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學生時代,翻閱《大眾電影》,有一期介紹導演張駿祥。一個陌生的名字。讀了簡介,才知是電影《雞毛信》的導演。早在托兒所,就聽阿姨講過《雞毛信》海娃的故事,這下好了,無形中少了幾許陌生。其中,一張他與妻子周小燕的黑白合影,映入眼中。身后是醒目的標志性白塔,一望而知北京頤和園。兩人站立,周在前,張在后。小燕穿著一件白色半袖,胳膊上搭一件外衣,微笑著。哇,真好看!當時的第一印象。如今,會用“風姿秀逸”形容,氣質超凡。
一
1917年8月17日,小燕出生在湖北的一個工商世家。父親周蒼柏,早年留學美國,在紐約大學學習經濟?;貒?,業務得到上海銀行總經理陳光甫的賞識,從一般職員提升為上海銀行漢口分行行長。
武漢現在的東湖公園,就是當年周父自己出資開發的“海光農圃”。1952年,捐與國家。
周父非常喜歡音樂,求學期間,家道已中落。他曾說過,我對音樂想得入迷,可是始終沒有學習的機會,這是我終生遺憾的事。
周母董燕梁出身書香門第,幼時父母早逝,由祖母、姑媽養大?;楹蟛痪?,丈夫就請老師教妻子鋼琴、小提琴,親自陪她上課??梢哉f,小燕在母親腹中,就進行音樂胎教。
小燕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深受疼愛。她的“燕”,取自母親名字董燕梁中的“燕”字,舅舅說,就叫“小燕”吧。
小學時,小燕開始學鋼琴,啟蒙老師是在漢口開琴行的俄國人舍夫磋夫。老師的琴行,在小燕眼中,是一神奇的寶庫,各種西方樂器應有盡有。小燕學過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管、班卓、曼陀林、夏威夷吉他、西班牙吉他等,并常常把夏威夷吉他掛在身上,自彈自唱《101首世界名曲》中的曲目。除西洋樂器外,小燕還師從琵琶名家張萍舟,一年后,彈起《梅花三弄》。
每天放學后,姐弟三人開始練習。小燕彈鋼琴,大弟天佑吹薩克斯管,二弟德佑拉小提琴,三人各占一小間。周父就在一片雜亂的琴聲中,悠閑地看報,怡然自得。琴聲對他沒有絲毫干擾,仿佛倒是一種絕妙的享受。
1935年,小燕考入上海國立音專,鋼琴專業。后來,改以聲樂為主修課。
二
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淪陷,周父堅決不讓女兒為了學習,去做順民、做亡國奴,小燕回到武漢,同好友成立了武漢合唱團。歌曲《長城謠》,她擔任領唱,振奮人心的旋律,一時風靡大江南北。
小燕清楚記得——那個時候獨唱演員就是我,叫我唱,可是唱,哆拉哆拉哆發,到發,我一到發就破,怎么辦呢,不能唱,但是又沒有別的人唱,我就盡量想辦法躲著唱、叫著唱,后來有一天唱過去了,因為到臺上去,要求去喚起民眾,忘記了,不曉得怎么一叫,唱過去了,就這樣度過了。
(所以,小燕就得出自己教學的一個結論,不要讓學生一開始就是想得太多,情緒一來,他自己就出來了。這是后話。)
周母是婦女抗戰后援會的負責人之一,在家里帶著同胞,為前線戰士縫棉衣。
二弟德佑,和多位流亡學生組成抗戰劇團。他既做導演、編劇,又擔任演員,身兼數職。夜以繼日的工作,使不到19歲的德佑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倒在演出的舞臺上。追悼會,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都來了……
白發人送黑發人,父母失去了幼子,小燕失去了二弟。
三
1938年,武漢兵臨城下,周父決定將小燕和長子天佑,送到意大利學習聲樂。由于意大利加入法西斯陣營,姐弟二人改道巴黎留學。
在中國駐法大使館,小燕遇見了俄國音樂家齊爾品,夫人是一位中國姑娘李獻敏。齊氏夫婦善良樸實,對小燕姐弟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介紹學校,怎么學習,并常常帶他們去聽音樂會。
1938年,小燕進入巴黎音樂師范學院,成為“現代音樂之母”作曲家、聲樂教授布朗熱夫人的學生。
——布朗熱一看見我,她就喜歡,她叫我到她班上去。
布朗熱夫人,是國際第一流的教授,小燕跟隨她學習視唱練耳,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在國內,我一直唱抗戰歌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中國不會亡……”,就是這樣,都是唱這些歌,唱這些歌跑過去。說我喉音太重,我說唱歌不用喉嚨那怎么唱,喉音重,聽不懂,好,那就不用喉嚨吧,躲,就躲著唱,唱到后來音也唱不準了,聲音也沒了,哭鼻子了,怎么辦,就找到齊爾品那里去,哭啊,哭得傷心得不得了,他說做什么,我說不會唱歌了,我要回去又回不去。
在齊爾品的幫助下,小燕進入設在巴黎的俄羅斯音樂學院學習聲樂,成為意大利著名聲樂教授貝納爾迪的學生。貝納爾迪的教學方式更離奇,禁止小燕唱歌。
小燕回憶——
一開始很痛苦,只練聲,差不多練了幾個月,用我們現在算一個學期了,都沒有唱歌,你唱不了歌,一個歌總要到咪吧,但是我一到咪就破了,就拐彎了,就是唱中聲區,唱了好久。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小燕姐弟跟隨難民在法國鄉間顛沛流離。后來,小燕又回到了貝納爾迪的課堂,她的聲樂學習出現了奇跡般的轉機。
——他說你下一課你就準備《弄臣》中《吉爾達》的《親愛的名字》這個詠嘆調。我能唱得出來嗎?那就是咪,咪瑞哆西哆咪發咪瑞,都在這個地方,他有經驗了,就專門從這個地方起音往下走,起音往下走,他就想著這樣一個詠嘆調,就這么唱出來了。
貝納爾迪全新的教學方式,讓小燕跨越了聲樂學習的障礙。
1945年11月,在巴黎國家大歌劇院,小燕以清唱劇形式演唱齊爾品取材中國民間故事,用法文譜寫的歌劇《蚌殼》,好評如潮,被譽為“中國夜鶯”,一舉成名。
1947年5月,小燕應邀前往捷克,參加第一屆“布拉格之春”音樂會。這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次音樂盛會。當時云集了眾多音樂家,如奧伊斯特拉赫、肖斯塔科維奇、波恩斯坦、庫布利、梅紐因等,全部是世界級的。
能夠與大師們同臺演出,交流,小燕至今念念不忘——
真是,所以我說我是幸運的,很多事情都證明了我是幸運的。第一屆布拉格之春,派去的代表都是一流的。梅紐因跟奧伊斯特拉赫在音樂會上拉的二重奏,聲音純得,音樂處理得,那真是美,真是好極了。給我最大最深的印象,就是這些音樂都是第一流的,可以說世紀的音樂家,可是他們樸素,奧伊斯特拉赫也好,肖斯塔科維奇也好,都是親切可愛,所以我就覺得這樣才是大家,他們都是平易近人的。
在歐洲九年,小燕無時無刻都記著自己是中國人。每次上臺演出,她總是一襲旗袍,高貴典雅。她能用英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演唱各國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國歌曲,《蚌殼》、《長城謠》、《神女》、《紅豆詞》、《春曉》、《飲酒歌》……
1947年10月,小燕回到祖國。很多人不理解,她放棄了那么優越的條件。小燕卻說——我出去的時候,父親就對我說,現在我有能力送你出去,你就好好地學。第一,永遠不要忘記你是中國人;第二,你學好了要回來為中國效勞。所以我覺得學完了就應該回國,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可是,回來的只有小燕,大弟天佑在戰亂中不幸染病身亡,倒在異國的土地上。
四
法國歸來的小燕,年已三旬。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媽媽為她的婚姻大事著急,勸她不要太挑剔。小燕卻說,我沒有挑剔,只是還沒有碰上嘛!
有緣即往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
的確,緣份來了,擋也擋不住。
1951年9月,新中國派出了第一個大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和緬甸。張駿祥和周小燕,均列其中。
此前一個月,代表團在北京培訓。張駿祥第一次約小燕出去,無功而返。由于法國電影界的人,給小燕的印象不好,覺得亂七八糟。而張駿祥是電影界的,小燕認為,我可不要卷到他們里頭。
代表團由廣州乘船出國。
到了廣州,張駿祥告訴小燕,他要到嶺南大學去看朋友。小燕倒也直率,那個大學我倒是蠻喜歡的。兩人一起去了。
嶺南大學,向有康樂園之稱,位于廣州南郊,依傍著滾滾東流的珠江。校內綠樹成蔭,規劃井然,數十幢歐式別墅和紅墻綠瓦的教學大樓,點綴其間。上世紀二十年代,學校請來美國建筑師,對校園建設,作出統一規劃。故康樂園具有美國大學的風格。踏入校園,無人不為優雅寧靜的環境,留下深刻印象。
校園內,大樹下,張駿祥提議小燕坐在樹根上,留張影。之后,張駿祥讓小燕給他照一張,透過鏡頭,咦,這個人長得還不錯,小燕開始注意張駿祥。
張駿祥是海歸,1939年畢業于美國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氐絿鴥龋瑩螌а?,還編寫話劇與電影。那時,中國導演中“北黃南張”(北方黃佐臨,電視劇《圍城》的導演黃蜀芹之父,南方張駿祥),無人不知。
終于,泰姬陵下,皎潔月光,張駿祥向小燕傾吐了愛慕之情。
印度多象,代表吉祥和神圣。張駿祥買下一尊小象,紅木雕刻并鑲嵌著象牙,兩人情定永恒的象征。
1952年5月5日,兩人結為秦晉之好。同為代表團成員的吳作人,送一幅《雙象圖》作為賀禮。
一天,小燕對丈夫說,這個吳作人真是大師哦,你注意了沒有,這兩只象,公象就像你,拉著個鼻子,很嚴肅;母象開開心心的,鼻子翹到上頭,腳也提在上頭。
張駿祥一看,也說,是啊,母象一開心就翹尾巴。小燕一看,真是那個尾巴在翹著,兩人對視而笑。
張駿祥曾對小燕說過,早認識你幾年,就好了。張駿祥曾與白楊有過婚姻,后來分手。
可小燕的回答卻是:早幾年,你不見得看上我,我也不見得看上你。也許小燕認為,幾年前的她,胖乎乎的,而張駿祥,當時是俊秀的,都不是彼此喜歡的類型。
張駿祥與小燕的婚后日子,甜蜜而平淡。周母把多年的保姆錢婆婆,送到女兒身邊,幫助料理家務。
有人對小燕說起,張駿祥脾氣很大的。因為他具有非凡的藝術稟賦和才華,工作中精雕細琢、一絲不茍,常常讓演員吃不消。小燕倒是實話實說,張駿祥作為導演,出外景,幾個月不在家,我們聚少離多,彼此珍惜在一起的日子。
從照片上即可看出,兩人性格互補。張駿祥沉穩持重,不茍言笑,而小燕性格活潑,笑容滿面。張駿祥喜靜,小燕喜動。
女兒張文,兒子張本的相繼出生,更為這個家庭增添了歡笑。四十多歲當了爸爸的張駿祥,顯露了他溫和柔情的一面,小燕總說“他比我更寶貝孩子”。女兒像媽媽,性格活潑;兒子內向文靜,像爸爸。
有時,小燕在客廳里教學生,張駿祥便帶著孩子在另一房間看漫畫,模仿畫中滑稽有趣處,興之所致,張駿祥和孩子們在床上翻滾打鬧。鬧過頭了,錢婆婆便來叫喊“床要被壓塌了”。
五
“文革”開始,小燕夫婦被隔離審查。此時,錢婆婆承擔起撫養孩子的重任。她不但悉心照顧兩個孩子,還拿出自己的積蓄,維持這個家。
在干校,張駿祥養豬,小燕養雞,干校同事戲稱他們為“豬公”“雞婆”。兩人吃飯,均在一個食堂,但規定不能來往。食堂遇見,小燕總是滿不在乎地過來,同丈夫說話, 張駿祥卻有所顧忌,寡言少語。
1970年的一天,妹妹來電,父親在北京去世,小燕立即去請假。工宣隊的人說,人死了,你還去什么呀?
小燕據理力爭,父親去世了,母親還在,七十多歲了,我得幫幫她。
可回答卻是,你母親組織會照顧的。
小燕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水往肚子里吞。
后來,小燕讓女兒去了北京。周父彌留之際,一個勁兒問:小燕在哪兒?。啃⊙嘣谀膬喊??
風雨如晦的年代,無法言說的惆悵。
女兒張文從小就有藝術細胞,學過鋼琴,跟媽媽學唱歌,是花腔女高音。初中畢業,因父母被審查,文藝單位政審通不過,只能去黑龍江插隊。臨走前,總算獲準見到爸爸,張駿祥沉默不語,只是流淚,最后說了一句“我對不起你們”……
小燕回憶——那個時候很痛苦的,又不能唱了,連看書都不許看,所有的書、唱片,都要自己撕掉,自己毀掉,這個心里頭覺得,干嗎要這樣做啊,但是也無能為力,也就這樣認了,叫我自己回家,自己消滅四舊,我說什么是四舊,高跟鞋自己敲掉,唱片自己擺在一個不平的地方踩了,毀掉它,書稱斤賣掉、撕掉,我覺得文化大革命最大的最殘酷的就是毀滅了文化、教育。
數年后,提起“文革”,小燕對兒女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是幸運的!”
六
1949年,小燕踏進上海音樂學院的大門,從歌唱家成為聲樂系老師。從此,她的生命,與學生聯在一起。
小燕從演唱轉到教學,經歷了漫長的探索。上世紀五十年代,小燕請丈夫去聽音樂會。演唱時,她傾心傾力,但丈夫卻直言,那晚演唱是“聲嘶力竭,鬼哭狼嚎”。小燕恍然大悟,任何藝術表現,均要講究分寸,不是使勁才能達到完美境界。
此后,小燕不斷總結經驗,提出因材施教、明確訓練規格,注重突出藝術個性相統一的教學主張,成功地培養了一大批不同聲部、不同個性的優秀演唱人才。
兒子張本初中畢業,做了96路公共汽車的售票員。
——有次我的車從復興西路家門口開過,看到媽媽和學生高曼華等人站在弄堂口講話,也許是討論某個專業問題。等我從終點站中山公園一圈兜回來,看到媽媽還在對學生比劃著講著。我當時想不通,媽媽對學生怎么永遠有講不完的話。
小燕經常在家里給學生上課,丈夫說,我家的客廳,時常是“高朋滿座”,“鬼哭神號”,但他從不反對,只是把中間的門關上。
還有一次,保姆看小燕身體不好,太累了,對一位外地來的不速之客說:“周老師不在!”小燕卻從里屋沖出來:“我在!我在!”弄得保姆很尷尬。
1997年,國際最具權威的多明戈第三屆國際聲樂比賽中,廖昌永榮獲第一名。
1988年,他師從周小燕學習聲樂。此前,廖昌永還是一個連鋼琴都沒有見過的農村孩子。
小燕告訴廖昌永——如果你光會唱外國人的東西,唱到別人服你,卻不會唱本國的東西,人家還是看不起你。不光覺得你是個瘸子,還會認為你們國家沒有文化。所以一定要有民族的自尊心。你自尊,人家才會尊重你,你自信,人家才會信任你。
有人不理解,為何小燕總是喜歡破格選拔自己的學生?比如廖昌永,比如當過司爐工的張建一……
小燕淡淡一笑——倒不是我有意去選這樣的人,我覺得這是緣份,我第一個感覺很怪的,很重要,我一看這個孩子在性格方面、人品方面流露出來的東西,我覺得對我的路子,他有種藝術的東西吸引了我,我就喜歡。成不成歌唱家,是學生自己培養的,老師是培養不出來的,這牽涉到思想,牽涉到藝品、人品。
小燕語眾心長地告訴學生——
要做一個“完美的”歌唱家,必須要盡量地培養自己的文學修養,除了閱讀音樂書籍外,要多看其他的文藝作品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盡可能地使自己正確了解人生的意義。總之,要設法培養自己的“內在美”。一個有“內在美”的人,才能有真正欣賞“藝術美”的能力。有了這能力,才能將每首歌曲表演得震撼人的心弦,使聽眾隨著歌聲快樂或悲傷。
六十年來,小燕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多明戈曾對廖昌永說:“你有一位偉大的老師?!?/p>
七
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常人眼中,湖北人很精明。
女兒大了,交男朋友,小燕提建議:一定要找人品好的,再好看的男人、女人,等到老了,都變成老頭、老太太了。話雖如此,小燕加上轉折:我還要找容貌好的……
小燕不善于做家務,蒸饅頭,更別提。一忙起來,還會丟東西,拎包、眼鏡、圍巾什么的,都不見了,丈夫連呼“天女散花”,“漏斗腦袋”,“馬大哈不可及也”。
小燕,銀行家的女兒,從不懂錢,兩萬元,二十萬元,對她沒什么兩樣,圈圈多了,搞不清。
兒子眼中,媽媽的抽屜、臥室,永遠亂糟糟,但出門總能打扮得風度翩翩、高雅得體。
小燕八十歲時,曾對保姆說:“我老了,走不動了,怎么辦?”保姆想,八十歲了,還不算老嗎?!
97歲的小燕,依然腳蹬高跟鞋、喜愛時尚裝扮,佩戴色彩鮮艷的絲巾,曾笑言,可以評選吉尼斯“史上年紀最長的時尚老太太”。
常人不會的事,她也別出新裁——用兩面鏡子,相互對照,自己剪頭發;1999年中風后,不能彈琴,用自己發明的氣功,治療自己,恢復到照樣彈琴。
尤其對藝術,對教學,小燕更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顧平,小燕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生。
——當時周老師的要求太嚴格了,一個句子一個單詞都要重復演練,直到精確咬準。
顧平很難接受。等他出國后發現,西方的指揮和音樂人都是如此嚴要求,深感慶幸自己在中國有一位好老師,否則會走很多彎路。
1996年,與小燕滄桑共度四十年的張駿祥,因病離去。此前,兒女已移居海外??吹綃寢屖菪?、孤單的身影,兒女請媽媽到國外生活。小燕說——我到國外最多只待兩個星期,我的學生都在這里。替外國人培養學生我不干,我只為中國培養學生。
小燕的時間,大多給了學生。為此,兒子很羨慕媽媽的學生,總有一個心結,認為媽媽關心學生,勝過自己的兒女。
小燕八十大壽,上海音樂學院的師生,為她開了一個慶祝會。國外的兒女回來了,兒子看到母親被那么多學生圍繞、愛戴,心懷感慨,寫給媽媽一封長信——
你這一生沒有白過,你的事業在中國。只有在中國,你才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功。從前阿姨說你腦子里只有你的學生沒有你的兒女,現在我感覺到你是對的,假如你腦子里那個時候只有兒女,就算是我們成器成材了,也只有兩個,而在慶祝會上,我看到了這么多從七、八歲到六、七十歲的人,這么愛你,我覺得你值得。I‘m proud I have a great mother。
除了教書育人,小燕向上海華僑基金會捐贈設立“祥燕藝術教育公益基金”?;鸬拿?,取張駿祥和周小燕名字中的各一個字,飽含她對丈夫真切的情感……
八
人最悲哀的是活了一輩子,交友無數,有大大小小的成就,結果卻孤單死去。你再棒,沒人真的關心你是否還活著,沒人打電話問你的平安。記得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晚年過生日,只收到幾張賀卡,她很悵然。
這一點,小燕是幸福的,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在上海瑞金醫院住院整整一年。剛入院的一段時間,小燕的狀態不錯,原創歌劇《一江春水》是她的心愿之作,親自擔任藝術總監,躺在病床上,還在微信群里跟學生們討論著。
近百歲老人玩微信,小燕是夠時尚的。
她心心念念的是她的學生,以及她鐘愛的音樂。
2016年初,小燕的身體越來越虛弱;2月,她已經無法說話,只能用眼神,與他人溝通。
3月4日,小燕走了,她的家人和學生都在身旁——
先生走得很平靜,我們大家都守著她,一直陪她說著話。這么多年,先生對我們很好,像自己家里人一樣了。
能親自躬送先生上路,是憾事,是幸事。
先生雖然走了,但先生永遠在我們心里。她把一生都獻給了聲樂事業,是一個真正的教育家,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怎么樣做一個真正的教師,她是用生命在教書。
我特別感動,先生不僅用生命在教書,更是用快樂的精神感染著我們,即使在醫院里,她永遠都有講不完的笑話,每每想起她,雖然心是痛的,想念她的感覺是快樂和幸福的。
一個人,只有變得更好更完美,才有資格影響別人。
位于復興中路的家中,設立了靈堂,綠色和白色的帷幕,襯著大幅照片,身披白色紗巾的小燕,笑容滿面。
從前,小燕看過一部電影,一個羅馬尼亞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布達佩斯唱,在美國唱。后來,她老了,頭發白了,就坐在臺下,聽她的學生唱。小燕就想,假使有一天能夠像她那樣,就是我的夢想了。
如今,小燕的夢想,早已實現,她的學生,乘著歌聲的翅膀,為祖國,為世界,傾情演繹……
不知為何,此時,總會想起馬斯洛的話——
自我實現的人與一般人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的行為是表達永恒的、終極的價值的一個渠道或媒介,這些價值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和正義。
懷念燕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