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回家比較晚,一路開車很快,也非常順,就突然賽車手上身,腳上越踩越多,在進入地庫之后還沒有太收油,就在地庫的中斷,對面一輛車也快速上來,為了躲避,緊急的打了一把方向盤,右后輪方向傳來一聲悶響,好在沒有碰到對面的車,只不過是剮蹭到墻上。
雖然損失不大,但事后也是心有自責,在腦海里想了好幾次:如果當天路況沒那么好,就不會一直開那么快;如果路上遇到幾個紅燈,可能也不會在那個時間點遇見那輛車;如果哪天早一點回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這樣的事情歸結為一個詞——“偶然”。
不過如果仔細的考察,“如果”還可以假設的更多,因為此前我只是考慮了我的情況,而對方那個車可能是在我小區的朋友家吃飯:如果他們少聊幾句;如果他們晚結束一點;如果他家里有事提前先走了……我們也不會在那個時間,那個地點碰面。
這種假設,經常會被浪漫化,比如在愛情當中,“偶然”被重新定義為“緣分”。在萬千人群中,兩個人在恰當的時間、地點相遇,彼此眼中拉絲、心中起火,多一點則過,少一點則虧,“愛”就這么發生了。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偶然”都很浪漫,有很多時候,它的更現實更殘酷的版本就是“意外”的發生。天災自不用說,自然災害、病毒侵襲都以一種難以意料的方式突如其來,人禍雖然是有人的參與,但看起來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車禍、暴亂、激情的犯罪,在這之中,人仿佛只是上帝手中的一件道具,在“偶然”之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已。
如果說冥冥中自有天意,那么從這樣一個角度看,一切背后的天意,就意味著,自然并沒有“偶然”。如果用更科學一點的方式去看,無論是天災、人禍亦或是緣分,只要能將事件中的因素分析的足夠透徹,那么所謂的“偶然”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自然就是按照它的方式運轉,“偶然”只不過是人認識模式的單一和精度的不足所導致的一種錯覺。
單線程的因果關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認知模式,可以讓人在遇見野獸的時候轉身就跑,遇見新鮮的水果可以摘下來吃掉或儲存。只不過在越來越復雜的社會里,事事交織而成一張因果的大網,并不是一個節點導致另一個節點那么簡單,而是與一個節點相關聯的附近大多數節點共同作用導向一個新的結果。
除了模式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并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上帝的視角,能掌握一切的信息,我們就仿佛是因果網絡中的一個小的節點,即便是信息很發達的現代,也只不過能掌握周圍的一點點情況,相較于全局的信息,微不足道。這種信息精度上的缺失,也同樣讓我們在現實的狀況面前,仿佛一個盲人,對那些本就應該發生的事情表達出異常的驚訝,并冠以“偶然”的稱呼。
那么是不是掌握了一切的信息之后,世界就再無新鮮事?這可能會導向一個傳統的哲學問題,即世界是決定的,還是自由的?
決定論認為世界一切都是按照嚴格的因果律推進的,那些“偶然”也不過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夠多,不夠清晰,在上帝的眼中,世界仿佛擺好的龐大的多米諾骨牌,只要輕輕推倒第一個骨牌,后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保持這種看法,實際上是會讓人覺得安穩的,一切的確定性都很強,即便是有一些不確定的,也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夠多,而不是隨機的產生。雖然這樣的世界很堅固,可以給人帶來穩定性,但能夠思考的人就產生了另一個疑問,如果一切都是決定好的,那我們每個人所費盡心思思考并做出的決定,豈不都是徒勞的,甚至可笑的?
所以有人針對決定論,提出了自由世界的看法,即世界并不是嚴絲合縫的被決定的,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的想法、決定以及行為產生的后果,是由人自身所驅動的,并能夠完美的融入到這個并非鐵板一塊的世界的因果鏈條當中。
經過幾千年的論戰,決定論和自由論誰都沒有勝出,但誰也沒有徹底否定說,其本質的差異已經逐漸縮小到,世界究竟是從一個根本的原因開頭就不在有意外的原因了,還是隨著發展,有著無窮無盡新的原因的加入。
從人的自尊的角度來看,當然更愿意承認自由的存在。因此也在努力的從科學的角度來尋求把自己當成原因的各種證據。如果回到“偶然”這個問題上就變成了,如果我們知曉了一切,是不是還會有一些超出我們知曉能力范圍的東西發生。或者更聚焦的說,這世界存不存在“無中生有”呢?
有趣的是,在最微小的尺度,人們似乎已經發現端倪,量子力學的視野之下,那些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似乎并不是穩固的存在,而是穿梭在無與有之間的神秘精靈。
在人的尺度范圍內,相信“無中生有”則是一種更為自由的信仰,“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可以自由做出一些決定并稱為這個世界某一條線索的最初的原因,這不僅僅是在現實當中哪怕是有些虛幻的經驗,更是人維持作為一個思考者尊嚴的最后的倔強。
不過,秉持自由信念的人,就會進入一個道德的門檻,既然人有能力開啟一些事情,那么人是否就應該為開啟的這些東西負責呢?
自然無聲,人并不能對其問責。但人世嘈雜,此起彼伏的人間里,所有的悲歡離合、幸福苦難,都有著一個、多個甚至全部的人,借由自己認定的“無中生有”的能力而創造的。
我們要么認定世界是決定的,乞求上帝能夠憐憫造物,作為一切的原因,上帝可以寬恕、拯救深陷苦難的人們。
要么認定世界是自由的,那么人就要承擔起以自我為前提,作為創造者,也要作為責任者,作為開啟者,也要作為拯救者。
當我們趕走上帝,以一個堅定而自足的形象立于這個世界的時候,需要謹記的是,人不僅有創造的權利,也要承擔起創造的后果。在自大的人類宣言背后,丟掉了任何追究責任的可能時,世界就會墜入另一種“必然”的深淵,那就是面對自然之下的社會的混亂與人的不堪。
那么,當我們發現混亂與不堪的時候,還有什么臉面去責備自然呢?難道不應該去追究一下人的責任,去限制某些隨意創造的權力,去重新評定人們之所以聚集在一起共同行事的根本出發點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