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西班牙的生死戰,僅論上半場表現,可說是傳控教父教育小弟。西班牙比分領先,控球率高達8成,經詳細數據顯示,斗牛士上半場失去球權平均只需要11秒就能重新獲得球權,藍武士則需要72秒才能回搶成功。
一場看起來結果沒有懸念的比賽,是如何在下半場風云突變的?答案是,日本人扮豬吃老虎,大有上半場故意踢得差的嫌疑。
下半場一上來,日本隊換上三笘薰和堂安律,僅過2分鐘便收獲奇效。
西班牙后場緩慢導腳,日本迅速分區域前沖逼搶,烏奈西蒙頗有些傲慢地腳下玩火后解圍不遠,球遭日本右路前插隊員搶斷,堂安律接隊友傳球后內切完成遠射,烏奈西蒙雙掌外推未能讓球離開球門范圍,日本神速扳平比分。
3分鐘后,又是右路的堂安律,這次他帶球直入禁區,吸引防守人后把球傳向球門遠角,三笘薰奮力前插將球給到中路的隊友破門,日本隊取得領先。
針對此進球是否在助攻前已經出界,取自微博某評論區的解釋:“球接觸點出界了,但垂直投下的陰影還有在線上。”意思是光看球確實沒有沾線上了,但從空中往下拍的圓面還有在線內,所以不算出局,進球有效。
這套由FIFA引入的機器精確判定的技術創舉,對于足球的發展究竟有利還是有弊,目前已引起了全球觀眾的爭論,但沒有人可以對毫米級判罰給出確定的結論,還看未來主流比賽是否普及,是否隨時間推移讓足球人普遍適應且信服。僅是這次世界杯期間,判決一經確定,無論哪方得利,球員教練都只能服從判罰,繼續比賽。
在日本取得領先之后,恩里克換上阿森西奧和費蘭托雷斯參與進攻,另一邊哥斯達黎加一度領先德國取代西班牙小組第二的位置,所以說西班牙演德國是站不住腳的。他們有40分鐘去改變比分,他們的確試圖改變比分,而日本隊不勝則出局,日本這40分鐘是真的倔強,真的展現了實力。
費蘭托雷斯上場即對右路嘗試突破,但三苫薰多次一對一將他防下,身體對抗毫不吃虧,以至于最后十多分鐘費蘭去了中路改由阿森西奧過來接球做動作。
西班牙球員竟然被日本球員一對一防到換位置。
日本在控球率上仍然不占優勢,但領先的他們踢起了頗具威脅的防守反擊。
看著是主打堂安律的右路推進,實際上西班牙一旦習慣了這一邊會被沖擊試著朝日本的左路尋找機會,多數時間在拼命防守的左翼衛三笘薰會伺機而動,一個上搶帶球瞬間就變成邊鋒,森保一對球員的這種使用方式非常有意思。
日本明明看起來是一個5-4-1的守陣,防守時人員密集,人盯人+區域多搶一,導致西班牙兩邊都很難突入禁區,即使恩里克又換上法蒂和阿爾巴,邊路的進攻也沒有什么起色。
而西班牙一旦在邊路丟球便發現日本兩翼都有威脅,這讓對傳控無比自信但并不以速度著稱的斗牛士著實心里得掂量掂量,可不敢讓比分擴大了,現在(還剩20分鐘)比德國吃的就是凈勝球紅利。
于是,最后階段西班牙開始朝中路推進,實際也是誘餌,一旦到弧頂吸引了防守就朝邊路轉移,他們只是不再頻繁尋求邊路一對一的突破,而轉為邊路較深位置的腳下滲透或起球傳中。
其實,西班牙執著的進攻套路就是打對手身后,而日本的防守總結起來是這樣:
5-4-1的收縮密集排布,拒絕被打身后,人盯人+區域多搶一則讓西班牙的地面滲透很難到威脅區域;
三笘薰一對一完勝費蘭,拒絕了西班牙邊路單兵爆破出空間的可能,即,你突破不了我;
起球傳中,日本禁區人多、能對抗、跳得高,爭頂不吃虧;
最后只剩遠射了,日本死守禁區中路,對遠射的防衛卻較為放松,阿森西奧在88分鐘曾射出一腳有威脅的遠射,除此之外西班牙再無重炮。
日本對西班牙的打法顯然下足了功課,部署了一系列針對性的防守,且隊員能夠實際執行,看過他們守那40分鐘,無疑得出一個結論:日本隊員有能力。
德國的出局不是西班牙在演,而是日本憑實力反超比分、憑實力守住優勢。毫不夸張地說,最后再給斗牛士十分鐘傳導,他們也攻不破藍武士的球門。
日本這幫人都太積極了,把防守球踢得極有活力,反擊速度持續在線,有點像馬競,感覺也有學荷蘭,關鍵你學別人的踢法想有那個效果,必須得你自身具備那個能力。
以上,日本贏西班牙的方式令人無法不服氣。
收看更多體育評論,關注我的公眾號:老張侃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