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將是每個人終生難忘的一年。
有人說:2022這年被浪費了,早點翻篇吧。從表面看,這一年收獲不多,企業裁員、經濟通脹、健康受損,但其實,放在一生的長度,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這看似無所收獲的一年,可能恰恰將影響我們的后半生,成為一生的重要轉折點。
2022,讓我們懂得,在紛亂的世界,任何人都無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過小日子。
2022,讓我們懂得,速度固然重要,但如果方向錯了,反而浪費時間,且代價巨大。
2022,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
科研工作者們,是時候讀讀理查德.費曼的《科學的價值》一文。科學的價值,如同人們手中的鑰匙,但這把鑰匙既能打開天堂之門,也能打開地獄之門。
鑰匙,顯然具有價值,沒有它就進不了天堂。如果我們沒有哪扇門通向天堂、哪扇門通向地獄的示意圖,這把鑰匙就會變得危險。而握之在手的人,卻尤為重要,因為最后是他們決定了核能是能源,還是武器。二戰讓人類付出了慘痛代價,人們才懂得讓每個國家機器的“螺絲釘”都必須讀讀《艾希曼的耶路撒冷》。此文起草的同時,俄羅斯向烏克蘭又投下120多枚導彈。
這個“自大癥”泛濫的社會,科學家還是要比常人更警醒些,多擰幾把發條提醒自己要常處于無知、懷疑和不確定的狀態。
人類的任何進步,首先要歸功于這種無知、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人類必須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留多一些質疑的空間,科學精神才能發育出來。
科學的發現,當然需要資金投入,但相比這些有形的資源,一些無形的東西更為重要,包括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保持對不確定的敬畏和對權威的質疑。
回顧歷史上最糟糕的那些時期,我們幾乎總能發現,這些時期總有一群對某些東西絕對信仰、十分教條的人。他們對于所信仰的東西是如此嚴肅認真,以至于堅持認為世界上其他人都應當認同他們,不認同的人就是試圖搗毀他們。有時候,為了堅持自己宣揚的真理,他們甚至會做出直接違背這些真理的事。這貌似不可思議,其實卻常常會發生。
2022,還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社會課。
理查德.費曼曾警告人們只看到科學的實際應用,而忽視了科學對世界觀的影響,特別指出,科學的精神與民主的精神是合拍的,都傾向于“不確定”,一種懷疑的態度。
對權力的崇拜,源于傳統文化的DNA,仍流淌在多數人的血液中。它當然有其用處,因為服從可以提高效率,但服從不能糾正方向錯誤的問題。對權力不假思索的服從,短期看會讓社會效率較高,但長期看,假如方向錯了就要翻燒餅、瞎折騰。只要我們的社會還是千軍萬馬考公,就說明權力崇拜還相當程度上存在。而如何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就是一個社會的重大命題,否則軟骨難堪脊梁。
權力能把人寵出很多毛病,自大、傲慢、武斷、專橫,都發生在不知不覺中。那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相當于精神上的“大麻”。
權力可以讓本人暢所欲言,同時也剝奪了別人暢所欲言的機會,因為聽眾的注意力需要搶奪。
權力還可以讓人自己高瞻遠矚、萬民擁戴的錯覺,因為阿諛奉承也是一種生存手段和本能。中國新聞史上最大的丑劇——《順天時報》,發行量只有一份,僅供剛登上皇帝寶座的袁世凱“御覽”。此事才離我們100年,只是歷史一瞬間。
有了高瞻遠矚、萬民擁戴的錯覺和暢所欲言的機會,就會不斷發號施令,連聽課、研討都是指導性的,他們聽是為了發現錯誤、糾正,而非為了學習、得到啟發。他們的嘴巴是張開的,耳朵無法關上,但心是關閉的,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無比正確,不需要任何調整。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其實常常心底是虛的,明白自己不配其位,但是絕不能被人發現。
能與他們在一起工作的人,要么是蠢貨、缺乏思考和辨識力,要么是私心極重或野心勃勃、別有用心的人。這樣的組織和群體怎么能吸引和聚焦真正的人才、產生真正的創新呢?
2022年以前,我以為“高效”是個理所當然、不需討論的褒義詞,如今仔細思量,有些東西的設計就是為了不能太高效。比如割草機的啟動鍵、熱水流出口,如果一鍵啟動,就可能割斷手指或燙傷;再如權力的制衡機制,得防止權力過于集中、政府過于高效,以避免希特勒的再次產生。不受約束的權力一旦配以速度,那方向錯得可能會太過離譜,甚至成為慘痛代價的災難,正如二戰和納粹。
德魯克說:“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而效率導向、遠離人本的制度設計,總是導向把人變成行使職能者和官僚機器上不必思考的齒輪,從而對其去人格化,是極權統治機器的本質,也是每一套官僚制度的天性。
好的管理或制度,可以激發人的善意,而遏制人性的丑陋。壞的管理和制度,則正好相反。費城立憲會議確立的“三權分立”,就是為了遏制權力的“惡”,而不是為了高效。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個“艾希曼”,唯有制度,才可能遏制平庸的惡。
法治不是為了追求高效,而要創造公平、有利于競爭的環境讓市場和企業高效起來,有活力起來。反壟斷、鼓勵民營經濟、促進資金人才信息等的流動,這些都是讓市場高效的辦法。就像一部好車,并不擁有極其靈活、一把就能打180度的方向盤,而是擁有強勁的引擎和相對穩重的方向盤。
承認無知,保持“并不確定哪個方向一直永遠正確”的態度,我們就有思考、調整的空間,留有對”方向“問題產生新發現的可能性,我們就有希望讓人類不要朝著“死胡同”持續前進,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歷史上,科學與專制權威進行了反復的艱辛斗爭才逐漸贏得了質疑的自由,我們絕不應忘記歷史,丟掉千辛萬苦取得的自由。保護這份自由,也是科學家對社會的責任。
同時,科 學家也得安于清靜,潔身自好,謹記費曼的提醒——科學家思考非科學問題時,他和所有的人一樣無知;當他要對非科學問題發表見解時,他和所有的門外漢一樣幼稚。
2022,已近尾聲。水滴雖小,可以匯成河流;聲音雖弱,總能產生共鳴。
2022,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內而外,曲成萬物而不遺,美景總在拐彎處。
承認無知,敢于質疑,擁抱不確定性,往外行走,向內探求,發現自己,成為自己,這樣的日子,絕非虛度,反倒正是生命的關鍵時刻和本質所在。
2 《》
3. 《》
5. 《 》
讓我知道你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