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訪古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得名上古舜帝南巡的傳說,是古何國何侯隱居修道,羽化成仙之地。何侯一支隨舜帝南巡九嶷山后,眼見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蔥蘢,物產豐饒,便在此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千百年來,九嶷山一直作為何氏宗族文化精神地標,寄托著何氏族人對家鄉的眷戀。
而不為人知的是,在海南有一片丘陵山脈,也被稱為“九嶷山”。此地,同樣也是何氏宗族的精神地標,承載著海南何氏的千年鄉愁與人文記憶。
海南的九嶷山,位于海口市龍塘鎮潭口小學西南,面朝南渡江,背依平神嶺。山勢不高,倒也蜿蜒起伏,清秀幽深,植被豐富。山澗有一汪清泉,汩汩流出,在山下匯聚成潭。
相傳海南何氏何興支二世祖何一鵬致仕回鄉途經此地,發現這里景色優美,綠水常流,還有很多珍禽異獸出沒,尤其是山龜成群。他不禁暗暗稱奇,這與跟父親口中描述家鄉道州東邊的九嶷山景色別無二致,也是一塊風水寶地。
于是,他跟當地林家購置了這片土地,更名為“九嶷山”,并將父親何興公埋骨此地。從此,九嶷山作為何氏歷代先祖墓園,傳承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現今,在九嶷山上,保留著海南何家十六座祖墳。當中,就包括遷瓊始祖何興公、二世祖何一鵬公、三世祖何夢章公、元九世祖等墓葬。
每年農歷三月十五,何興公墓園祭祖日之際,九嶷山上熱鬧非凡,鑼鼓喧天,來自全島各地的何氏子孫匯聚此地掃墓祭祖,追思懷遠,在裊裊彌散的香煙中,表達對對祖先的緬懷,對親人和故土的無盡思念。
科舉世家
根據《正德瓊臺志·流寓篇》的記載,何興公,道州(今湖南省道縣)人,是南宋理宗朝的朝議大夫。因受到奸臣丁大全的污蔑,而被貶謫至瓊州府。至此,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又少了一位忠臣,瓊州府則又多了一位開瓊始祖,海南何氏千年人文歷史就此展開。
何興公來到瓊州府后,在梁老都(今海口新坡、遵譚交界)擇了一塊地肇基開村,取名為“曰何”。這個名字,如同九嶷山一樣,來源于他的家鄉,乃為“何村”之意。
自開村后,曰何村何氏族人生生不息,人才輩出,村子規模不斷擴大,文化漸漸興盛。先祖為官清廉的事跡深遠地影響了子孫后世。何氏家族耕讀家風更是山高水長,澤潤千年。
何氏二世祖何一鵬公,是瓊州府為數不多,有記載的宋朝進士,其官至郁林州司戶。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為表彰何一鵬高中進士,朝廷特賜立“登云坊”于曰何村前。這對于何氏家族來說,是個無比榮耀,光耀門楣的大喜事,在瓊州大地上傳為一時佳話。因此曰何村,也被當地人美稱為“坊門村”。
明朝洪武壬午年間(1402年),瓊山知縣陳永彰曾組織重建“登云坊”,此后,歷朝歷代也多有修繕。直至民國初年出版的《民國瓊山縣志》中仍有該牌坊的記載。作為現有官方史志上記載最早的功名坊,登云坊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是古代瓊州府崇文重道的歷史見證,激勵著何氏子孫奮發圖強,努力傳承優秀家風文風。
元朝時,曰何村先后走出了定安訓導何孔興、郁林學錄何應真、宣城教諭何夢章等賢達。到了明朝中葉,村里何其義、何質義兩兄弟先后中舉,哥哥何其義更是高中進士。
何其義,從小聰敏過人,于明朝萬歷辛丑科(1601年)高中進士后,被朝廷任命為政和(今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知縣。
據《民國政和縣志》、《民國上杭縣志》、《民國瓊山縣志》等志書所載,任職期間,何其義為官勤政愛民,剔蠹厘奸,捐資興建學宮,頗有政聲。調任上杭(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后,他依然立志不移,寒苦而有操守,在當地有著良好的口碑。
后來,何其義被朝廷擢升為戶部主事,司管太倉。期間,他為官清廉,革除一切浮羨陋規。最令世人稱道的是,他還與同為瓊州進士的許子偉,共同籌資興建瓊南會館,極大地方便了赴京趕考的瓊州學子。
千載何村
肇基于宋代的曰何村,大致方位在今天海口市遵譚鎮涌潭村、坊門村和龍泉鎮大疊村之間。曾經喧鬧繁華的曰何村,在大部分何氏族人離開了故土后,僅剩些許殘垣斷壁和古墓荒墳孓然于世,訴說著無盡的滄桑。
踏過沒有門框的石門檻,寒風蕭瑟,荒草萋萋,遍地瓦礫散落一地,從殘留的建筑基座,依稀能窺見一個村子的輪廓。回望千載何村,歷史的脈絡仿佛觸手可及,可當你伸出雙手,卻什么也觸不到,目之所及皆是荒蕪。
在曰何村遺址的南側,一處灌木荊棘叢中,掩匿著幾座荒墳,分別是廬江二代張大夫人、廬江郡關宜人等何氏先人的墓冢。(廬江,為安徽、江西等地何氏郡望。)初步判斷,這些是何氏二世祖、三世祖夫人等人的墓葬。
曰何何氏古墓群形式,多為長方形石棺墓,選取的石條粗大厚實,切割平整,底部有祥云紋路,墓碑鑲嵌于石棺之中。不難看出,墓主人殷實的家底,以及顯赫的社會地位。
明代進士何其義墓冢在曰何村外數里的水塘邊上,系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因歷史原因,原墓塟石已被拆除,挪用于興建農田水利。現今約一米多高的墓碑上,刻寫著何其義生前官職,子孫后代的名字,為何氏族人尋根問祖提供了重要依據。
搬離曰何村一部分的何氏族人,在海口龍塘鎮新舊溝舊溝田洋邊的山林上聚族而居,村子名字沿用“曰何”。另外一部分遷居至全島各地,主要分布在定安、澄邁、文昌等地。
若干年后,也許是因為社會動蕩,亦或者戰亂頻仍等原因,居住在舊溝山林上的何氏族人再次搬遷,最終定居在美味河畔,以開窯制瓦為業。或是對故土的眷念,對先祖的緬懷,這個村子的名字依然喚作“曰何”。這個村子,便是如今海口龍塘鎮的仁何村。
游走在今天的仁何古村,追尋何氏先人留下的足跡,仍舊能夠感受到海南何氏千年的歷史底色和人文情懷,每個角落都有一個故事可娓娓道來。何氏宗祠立于村子中央,供奉著何氏歷代先祖的牌位,同時也作為私塾教育村中子弟。
何大元帥廟是村里的境主廟,坐落在村子東南,供奉一眾境主神靈。為首的神靈是唐朝正二品武官何履光。作為史料記載的第一位瓊籍官吏,何履光一生征戰四方,戰功赫赫,忠于朝廷。因而被何氏先祖奉為境主,守護一方安寧,教化一境子孫。
據何氏老人所述,另有一部分何氏子孫從仁何村遷往高坡支(今海口城西鎮高坡村),再從高坡支輾轉遷往府城等地。
民國時候,何氏高坡支(蛙村)長房何景清,是一位頗有名望的鄉賢。任職瓊山縣地方保長期間,他為人謙和,樂善好施,經常接濟窮人,幫助孤寡老人。他的兒子何運宏,是傳統椰雕工藝的傳承人,也是組建海口市椰雕工藝廠的八位創始人之一,曾赴北京參加全國手工業先進工作者和積極分子會議,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椰雕手工藝人。
老人說,高坡村內曾留下眾多何氏人文古跡,府城文莊路建有一座氣勢雄偉的何氏大宗祠,可終究抵不住歲月滄桑,古老的建筑悄然湮滅于塵世間,空留給何氏后人無限的遐想,以及無盡的遺憾。
家風越千年,人文浸古今
從何興公渡瓊肇基,再到子孫后代以“曰何村”為起點,逐步向全島遷移。無論遷往何處,何氏族人始終以耕讀立家,秉承先賢遺訓,賢廉繼世,睦鄰孝悌,隨著歷史的腳步奮力前行。一座座古老的村落,見證了何氏族人的榮辱興衰,承載著海南何氏一脈的悠悠鄉愁。
一覽何氏宗族遷移路線,背后折射的是海南千年人文傳承發展的歷史縮影,這是一種充滿了積極向上氣息的人文精神,展示出海南耕讀傳家、崇文尚教、敦宗睦族的地域文化。
800多年過去,人世間許多風物盡皆煙消云散。海南何氏秉持的祖訓家風,經過千年傳承,深深地融入了這個古老家族的血脈中,生生不息,代代相承。#古都遺跡探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