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單從區劃沿革的角度羅列一下當時各省會的建置狀態(以今市區或母縣范圍為準)。三國的地方行政區劃是剛剛成型的州郡縣三級制,為了圖省事,我還是用譚圖三國時期的標定年份——公元262年的情況為基準進行總結。
公元262年三國全圖
州郡縣三級大致可比照為現在的省地縣。不過那時候的州無論體量還是地位都高于現在的省,而郡國作為沒多久之前的正式一級政區,地位也高于現在的地級行政區。于是當前的省級行政區首府城市,當時的行政建置狀態無非以下幾種情況:
國都
州治,大致仍相當于當代省會。
郡治,大致相當于當代地級市駐地。
縣治,仍相當于當代縣級行政區城區。
無政區建置,可能是郊野,可能是自治的鄉村聚落,抑或存在無正式行政層級的城寨。
先是四直轄市。
北京:魏—幽州州治—燕國國都—薊縣。
天津:今市區無縣城建置,地屬魏—幽州—漁陽郡—泉州縣。
上海:今市區還在海里泡著,臨近的陸地屬吳—揚州—吳郡—婁縣。
重慶:蜀漢—益州—巴郡郡治—江州縣。
然后是其他當時由三國直接或間接統治的今首府。
遼寧-沈陽:魏—幽州—玄菟郡郡治—高句驪縣。
河北-石家莊:魏—冀州—常山郡郡治—真定國。
河南-鄭州:今市區無縣城建置,有管城,原稱管邑,即先秦古管國地;地屬魏—司隸部—河南尹—中牟縣。
山東-濟南:魏—青州—濟南國—歷城國。
山西-太原:魏—并州州治—太原郡郡治—晉陽國。
陜西-西安:魏—雍州州治—京兆郡郡治—長安縣。
甘肅-蘭州:魏—涼州—金城郡—郡治榆中縣&金城縣。
新疆-烏魯木齊:東且彌國,為魏之西域長史府車師后部屬地。
青海-西寧:魏—涼州—西平郡郡治—西都縣。
四川-成都:蜀漢都城—益州州治—蜀郡郡治—成都縣。
安徽-合肥:魏—揚州—淮南郡—合肥縣。
江蘇-南京:吳都城—揚州州治—丹陽郡郡治—建業縣。
浙江-杭州:吳—揚州—吳郡—錢唐國。
江西-南昌:吳—揚州—豫章郡郡治—南昌縣。
湖北-武漢:吳—荊州—江夏郡—沙羨縣,在今武昌區筑有軍事要塞夏口城。
湖南-長沙:吳—荊州—長沙郡郡治—臨湘縣。
福建-福州:吳—揚州—建安郡—候官縣。
廣東-廣州:吳—交州州治—南海郡郡治—番禺縣。公元264年再析交州置廣州,治今地,交州徙治今越南。
廣西-南寧:今市區無縣級建置,地屬吳—交州—郁林郡—臨浦縣。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貴州-貴陽:今市區無縣城建置,地屬蜀漢—益州庲降都督府—牂柯郡,屬縣乏考,可能為郡治且蘭縣地。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云南-昆明:蜀漢—益州庲降都督府—建寧郡—谷昌縣。為少數民族聚居地。
當時完全不由三國統治的今首府(7個)
吉林-長春:屬扶余國地,扶余后期王都在今長春市農安縣。
黑龍江-哈爾濱:可能是扶余國領地的邊緣,或挹婁部落地。
寧夏-銀川:屬羌胡地,漢末時曾設有涼州刺史部北地郡廉縣。
內蒙古-呼和浩特:屬鮮卑拓跋部地,漢末時曾設有并州刺史部云中郡北輿縣。
西藏-拉薩:西藏此時尚處在部落聯盟時期,有“十二小邦”和“四十小邦”的說法,具體乏考。
海南-海口:海南島時稱朱崖洲,由當地土著自治。
臺灣-臺北:東吳所載“夷洲”可能指臺灣島,由當地土著自治。
總結
我國當今不論港澳的32個省級行政區首府,有25個在三國時代處在華夏國家的直接統治下。
當時系州治的有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南京、廣州6地,其中成都和南京分別是蜀漢和東吳的國都。
當時系非州治的郡治的有重慶、沈陽、石家莊、蘭州、西寧、南昌、長沙7地。
當時系一般縣城的有濟南、合肥、杭州、武漢、福州、昆明6地。
當時并無官方行政建置的有天津、上海、鄭州、烏魯木齊、南寧、貴陽6地,其中烏魯木齊系魏西域屬國,上海仍未出水成陸。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