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獨立之初的緬甸曾經選擇了接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援助,但事實證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是靠不住的。
一開始,緬甸在美國顧問公司的資訊下制定了十分冒進的經濟復興計劃,這些冒進的經濟復興計劃,不僅沒能振興戰后的緬甸經濟,還因為過度的財政投資挖空了緬甸的國本,使緬甸連維護最基本的國內穩定都成為了問題。
而就在緬甸被美國顧問團忽悠之后,緬甸卻不得不支付美國顧問團高額的顧問費,這完全就是花錢買教訓的現實表演。但即使如此,緬甸買來的教訓也僅僅止步于教訓,美國及其盟友并沒有在隨后的災難中對緬甸施以援手。到了1950年代,原本寄希望于用出口大米來緩解國內財政赤字的壓力,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緬甸怎么也不會想到,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國際大米價格連續三連跌,緬甸大米完全陷入滯銷狀態,加上國內倉儲設備的落后,大量滯銷大米面臨變質損毀的可能,緬甸農民一年的辛苦可能連肥料成本都不夠支出。
此時的緬甸將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但美國及其盟友拒絕了購買緬甸滯銷大米的請求,理由是緬甸大米的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美國的貿易舉動直接影響了緬甸的其他貿易國家,如印度,印度原本在國際大米價格下跌之前已經與緬甸簽署了大米購銷協議,但在隨即的貿易行動中卻選擇了緊跟美國步伐,印度認為緬甸提供的大米價格十分不合理,拒絕了履行協議。由此,因大米貿易的滯銷,緬甸國內陷入了極不穩定的狀態。
1953年春天,緬甸內閣在經過一系列的高級會議后,得出了“美國是靠不住的”的結論,并隨即宣布了取消雙方之前確定的一系列美援計劃,緬甸選擇了將目光看向東方。
為緩解與東方的關系,緬甸首先停止了由美國援建的上緬甸的公路工程,之后便連續派出了數個貿易代表團遠赴東方、東歐等國,緬甸的誠意很快換來了回報。
1956年以赫魯曉夫為代表的東歐國家貿易代表團相繼訪問緬甸,并同意按照緬甸的要求在易貨的基礎上接受十五萬噸左右的緬甸大米,這些大米直接從緬甸由陸路運往了當時的北越,這直接解了緬甸的燃眉之急,幫助緬甸順利渡過了財政危機。不僅如此,東方各國還同意向緬甸捐建一所工程學院,一家現代化的酒店和一個大型的體育場,作為交易,緬甸貿易代表選擇了向東方各國訂購大約10萬噸水泥,而支付方式就是那15萬噸大米,按照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每噸水泥的價格遠高于每噸大米,緬甸從此感受到了東方各國對緬甸援助的真情實意。
與東方各國的慷慨解囊相對比,美國承諾的兩千五百萬美元的援助貸款卻拖了長達18個月才到達,從此之后,緬甸接受了“美國靠不住”的這一現實,堅定的選擇了將目光看向東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