是這樣。
王楚欽之前對張本智和4-1的戰績;樊振東鐵打的一號無疑;馬龍對上張本不能說沒把握,但相比之下,如果排三號幾乎保證拿一分,要比排前兩號遇到張本有幾率丟分要劃算。當然了,中國隊的教練不會不考慮張本拿兩分的可能性,但是按照歷史說,估計這個考量優先級也不會太高。總體說來,中國隊主要考慮的是,如果張本拿一分,怎么穩穩的拿下比賽。
當然還有明顯的,對完瑞典之后,鍛煉一下王楚欽的考量:畢竟這屆世錦賽,日本韓國德國都是明晃晃的練年輕人了。
結果都知道了,張本智和拿了兩分,22年首次,21年之后中國男團再次半決賽3-2晉級。而且相比贏王楚欽,大家更在意的是他贏了樊振東。
實際上,樊振東第一場的狀態就不那么順利。雖然3-0比分順利,執行上說,樊振東更多靠的是厚度和實力。第二局偏明顯,樊振東接發球和前三板更多選擇用搓來穩定的打成相持段,然后穩健的在中臺結束比賽。
這幾年,他對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選擇:不像以前的自己(或者現在的張本)那樣依靠兇猛的近臺火力壓制對手,然后完成得分,2019年世錦賽輸給梁靖崑,樊振東的好友程靖淇在微博中曾經這樣寫到:
而他比賽中還是在追求前三板先穩定過度,在后面相持段殺死對方,而在落點意識上也沒有像龍哥拿捏的那么到位。同時在意識中前三板已經給了別人搏殺的空間。
對上戶上的時候,這種足夠贏下比賽,但是這種風格給對手的壓力要遠比兩人的實力差距小:用給對手空間換自己穩定,前提是對手要抓不住空間。
我以前喜歡說,一些中國選手有些第一世界問題:就是實際上還是有漏洞,但是能抓住的人太少,所以很難成為漏洞的問題。(最近聽說,這種問題有個現成詞匯叫香檳問題)對于樊振東來說,他之前的香檳問題是決賽可能會打不過馬龍。這之外,他可以用任何選擇贏下幾乎所有對手,哪怕給的空間有點大。
現在他的香檳問題范圍變大了:這場比賽算是明證,如果他還穩著來,他可能會輸張本智和了。
我跟很多朋友一樣不喜歡這個世乒賽轉播的視角,這個俯瞰的角度會覆蓋很多細節(最重要的是弧線)。但在這場上,這個轉播機位很實際的顯示了一個情況:這場球里,樊振東總是退臺更遠的那個。
重申一次:現在這個版本的塑料球,近臺的優勢比以前是指數級別放大的。現在的球旋轉弱,飛行衰減快,中臺威脅就降低,而且近臺借力發力的難度下降很多。所以在水平接近的時候,能頂在前邊的人會有很大的先手。
傳統上說,樊振東最好的兩個擊球點,是反手的上升期和正手的下降早期。這幾年比賽數量有限,但是反手上升期的擊球選擇明顯比以前少。
兩人打到2-2,5-6的時候,場外秦志戩提的主要是,反手要打出去,給中間給反手,強強對抗,反手打起來。這多少令人在意:這么提了,就再說之前的比賽,樊振東其實是在反手環節周旋的那個,張本占主動。
結果接下來這一分正好說中:樊振東接發球到張本正手位,張本一擰,樊振東回一板反手,自己先站住位置之后,還是從下往上給了個弧線,結果張本直接反手一板。
第五局之前,場外的馬龍囑咐了一句:如果發到張本正手短,不用發的那么拱(側上旋強),他反倒不好擰。結果樊振東5-7落后的時候,連續兩個都是站正手位發側旋到張本正手。第一分已經打到戰術,正手先上手之后,第二下正手拉的還是下降晚期,反倒是張本被打都站前邊。6-7的時候,同樣發球張本索性直接發力,直接出界。
7-7,張本轉不轉,樊振東劈長,張本快拉,樊振東已經退下去的情況下撕了一下,力量不大被張本反手發力,樊振東想變直線出臺:這里其實就是場外布置的問題,張本拉起來之后這下處理的不算主動,但是耐住性子如果反手斜線強強對抗幾下再找機會,要比對方一發力就找直線主動很多。
7-8相持擦邊;7-9樊振東還是正手逆旋轉,張本回到反手,樊振東發力下網。
7-10樊振東還是這個發球,張本擰拉出界。
8-10樊振東接到張本正手短,之后反手擰拉直接得分。(順便說,這場球樊振東劈長,和反手擰拉側旋造弧線戰損比都不太好看。反倒是反手直接擰這種最積極的手段效果最好)。
9-10樊振東接發球擰了弧線,對反手失誤。張本智和3-2獲勝。
還是提一下樊振東的狀態。直接的觀感,這屆世錦賽他狀況都不算最好,甚至說不算好。樊振東的身體條件,是爆發力和柔韌性結合的極好的類型。但是這次世錦賽,柔韌性這方面顯得不那么流暢,腳下移動也不那么從容。
7個月沒比賽,直接在世錦賽找比賽感覺,對任何人都是個挺大的挑戰。從樊振東的身體情況,腿部的防拉伸帶,甚至臉色和神態來看,他這次世乒賽打得遠算不上釋放。
張本這邊,聽說他調整了握板,然后強調了正反手兇穩的處理:正手加強穩定性,反手保持侵略性。這思路不新鮮但是很靠譜:近了林高遠,遠點張繼科都是這個思路。兩邊都兇狠必然失誤很多,有一邊能穩住才有另一邊的發揮。
但是話說回來,張本和樊振東的打法,本質上還是太相似了。這種打法類似,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時候,水準高的一方不可能全贏。一個例子是張繼科對奧恰洛夫,綜合來說張繼科占優,但是兩人特長相似,主打實力,每次對上電光火石,張繼科未必場場贏。但是反過來,奧恰對馬龍,特點錯開,弱點被克制的很嚴重,所以生涯到現在沒贏過。
這屆世錦賽拿了中國隊兩分,但是張本仍然需要證明自己的下限還要提的更高:他必須在對各種對手,各種打法,和自己高低起伏的狀態中都有一個穩定的下限。他這屆世乒賽拿了中國隊兩分,但是小組賽還在輸球(對手是羅馬尼亞的伊奧內斯庫,世界排名60+)。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被挑戰被沖擊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多。他要成為的,是無論刮風下雪,日出日落,頭疼腦熱,一年四季都能穩定贏該贏比賽的那個人。
中國隊之前所有周期,都是雙子星主打。這種模式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互相競爭的兩個人能夠彼此矯正自己的位置,你追我趕保持和身后人的領先距離。而單核模式的一個問題是,主力知道自己領先,但是因為沒有外界坐標,不總能認識到自己和對手到底什么距離。有時候怎么都能贏,但是這個差距遠比自己知道的小;還有時候自己走了彎路,但是因為沒有水平并肩的對手,自己都不容易知道。
樊振東從2018年到現在,多多少少有點后邊這種情況。他怎么調整都能打贏絕大部分對手,但對最頂尖的那一兩個對手,樊振東總還是不夠讓人心里踏實。雖然常說討論怎么贏的沒意義,能贏就好,但是純粹的忽略路線和方向是不明智的。
推而廣之的說,或許未來我們作為觀眾,要調整的是面對中國隊的心態:穩穩的幸福是一種極大的,而且非常不合理的妄念。或許未來,我們應該為全力以赴的中國隊喝彩,而不是永遠的在心里把他們綁架在冠軍的領獎臺上。
現在早就不是需要用體育提振國民時期的年代,乒乓球運動員也不再一定要是伊卡洛斯,永遠在挑戰太陽的高度,直到翅膀融化。
版權聲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除非聲明均為原創,
版權歸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轉載,請事前聯系我們:
tt11points@gmail.com
轉載請先打招呼并加logo,不然我們會順著網線過去掐死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