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項目《記憶女神圖集》(Mnemosyne Atlas)以“圖像學分析”的研究方法勾勒古代圖像及其之后的使用、延續、變化在歷史上的演進,探索圖像與圖像在不同時空中連結成的龐大知識網絡。照片作為這一研究中圖像的承載者,使攝影在圖像學層面上的意義被拓寬到更為廣袤無垠的平面上。與此同時,《記憶女神圖集》也進一步探索了圖像文化中的情念模式,試圖讓圖像在精神層面上的變遷變得可被觸及和理解,挖掘在時空演進中貯藏和延續的“靈”。理論家W·J·T·米歇爾(W.J.T.Mitchell)也提醒人們在從圖形、光譜、語言以及哲學等不同維度解讀圖像的同時,更應關注圖像對情緒和精神的影響。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著作中提及藝術作品中“靈光 aura”的概念,它是早期肖像攝影中潛藏在人物眼底的,使人物充實而安定的靈媒物;是時空糾纏深處某種難以名狀的乍現;也是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中注定消失的存在。本雅明肯定技術的發展,而“靈光”消失的必然也意味著攝影從古典審美的需求中脫離,發生巨大的轉變,開啟更廣闊的天地。
攝影所宣稱的真實是繪畫所不能表達的,一張假畫指向的是藝術史的偽造,而假攝影卻被指認為偽造事實。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言關于攝影史中主要矛盾的概括,總結為“美化”和“講真話”之間的斗爭。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的這一爭論在藝術和科學兩個層面上——換句話說,是在純視覺美學層面的創作與在紀事或實用層面上——的表達之間產生了極大程度的剝離,對于作品真實或謊言的體現逐漸演變成了有利于藝術家表達其思想的一種純粹的選擇。透過創作者的鏡頭,“視閾的英雄主義”制造了充滿隱喻的幻象,傳遞給觀看者的是被構筑的世界和新的觀看倫理。在這個已知與未知交織,非真實又非虛構的柏拉圖世界中,“靈”轉化為了一種感知:是創作者對“新世界”周遭一切的感知,以及觀看者對前者作品表達核心的另一種主觀感知。感知間的相互交融印證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說的那句:“在真實的世界變成純粹影像之時,純粹影像就變成真實的存在。”
攝影與影像藝術在二十二世紀產生新的裂變,在生產方式、感知方式和傳播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法則,產生了新的價值體系,這是媒介這一物象的發展和機器對光更精準的掌控所帶來的必然。伴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藝術創作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度。在過去的近四十年中,中國美術學院影像藝術的教學與創作一直以極強的實驗性和先鋒性連結過去、創造當下、介入未來,以跨媒體藝術為載體,構建一種在不可?真實與可?真實間,在東西方文化間融會貫通的視覺美學與影像詩學。
2017年,第一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IDF”)在中國美術學院啟幕,大會延續至今已然成為中國最具學術性、專業性和國際性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在國際上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效應。超現實主義影像的未來在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一種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現場感與觀看政治。
2019年,中國美術學院致敬1959年版攝影集《中國》,精心編排了極具思想性、歷史性、藝術性、文化性的史詩級攝影藝術巨著——《中國》(2019),書中收錄了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中那些宏偉的、經典的、珍貴的攝影藝術名家之作,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是中華民族發展中的一個個高光時刻。影像集《中國》(2019)嘗試為中國攝影藝術史和發展史的研究提供又一種圖像學研究與分析的路徑——一種《記憶女神圖集》式的視覺藝術經驗。
此次展覽以“靈”與“物”之間的三種糾纏關系作為主要線索,以中國美術學院近四十年的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發展為契機,從圖像分析學、科學技術的演進及攝影的觀看三個視?來討論圖像文化變遷中延續的精神象征與情感轉移。攝影始終在構建著某種不可見真實的可見性與可見真實的不可見性。作為“物”存在的照片是某種可見的真實,而無論是圖像背后的隱喻、本雅明論述中抽象的“靈光”、還是經由主觀轉化后的某種感知力,不同維度的“靈”都指向了這一可見真實的不可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