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嗩吶老藝人張瞎子
前幾天,老媽回老房子去取東西,回來跟我說,老鄰居張瞎子沒了。我感慨了一番,張瞎子之所以還在我記憶里,一是因為他是一位盲人,大家都叫他張瞎子,終生未娶,身世頗讓人唏噓;二是,他吹嗩吶很厲害。逢年過節,他都會和老朋友們提前排練秧歌曲。這嗩吶、鑼、鼓、鐃一響,十里八鄉都能聽得到。一聽到這曲子,就會使人莫名地興奮,因為這說明,過年的熱鬧就要來了。
張瞎子,我愿稱之為民間藝人。我不知道他的本名,他的故事,我也沒有仔細打聽過,也沒有聽別人議論過,或許他本身平凡至極,沒有故事,雙目失明據說也是天生的。以前上下學,就看見他經常坐在自家門口,或者背著手在門口溜達,沒見他跟誰說過話,或者去過哪,是一個用現代話說“很沒有存在感”的人。但當他吹起嗩吶,整個人就煥發出一種“我的主場我掌控”的精氣神,眉飛色舞,身體隨著曲調之音有節奏地晃動,這應該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歡快高亢的嗩吶之聲,劃破天際,直沖云霄,似乎天地之間,這嗩吶之音,便是他孤獨寂寥中宣泄命運不公的強烈對抗。他的離開,中華大地又少了一位技藝嫻熟的嗩吶藝人。
嗩吶并非起源于我國,但盛行于中華大地
說起嗩吶,在農村并不稀罕。嗩吶屬于雙簧木管樂器,因在我國大江南北廣為盛行,很多人以為嗩吶是起源于我國的傳統樂器。但嗩吶是在公元3世紀,才由西歐東亞一帶傳入我國。嗩吶根據音高分高、中、低音三種。由于各地特色不同,嗩吶從外形上也各有不同,有長、短、大、小之分。全國各地,嗩吶人氣大區主要有東北、陜北、河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嗩吶的特色,是喜慶,而非“送人走”
現在可能比較少見了,以前,嗩吶一直在婚、喪、嫁、娶、典、祭和秧歌會等場合扮演著重要角色,堪稱是鎮場之寶。嗩吶一響,鎖定全場;嗩吶一吹,大喜大悲。
然而,受很多影視劇里出殯場面的影響,以及現代人審美情趣的變化,很多人會覺得嗩吶不夠積極正面、高雅舒緩,根本就上不了臺面,是農村low文化的代表,是舊俗,是吵、鬧、煩的代名詞。
確實,嗩吶因為嗓門大,有些地方管嗩吶叫喇叭,它簡直不分場合,但凡出鏡必搶戲。
嗩吶之音穿透力極強,方圓五里,都聽得清清楚楚,很容易勾起大家的好奇心,不得不循著聲音就過來了,看看到底是誰家娶娘子,還是正出殯,或者是搞什么小廟會、秧歌會、搭臺唱戲、鄉間二人轉……以前甚至誰家買了個大彩電,都要敲鑼打鼓吹嗩吶慶賀一番。
這樣看來,嗩吶更多是喜慶的象征,古代狀元衣錦還鄉,更是需要嗩吶大隊造勢。所以,嗩吶出現的場合里,喜慶多過于悲喪。嗩吶應該是廣大農村地區最具人氣的頂流民間樂器了,它熱鬧,音色嘹亮,聽了就使人振奮。
嗩吶的華麗轉型
近些年,因為國風興起,國潮盛行,大家漸漸對中華傳統文化、服飾、器樂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慢慢有人去研究這些傳統民粹,去發揚和推廣國粹瑰寶,更是有一些民間藝人的堅守和傳承,讓嗩吶這樣幾乎被世間雪藏的傳統頂流民間樂器重出江湖,甚至登堂入室,由下里巴人的民禮風俗和土味怡情,搖身變成潮酷之音、國粹代表。
讓我們來欣賞幾首現代嗩吶演奏的潮酷名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來視頻版看一看。
《耍猴兒》,是電影《瘋狂的外星人》的片頭曲。里面的嗩吶魔音,經網友們的詮釋,細細聽來簡直就是梵界冥音。嗩吶既出,百鬼夜行;鬼王娶親,是喜是悲?正是這魔性的旋律,越聽越上頭。網友紛紛留言:麻煩幫我蓋一下白布。這首曲子,非躺平了聽不可。
《囍》,號稱靈魂嗩吶之音,令聞者頭皮發麻。作者曾現身說法,這嗩吶配曲其實是喜慶的,但放在這個故事里,被網友們解讀出一段少女含冤而去、心有不甘卻還要被新郎在正月十八硬辦冥婚迎娶過門的怨恨悲戚來。
有才的網友們最終總結了:沒有二胡拉不哭的人,沒有琵琶奏不出的情,沒有嗩吶送不走的魂。
《小刀會序曲》,開頭的嗩吶吹奏出來的磅礴氣勢,若非齊天大圣騰云而來,誰還配得上如此張力十足的雷霆之音!就好像是美猴王揮舞著一面大旗,無論牛鬼蛇神,跟著這面大旗,排山倒海,撼天動地!這段樂曲是1959年推出的中國大型民族舞劇《小刀會》中的音樂,作曲者商易,山東人。想想這開頭的嗩吶之音,其后循音而來的二胡和琵琶,皆是華夏傳統民族樂器的瑰寶。也唯有我們的民樂三寶,才能演繹出如此雄壯渾厚、國風十足的《小刀會序曲》,且被廣泛用于具有典型國風、武俠特色的影視音樂作品中。
嗩吶這氣勢,這腔調,真正應了那句話:百般樂器,嗩吶為王。嗩吶一響,嗨翻全場!嗩吶一出,誰與爭鋒?
同時,因嗩吶演奏本身存在感極強、但凡給個出場的機會、一定不負眾望。在近些年來各類影視綜藝音樂劇中,嗩吶演奏大放異彩,嗩吶也逐漸重回人們的視線。
大家耳熟能詳的《好漢歌》,除了劉歡老師本身的演唱非常傳神之外,嗩吶的編曲也為此歌注入了靈魂,使得此歌高亢嘹亮,大氣磅礴,令人熱血沸騰。從而成就了時代經典。
《武林外傳》里燕小六吹嗩吶的片段,也是神來之筆,堪稱經典。不得不說,嗩吶的感染力非常之強,能積極地調動人的情緒,讓人隨著音樂不由自主地沉浸于當時的場景和氣氛之中。
眾伙計湘玉榻前狂蹦迪
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在電視上偶爾看到有樂隊在央視的舞臺上,將搖滾與嗩吶合并表演。喜歡搖滾是天生的,但當嗩吶出現在搖滾現場,真的讓人耳目一新,精神抖擻,嗩吶竟還可以這樣玩!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演奏者兼主唱吳彤,是一名民樂演奏家,而樂隊叫做輪回樂隊。再次翻出樂隊和吳彤的表演現場,仍然驚為天人!吳彤本身就是一位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的民樂演奏家,科班出身,曾兩次獲得格萊美獎,特長是吹笙和嗩吶。笙啊,簡直了,這世間的活化石。看吳彤的嗩吶演奏現場,真正感受到民樂+搖滾的瑰麗動感。(大家可以去找找吳彤版的《百鳥朝鳳》感受一下。)
年輕時的吳彤,圖片來源于網絡
嗩吶藝術需要傳承
在2006年,嗩吶藝術被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然已被列為遺產名錄,就更需要不僅是專業嗩吶演奏藝人和廣大民間藝人來傳承和保護嗩吶藝術,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普通人去弘揚嗩吶文化。
有人說,現在的嗩吶表演,在世界的舞臺上,可美譽為“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因為能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呈現在世界人民面前,讓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地球鄰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迷人、夢幻、奪人心魄、余音繞梁、蕩氣回腸、慷慨激昂,怎么是萬兩黃金可以比擬的。文化藝術是無邊界的,更是無價的,而這些被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全體人類藝術文明的結晶。
讓我們繼續將中國的嗩吶民藝發揚光大,保留它的底蘊和特色,升華它的形式和內涵,讓民樂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