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學生難帶,我領導一肚子苦水。她和老公的關系名存實亡,一年來提了幾次離婚,卻因女兒反對,不得不按了暫停鍵。
她說,他們做決定時咨詢了女兒的意見,一開始還點頭答應,但周末從學校接她回來,老師建議我們帶去看心理醫生,孩子有抑郁傾向,手臂上有自殘傷疤。
她現在一提到女兒就頭疼,離家出走、失眠、自殘、易怒、學習成績下降,“現在的小學生太難帶了,我甚至開始懷疑我當父母的能力。”
所以,當我拿到這套《歡迎來到我的世界》這套心理學漫畫,內心非常欣喜,來得正是時候。它通過動漫的形式,幫助孩子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并實現自我。
當然,即使它面向的是6-12歲的小學生閱讀,也很適合我們這種30多歲在職場上打拼的成年人。比如成長型思維、延遲滿足感、圍棋規則、從眾心理、打招呼公式等等,以故事形式表現,輕松易懂,閱讀門檻低。
就像二胎家庭,當家里小寶寶出生后,父母的關注重心轉移,導致大的孩子出現了逆反心理。比如破壞弟弟妹妹的玩具,故意惹爸爸媽媽生氣,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如果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只是跟他強調,弟弟妹妹還小,要有當哥哥的樣子,或者是訓斥大寶不懂事,給爸爸媽媽添麻煩。
其實,《社交不迷茫》也重現了這個畫面,父母與孩子應該積極溝通,與孩子敞開心扉,聽一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而不是覺得他還小,忽略他的感受,不然只會加重小朋友的逆反心理。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個體50%的心理問題出現在兒童青少年階段。而這個階段正處在“疾風驟雨”的心理哺乳期,是智力、自我同一性和人格社會化的關鍵發展階段。
但是,兒童本身缺乏知識經驗和社會經驗,更需要父母、老師和長輩的引導,必要時還能及時預防和干預。
在《情緒來幫忙》里,小男孩團團出現了長期的情緒低落,成績突然降得厲害,且有過早醒來、難以入睡、吃不下東西等癥狀,這些情況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信號,父母要主動進行干預,不要隨便否定悲觀情緒,而是要傾聽、幫助他調整目前的生活狀態。
另外,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父母說,這個孩子內向,膽子太小;這個孩子外向,真棒。
通常在我們認知里,外向和內向是一對反義詞,站在褒貶的對立面。但《認識我自己》通過上課舉手發言這個場景,告訴我們:內向和外向都是很常見的性格特點,無所謂好壞,我們首先應該接納自己的性格。要是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性格,還可以做一做這20條測試題,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孩子學習老走神、堅持不下去,建議讀一讀《大腦愛學習》這本繪本。書里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思考問題的過程就像搭積木,深度思考的過程就像堆積木,隨著積木高度的逐漸增加,我們也越來越有靈感,越來越接近問題的答案。一旦思路被打斷,積木也會倒下,所以學習的時候要保持專注,玩的時候就痛快地玩。
總結
這套書有《大腦愛學習》、《認識我自己》、《情緒來幫忙》、《社交不迷茫》四本繪本,分別從不同的心理學角度出發,給予幫助。
它源于生活,超越生活,不以講道理的俯視角度教導孩童,而是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 因材施教,提高了閱讀趣味性。
同時,這套書還有一封寫給父母的信,不要焦慮雞娃,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可塑性更強、抗挫力更強的孩子。
我是@二狗和奶牛,愛讀書的90后姑娘,歡迎與我分享你的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