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之前首先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賺的是什么錢?
前海通證券的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曾總結過,在股票市場賺錢有三種路徑:一種是賺央行放水的錢,還有一種是賺別人的錢,一種是賺企業盈利的錢。
賺央行放水的錢就是靠印鈔。比如說美國搞QE,股市就漲了。本質其實是錢多了,錢不值錢了;比如存款利率從3%降到了1.5%,其實就意味著錢放到銀行的收益貶值了一半,相對而言別的資產就可能會更值錢了。
賺別人的錢就是“擊鼓傳花”,誰在后面接盤誰買單。假如,某個公司本來值10元,你買完之后寫個小作文,說騰訊、華為要和它合作。結果有人看了小作文之后,花20元接盤。但是最后,大家發現這個故事是假的,股票又跌回10塊錢。那么接盤的這個人就虧了10塊錢,而你賺的這個10塊正好是他虧的。所以,最近看到某某票的小作文,最好先想想再決定要不要追。
最后一種是賺企業的錢。比如茅臺從2001年上市以來,累計漲幅318.58倍,年化收益高達32.89%,主要的原因是公司的盈利在不停增長。2000年茅臺的凈利潤是2.51億,但是上市20年一直保持正增長,而且大部分時間還是兩位數增長(下表)。最新數據顯示,貴州茅臺的TTM凈利潤是595.94(TTM是指最近的4個季度滾動求和),增長了237.42倍。
表:茅臺連續22年正增長
從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后,各國央行以量化寬松政策大印鈔,利率不斷下行。曾經很多人認為隨著經濟增長越來越難,世界各國都不可避免慢慢掉進負利率的陷阱。哪里會想到現在通脹會如此嚴重,利率會如此之高?
可以看到從長期來看央媽是不會一直放水的,甚至等到某一個時刻會收緊水龍頭,之前賺的央媽的錢最后可能都要還回去。
賺別人的錢也越來越難了,巴菲特曾說過“從長期來看股民整體是不會從交易中賺到1分錢的,除非這一分錢是企業通過經營賺來的。”因為所有人都想從別人手里賺錢,在理論上是不可能的,聰明人賺的錢必定對應著傻子賠錢,算上各種交易費用,這是一個負和游戲。而現在機構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普通小散想去割機構的肉幾乎不可能。
那么我們想要賺錢,只剩下一個路徑:跟著企業一起賺企業經營帶來的錢。不過賺企業經營的錢,也有不同的方法。在私募投資大佬吳偉志看來,如果把投資的公司分類,大致有三種賺錢的方法:種樹、種糧和種菜。
所謂種菜,屬于短期投機。因為菜不容易保存,拿在手里會爛掉,所以這種股票不要長期持有。這屬于賺市場博弈的錢,對投資者的交易水平要求很高。
所謂種樹,就是成長股投資,主要賺公司盈利成長的錢。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茅臺,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時,它的凈利潤以年均28%的速度在增長。如果我們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入,我們最后的收益跟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長幅度差不多。樹是會持續漲大的,這種公司要拿緊、抱住,十年之后樹木成材,我們也就發財。
種糧,是指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賺估值提升的錢。我們知道有很多公司已經到了天花板了,沒有什么增加空間了,但是它的盈利能力非常強,而且不怎么受經濟波動影響。比如電信運營商、水電股、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等。這些公司的每年的凈利潤不會怎么增長了,但是又確實像印鈔機一樣產生現金流,那么買這些公司賺個分紅也不錯。而且熊市的時候,這些公司的估值會被壓到很低,牛市的時候也會有一點抬升。那么,在估值低位買入,估值高位賣出,在賺了分紅的同時賺一個估值波動的錢,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種糧和種樹能結合起來,那就更好了。在低市盈率(PE)買入股票,待成長潛力顯現后,以高市盈率賣出,這樣可以獲取每股收益(EPS)和市盈率(PE)同時增長的倍乘效益——即傳說中的“戴維斯雙擊”。比如過去20年,茅臺雖然業績穩定增長,但是股價波動卻非常大,甚至腰斬過兩次。如果我們敢于在低估值時買進并持有到估值高位賣出,我們獲得的回報甚至遠超茅臺本身的增長。
但是,說實話普通人想選中這種長期保持增長的好公司實在是太難了,相對來講估值是看得到的,增長是要預測的、不確定性的。對于普通人來說,選一個低估值的朝陽行業,或許是普通人最好的投資方式。以下是申萬一級行業市凈率百分位從低到高排行,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