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立冬也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生活的興旺如意。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自古以來,立冬節氣就被人們高度重視,各地慶祝活動也非常豐富。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立冬不僅是冬天的開始,還標志著天氣愈發寒冷,而且在古代的農耕社會,立冬更是意味著農作物收藏的時刻。因此立冬日,閩南有句“補嘴空”、“補冬”(嘴空,閩南話,即嘴巴,音:脆康)”的食俗。
立冬
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立冬這天很多人會在這一天進食番鴨、土雞等,而必不可少的美食卻是糍粑(音:積)。在德化城關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糍粑的小攤,看那白白的糍粑和香甜的碎花生砂糖滾拌在一起,舌尖早已經不起糍粑香甜的誘惑。糍粑是德化的傳統食品,主要原料為糯米。糯米經水浸透后,撈起放進特制木桶蒸熟,再放入農家舂米的石臼,一人用杵舂,一人在翻動,先輕后重一下一下地舂,直把蒸熟的糯米舂到黏稠泥狀為止。舂好的糍粑用手捏成雞蛋大小,放進拌有炒花生末,或炒芝麻末、或炒熟磨細拌有紅糖的米粉盆中滾過后食用。
糍粑
制作糍粑,首先把糯米洗凈倒入木桶,將桶放入加了水的大鐵鍋上,用中火蒸煮40分鐘。趁熱將熟了的糯米倒入大石臼中,在糯米表面撒上少量的水,然后用一根木棍大力搗。搗一會,然后就上前將糯米翻一翻,再接著搗,有時還要將棍子一端放入涼水中蘸蘸水,然后繼續用力搗,幾分鐘后這位小伙的額頭上就沁出了汗水。打糍粑是個力氣活,一人獨干很困難,木棍一般有四五斤重,搗一會手臂就有酸脹感,只能換人操作。一番輪流敲打,原本粒粒分明的糯米逐漸結成一團。此時,時間已過去近一個小時,打好的糍粑猶如白玉盤,柔軟細膩,掰下一小塊放入口中,雖然沒有味道,但口感很美味。將打好的糍粑用手掰成一個個小塊,放入由白糖和花生碾壓成的花生末中滾一圈,就成了甜口味的糍粑。放入由姜粉、紅豆粉、鹽碾成的灰色粉末中滾一滾,就成了咸口味的糍粑。
糍粑
記得小時候,村里就有立冬打糍粑、春節舂白粿的習俗。選擇立冬這天,是因為此時已進入冬天,地里的地瓜收了,糧食收了,農民也清閑了,為了慶祝豐收的年景,也為了祈盼來年有更好的生活,漸漸發展出了打糍粑的民間習俗。在德化農村,立冬舂糍可不僅僅為了吃,舂糯米糍粑是要慶豐收年景,祈望來年生活過得更美好。俗稱“冬福”、“謝冬”。過去,農家逢年過節,或家有喜事(建房、娶親等),就要舂糍,以圖吉利。因糯米糍有進補作用,德化的農家人還將糍拿去塞進耕牛的嘴里,讓耕牛養身過冬,以期耕牛身強力壯,利于來年春天大顯身手。小伙伴們,立冬將至,德化立冬美食“糍粑”,你吃過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