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不斷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快節奏世界, 科技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在重點科技前沿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科學無處不在,讓我們在閱讀中了解身邊的科學技術知識。
“中國基礎研究報告”
楊衛 總主編
該叢書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如同我國基礎研究的“史書”記載,整體展示了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和格局,系統闡述了我國重點布局的關鍵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原創成果,反映了我國近年來在基礎前沿領域的飛躍式發展,代表了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可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科研素材和創新源泉,引領相關學科研究領域的持續發展,對推動我國基礎研究發展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實現我國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傳播和普及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叢書第一輯共20冊(中英雙語),各分冊涵蓋生物學、化學、信息學、物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前沿學科領域的原創研究成果,分別對應“十三五”期間結項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已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叢書”
朱世強 主編
之江實驗室作為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浙江路徑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勇闖科研“無人區”,基于智能計算與材料、天文、制藥、育種等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組織編寫“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叢書”,以期在更大范圍內凝聚共識,利用智能計算技術,服務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該叢書對之江實驗室關于智能計算的理解和行動進行全面介紹。《智能計算》為總論,各分冊分別論述了重大科學裝置“智能計算數字反應堆”與材料、天文、制藥、育種等學科深度耦合的應用成果。叢書系統梳理了智能計算的理論體系、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將智能計算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多學科對綜合性問題的協同攻關,成為智能計算“之江定義”的理論組成部分。
已入選浙江文化藝術發展基金項目。
“護理管理與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叢書”
胡斌春、王華芬、黃麗華、陳肖敏、張瓊、邵樂文、馮素文、陳朔暉、趙雪紅、潘向瀅 等主編
為規范護理人員的專業行為,使各級護理管理人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浙江省護理中心組織人員編寫“護理管理與臨床護理技術規范系列”。“護理管理與臨床護理技術規范系列”主要用于醫療機構的護理質量管理,是護理人員在護理服務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的行為準則和操作規范,也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管理、護理質量控制的重要依據。
《中國揚子區奧陶紀末至志留紀初含頁巖氣地層》
(Latest Ordovician to Early Silurian Shale Gas Strata of the Yangtze Region, China)
陳旭、王紅巖 等著
該書(中英文版)對揚子區五峰組和龍馬溪組兩套黑色頁巖中的含頁巖氣地層進行系統總結。在揚子區奧陶系、志留系展布的地質背景基礎上,概述含頁巖氣地層的主要剖面及井位,歸納揚子區奧陶系-志留系頁巖氣富集地層的分布模式;對揚子區的五峰組和龍馬溪組黑色頁巖的劃分和對比進行總結,并在全球范圍內討論了奧陶系與志留系之間的黑色筆石頁巖分布,對其進行了全球地層對比和含烴潛力評估;通過筆石動物群的演替以及有機質的富集,分析了奧陶紀與志留紀間古環境變遷,歸納出揚子區奧陶紀末至志留紀初頁巖氣富集的甜點層位;結合這些甜點層位上下的斑脫巖富集,討論了斑脫巖代表的火山噴發和鄰近海域有機質富集的關系。為了把筆石生物地層在井下的劃分與頁巖氣勘探密切結合,全書還專章討論了自然伽馬測井響應與同地生物地層帶的對應關系。
已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
朱永官、沈仁芳 主編
本書基于中國科學院“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重要研究成果而著,面向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圍繞土壤微生物組國際科學前沿和三個難點問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概念,破解糧食安全的重大基礎性問題,一方面確立了中國科學院在全球土壤生物學研究中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在土壤微生物資源發掘與應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我國土壤學、農業資源、環境科學和微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發展,在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健康方面意義重大。同時,研究成果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土壤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國際影響力,部分專家高度評價專項成果,認為其對國際土壤微生物及相關學科研究具有指明燈的作用。
本書作者團隊由朱永官院士擔任首席科學家,依托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凝聚了中國科學院院內15個不同單位和8個院外機構的跨學科科研團隊,集結了一批在國際土壤生物學領域具有卓越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共同撰寫本書。
已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
賀泓、王新明、王躍思、王自發、劉建國、陳運法 主編
該書(中英文版)基于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寫作而成,是我國首次出版的關于大氣灰霾生成、演化和防控技術的高水平原創學術著作。全書闡明了我國區域灰霾形成的關鍵物理化學機制和關鍵污染物和污染源,提出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氣灰霾監測技術及預測預警及控制決策模型,介紹了致霾關鍵污染物的源控制和過程控制技術,可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已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技巧與實例》
朱永官、趙方杰 著
科技論文是知識創新鏈中的重要一環,是科學家科學思辨的成果。科技論文寫作應體現科學性、邏輯性和嚴謹性,做到最基本的規范化要求。該書在介紹英語科技論文各部分特點的基礎上,以國際生態與環境領域一些主流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為范文,仔細剖析論文不同部分的寫作要點。本書還詳細介紹了投稿細節,細心歸納了審稿回復的要點,配備了視頻等拓展資料,可供讀者參考。
《混凝土結構疲勞及其磁效應》
金偉良、張軍 著
該書由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金偉良教授團隊基于數十年研究成果組織編寫。作者團隊以鋼筋的弱磁理論作為研究切入口,建立材料科學、結構工程和力學學科等的交叉領域理論,重新探索混凝土結構的疲勞特性,建立材料疲勞試驗新方法。全書從材料層次研究鋼材疲勞弱磁效應和鋼筋疲勞混凝土界面動粘結特性、鋼筋混凝土構件疲勞失效模式和疲勞失效極限狀態;采用鋼筋混凝土疲勞力學不確定分析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疲勞失效預測和力學分析方法,這對鋼筋混凝土疲勞力學分析方法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醫學泰斗彭淑牖與“彭家軍”傳奇》
蔡秀軍 主編,周素琴 執行主編
彭淑牖,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美、英、法三國及歐洲外科學院榮譽院士。獲國家發明專利17項,獨創新術式9種,在國內外率先開展新技術5項,主編和參編著作34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及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獎等20余項,獲中華醫學會肝膽外科分會“終身成就獎”、國際肝膽胰學會“杰出成就獎”、全國五一勞動獎、何梁何利基金獎及中國“人民名醫”“十大醫學泰斗”等榮譽稱號。所著《肝尾葉切除術》獲“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獎等。
該書最大限度完整、真實地還原彭淑牖教授90年的人生歷程,向世人呈現一位卓越的中國外科醫生用一生的熱血和激情、用仁心仁術演繹大醫精誠。他畢生努力,不斷創新,研發新技術,創建新術式;使復雜手術簡易化,解決了不少世界性難題;也推動著中國普通外科走向世界舞臺,贏得了患者、家屬和國內外同行的尊重和稱贊。他最大的貢獻是作為一位醫學教育家,言傳身教帶出一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精誠團結的隊伍“彭家軍”,這支隊伍成為彭淑牖的底色和驕傲。
《外周淋巴水腫:預防與治療》
孟旭莉、葉祥明 主編
該書集合醫學影像學、腫瘤學、顯微外科學、護理學、藥學、康復醫學等學科30余位臨床一線專家,從腫瘤外科、康復醫學科、婦科、整形外科、手外科等相關領域角度,圖文并茂、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淋巴水腫的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中醫外治內服、心理支持及診斷治療實踐探索;特別是在傳統保守治療的基礎上,針對近年來不斷成熟的外科治療,結合大量臨床資料的總結,詳細闡述了淋巴管微靜脈超顯微吻合、血管化淋巴結移植等手術適應證、操作細節及術后隨訪評估等;同時還強化推廣預防為主的理念,倡導腫瘤手術時即刻重建淋巴循環,積極規范的肢體保護和功能鍛煉,以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風險,旨在幫助相關醫護人員提升淋巴水腫預防及治療的實踐能力。
《肺移植:理論與實踐》
[美]維基 T.維格納斯瓦蘭、亞朋德 R.加里蒂、約翰 A.奧德爾 主編,韓威力 主譯
該書的編者均為肺移植相關領域的國際權威專家和學者,經驗豐富,學術造詣頗深。每位編者及相關中心的工作均得到國際學界的認可,其診療經驗具有普遍的臨床指導價值。全書緊密結合肺移植領域的最新進展,引用了大量非常有價值的文獻,簡明扼要地闡述了肺臟的分配與獲取、受者的選擇、手術的實施、圍手術期及術后遠期管理等。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特別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能為肺移植醫生及相關專科醫生提供明確、清晰的指導,是一部可以指導肺移植臨床及科研的佳作。
《腸道疑難病例多學科討論(第一輯)》
曹曉滄、顧于蓓、李玥、梁潔、沈駿、田豐 主編
該書直面我國在疑難腸病診療中遇到的挑戰,圍繞某特定病例,按照疾病的時間線對腸道疑難病例進行了系統的多學科討論,抽絲剝繭、條理清晰、行文流暢、文筆連貫,并結合翔實的圖片資料,讓人耳目一新。各團隊在綜合各學科意見的基礎上,為患者制定了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也為臨床提供了較系統的腸道疑難疾病實戰經驗。從學術性、實用性和可讀性來看,該系列圖書內容有助于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是一本很好的臨床參考書。
主編團隊包括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空軍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的優秀團隊,均是從事腸道疾病臨床和研究工作多年的一線專家,這些團隊均擁有各自完善的多學科診療模式,可以為全國同行提供參考,也保證了該系列圖書的學術水平和質量。
如您有出書需求,歡迎咨詢!
聯系人:王老師
郵箱:zjujournals@zju.edu.cn
電話:0571-88273117
更多信息,請關注“浙大學術期刊”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