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價值線
欄目 | 深度
作者 | 風飛揚、阿月
編輯 | 風飛揚
價值線導讀
11月21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 2022 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特別指出,要“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
中金公司、興業證券、中郵證券、國信證券等多家機構隨后都發布了以此為主題的研究報告,紛紛給出預判;A股市場上,上周“中字頭”股票、銀行等反應明顯,但尚未形成氣侯。
12年前的2010年,圍繞著“中國股市定價權”,以中金公司代表的中國機構和以高盛為代表的外資機構,展開了一輪激烈的爭論。而12年來,作為“A股估值體系”外在表現形式的漲跌行情,多半跟在以美股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市場屁股后面吃土。
現如今,隨著國內機構投資者規模的壯大,資本市場體系的日趨完善,以及投資者教育的深入,管理層再提“建立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同?
今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在國企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背景下,央企特別是創新型央企,能否迎來價值重估的機遇?
一、A股定價權之爭,12年前的那場激戰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說得直白一些,就是A股定價權要由中國的投資者來把握。這里,不得不回顧一下發生在12年前的那場中金與高盛的“A股定價權之爭”。
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A股走出一輪波瀾壯闊的超級大牛市,上證指數從998點單邊上揚至6124點,2年零4個月累計漲幅達513%,成為中國股市最輝煌的年代。然而,2007年10月之后,股市一路暴跌,直至2010年11月中旬,上證指數徘徊在3000點附近。
彼時,正在市場膠著之際,一份高盛的報告從香港流到內地的,其中明確提示:近期中國央行連續性的貨幣政策,很可能引發加息預期,建議客戶“賣出手上獲利的全部中國股票”。
同時,瑞信、摩根大通等其他國際投行也紛紛加入了唱空A股的行列。其中摩根大通報告指出:“預計未來幾個月存款準備金率至少將再上調兩次,每次0.5個百分點;同時2011年將會進行三次0.25個百分點的加息?!?/p>
2010年11月12日,上證指數重挫162個點,跌幅達5.16%。商品市場中鄭棉、滬銅、滬鋅、天膠、連豆、豆油、PTA和白糖商品期貨,無不以跌停收盤。
在市場低迷和外行唱空的緊要關頭,中金公司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后市的樂觀,成為多頭陣營堅決的領軍人物。中金認為,近期的暴跌是牛市初期的標志之一,市場的短期波動在“意料之中”,指數的短期暴跌有利于利空動能的釋放,資金面向好格局不變,股市中長期向上格局不會改變。在中金的身后,還站著銀河、申銀萬國和華泰聯合等多位“盟友”。
這場中外機構的論戰從此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雙方從市場趨勢的走向一直爭到個股的估值。
2011年8月,針對當時華僑城(000069)的估值,高華證券(背后股東為高盛)發布研報中,認為華僑城12個月目標價僅為6.4元,評級是"賣出";緊接著9月2日,國泰君安孫建平發表研究報告,看好華僑城股價一年后到18元,建議“增持”。
在隨后漫長的歲月里,外資機構和中國機構在A股定價方面的爭論,一直持續不斷。而股市后來的實際走勢,也只能說爭論雙方各有勝負;但總體來講,外資機構還是占了上風:上證指數于2013年6月,跌破了2000點;華僑城后來股票的確跌到了4元多,也沒再見到18元的高點。
二、不爭氣的大A,為何總跟在屁股后面吃土
中國股市起步遠晚于歐美,在制度建設等方面對國外多有借鑒。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但隨著中國國力的高速發展,經濟增速和體量上屢屢創造奇跡,股市卻始終不盡人意。
以中美經濟和股市做對比,自2010年以來的12個年份,中國GDP增速甩美國幾條街,但A股卻一直跟在美股后面吃土。具體情況如下:
在過去的12年中,中國GDP所有年份都是正增長,除了2020年為2.24%以外,11年的增速都在6%以上。但從股市的表現來看,A股只有7年為上漲,有5年為下跌;且在2010年、2011年、2016年、2018年跌幅超過10%。
反觀美國,GDP在過去的12年中,大分部年份增速只有1-3%之間,2021年最高達到5.67%,遠不及中國的平均數,2020年還為-3.40%。但道瓊斯指數則是10漲2跌。
雖然12年中,中國GDP全部大幅跑贏美國,但股市有9年A股弱于美股。只有2014年、2015年、2020年三年A股強于美股。
今年以來,美國通脹居高不下,美聯儲啟動了歷史罕見的加息步伐,連續4次加息75個基點,且市場預期12月份還將加息50個基點,明年再加息兩次25個基點。就算是這樣高強度緊縮的政策下,美國道瓊斯指數2022年累計跌幅僅為5.48%。
而中國在相對寬松的貨幣環境中,上證指數跌幅達到14.78%。
這其中,和中國股市估值體系不健全、不完善、不獨立不無關系。
三、再提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能得到認同嗎
這也難怪,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期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時,會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
但這個與“股市定價權”一脈相承的論調,能否得到市場認可呢?
在易會滿提出觀點的第二天上午,中金公司就發布了“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研究報告。報告認為,A股估值結構有改善空間,尤其是部分銀行及國有上市企業等估值長期、普遍偏低。目前上市國企和非國企的市盈率TTM估值分別為11.0倍和34.3倍;其中金融板塊的估值更低,當前的市盈率和市凈率分別為5.9倍和0.58倍,市凈率估值已處于歷史最低狀態;上市銀行的市盈率和市凈率為4.3倍和0.51倍,股息率高至6.1%。橫向對比全球公司,中國的銀行及國有上市公司的估值也普遍低于海外可比公司。未來在“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積極建設過程中,投資者有望逐步改善對上市國企和金融板塊的價值的認知。綜合來看,銀行及國有上市企業估值中樞有提升空間。
隨后,興業證券、中郵證券、國信證券等多家機構隨后都發布了以此為主題的研究報告,多數看好“建立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的機會。
興業證券認為,2022 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之年,截至 9 月初,各中央企業和各地改革工作臺賬完成率均超過 98%。圍繞激勵機制、引入外部投資者、并購重組、加大研發、擴展新業務等方面,央企改革持續深化,帶來新的投資機遇。展望未來,上市央企改革將進一步深化,驅動優質企業價值重估。
從眾多機構的反應來看,多數認同易主席“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號召。但機構的認同,并不代表市場的認同。最終還是要看股市的真實反應。
易會滿講話的日期是11月21日,星期一。11月22日(周二),以中鐵裝配、中國聯通為代表“中字頭”股票大幅上漲,銀行股全面收紅;在隨后的三個交易日中,同類股票兩天走強(周三和周五),一天回落(周四)。
從市場反應來看,以“中字頭”、銀行股為代表的“中國特色的價值重估股”整體轉強,但尚未形成氣候,有人買的堅決,有人賣得暢快,遠未達到一呼百應的局面。這種相對強勢能否在“價值重估”的號召下持續上漲,并進一步帶動整個市場的做多氛圍,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靜待觀察。
如果真的來一波“價值重估”,相信將會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和時間,“上車”不急于一時。
四、哪些公司有戲
當然,“上不上車”是一回事,但“準備上車”的工作還是要提前做好。如果市場真的沿著“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的方向走下去,那么哪些公司更有機會?
首先,號召力巨大的中金公司的建議值得重點考慮:銀行和國有上市公司。以下為中金公司拿出來和全球相對應公司比較估值偏低的A股公司。
其次,興業證券看好的中證央企創新驅動指數前十大成分股。
第三,中郵證券重點推薦市占率絕對領先,傳統業務與數字化業務齊頭并進的電信運營商龍頭中國移動(600941.SH)、中國電信(601728.SH)、中國聯通(600050.SH)。
最后,附一張當前銀行類股票的估值情況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