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沒注意,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電子消費市場。早在去年,FIS旗下Worldpay發布的《2021全球支付報告》就指出了這一結果,并且預計到 2024年,中國電商市場總值將達到 3.17萬億美元。
如此規模,讓人不禁感嘆中國電商速度,但奇怪的是,最近種種信號卻表明電商們正在調轉船頭,一改過去線上狂奔的態度,開始向實體投去更多注意力。
最典型的是玩家們今年的三季報。財報里種種信息顯示出賦能實體在各家平臺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
比如京東,今年雙11,京東通過“線上下單、門店發貨、商品小時達最快分鐘達”的模式創新,吸引超市、便利店、手機數碼店、美妝家居店等各種業態超20萬家實體門店入住。
同時在這一季度,“京東新百貨”攜手五大業務試水線下實體業態的舉措,也在其優勢拉動下表現良好。雙11期間,五大品類均實現高增長。
特賣電商唯品會,也在日益發揮出與實體經濟的聯動效應。其三季度財報中披露了一組數據,平臺定制款商品數量及整體銷售額,較上一季增長近度90%。還有前不久的雙十一也顯示,雙11中上架的定制商品數量,相比8月增長30%。活動開幕盛典期,這些定制商品銷售額環比日常增長96.2%。
實體與電商本就各有優勢,若能優勢互補就是皆大歡喜。一方面電商需要實體不斷研發、生產更高品質和更高性價比產品,另一方面實體也需要電商具有的數據分析、市場洞察、精準營銷等優勢能力。
反向定制就成為了一個連接點,唯品會針對消費需求新變化,與核心品牌伙伴在定制商品方面展開密切合作,推出定制商品,一面更滿足消費所需,另一面也給實體企業帶去更多確定性生意。
此外,唯品會多次推出的惠民消費活動也在發揮助力實體的作用。這些從廣州、上海到成都、西安、重慶等地,“因地制宜”推出的優惠活動,持續豐富著消費場景,拉動著各地消費活力,帶來實體生意增量。
電商紛紛發力實體,走上與實體融合發展道路,過去專注線上的邏輯全然生變。過去很多人喜歡把電商與實體對立起來,但某種程度而言,在新的發展時代,電商平臺已經成為了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在相互促進、相互成就的關系里,對立無從說起,如今京東唯品會們搶先發力,開展與實體經濟企業的緊密合作,在迎合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調動消費者熱情,創造更大的生意增量,推動中國消費行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