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林徽因帶著學生跑遍整個北京城,只找到幾家不起眼的景泰藍小作坊。一位老工藝人見到他們,激動得老淚縱橫。拉著林徽因的手,顫抖著說:“求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逛海王村古文化市場,被一個藍色小花瓶吸引。她輕輕拿起來端詳,一下辨認出這是景泰藍工藝,小時候去上海爺爺家見過。
老攤主見她對花瓶感興趣,便說:“二位好有眼力,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在別處找不到了。景泰藍在北京熱鬧幾百年,到這快絕根了?!?/p>
景泰藍原名是銅胎掐絲琺瑯,也叫“琺藍”,多為古代宮廷使用的器皿。在明朝景泰時期達到鼎盛,因此得名“景泰藍”。
林徽因從小就認識景泰藍,對其歷史十分了解,這種典雅優美的器物曾經倍受人們喜愛,不該落得如此絕境。
老攤主繼續說:“北京有名的景泰藍廠是老天利、中興,都是康熙年間的老廠,就這些老廠都快維持不下去了,更別說其他的小廠。”
回家后,林徽因腦子里一直回蕩著老攤主的話,她開始為景泰藍的命運擔憂。
林徽因與梁思成商量后決定,成立挽救景泰藍工藝的美術小組,確定了小組成員后,林徽因就開始著手干起來。
此時的林徽因,剛結束一項重要的設計工作,身體的病痛非常難受,需要好好休息。
但為了了解景泰藍的生產現狀,她帶著學生們跑遍整個北京城,一天下來只找到幾家不起眼的小作坊,里面只有三五個老工藝人,幾副小爐灶,一副破敗凄涼之象,這種環境的產量很低,產品銷量也不好。
一位老工藝人聽說他們要振興景泰藍工藝,激動得老淚縱橫,拉著林徽因的手,顫抖著說:“求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這一番調查下來,令林徽因很心痛,作為國粹的景泰藍只有僅存的幾家老作坊,和60多名從業者,已經岌岌可危,瀕臨滅絕。
同時,林徽因的身體也越來越弱,為了跟時間賽跑,她每天只睡4、5個小時,其他時間全部用來查閱景泰藍歷史資料。
林徽因發現景泰藍的圖案大多是荷花、牡丹等幾種,幾百年來一成不變,這也導致它缺乏競爭力,無法銷售出去。
因此,林徽因得出要想讓景泰藍起死回生,首先要推陳出新,設計出與時代接軌的圖案,其次是調整它的生產結構。
林徽因指導大家設計新的景泰藍圖案,大家都窮盡心思每人畫出幾幅。此時的林徽因已經無法拿起畫筆,她就口述自己的構思由他人代筆。
同年春天,常書鴻在故宮舉辦敦煌藝術展,常書鴻是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常書鴻的臨摹壁畫,把林徽因帶入一個久遠的年代。
看到反手彈琵琶的飛天,林徽因驚呆了,那柔和飄逸如煙云舒卷,表現了生命的飛動?;氐郊液螅R上設計了一套以敦煌飛天為題材的景泰藍圖案,交給工廠試制。
燒制出來的產品,讓大家都很驚訝,果然別開生面。這個作品后來送給了蘇聯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她驚嘆道:“這是代表新中國的禮品,真是太美了!”
至此,景泰藍的工藝一步步復蘇,但林徽因的身體狀況也越發令人擔憂。
1955年,51歲的林徽因在彌留之際對學生錢美華說:“景泰藍是國寶,千萬不能讓它在新中國失傳。”
而錢美華也不負恩師所托,把一生都獻給了景泰藍,留下了《和平尊》這樣的傳世之作。
【悠然聊歷史】
2006年,景泰藍被評為首批非遺文化藝術,北京琺瑯工藝廠作為專門的造辦處,并在現代工藝美術中再創輝煌,被推上了國際舞臺。
如果沒有林徽因敏銳的洞察力,今天世人可能無法一睹景泰藍的風采。林徽因為景泰藍的起死回生耗盡心血,不僅僅是對傳統工藝的熱愛,更是因為她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景泰藍如今在國際上的地位,更是錢美華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用畢生的精力將它不斷創新,跟上時代的步伐取得的成績。
你怎么看?歡迎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