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和古漢語之間,存在障礙。你穿越到古代,首先得解決語言問題。
就算同一個時代,換個環境,語言上的障礙也不小。一個單位的人在一起時間長了,熟了,會有很多“特定用語”,外人不易理解。新入職的同事,經常要默默地目瞪口呆一段時間,才逐漸融入新單位的話語體系。
古代差別就更大了,“笑點”“尿點”都不同。中國人不理解外國人的笑點,現代人也很難理解古代人的笑點——這事兒有那么可笑嗎?
比如今天要講的這位主角——博士,儒生,名叫轅固生。他和大老板的對話以及大老板的行為,現代人就很難理解。
他是西漢人,故事發生在漢景帝時期。當時的幕后老板是竇太后,漢景帝他媽。
竇太后喜好黃老之學,親近道家。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這在漢初是沒問題的,休養生息,政府管得越少,老百姓過得越好。但幾十年過去,情況有了變化。
這世間的人,有靈活的、聰明的;有倔強的、普通的。頭腦靈活的人利用政府無為的空當,發家致富,兼并土地,收購奴仆,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
完全“無為”,說不過去。漢景帝已經看到了問題,可老媽子堅持黃老,他也沒法子。
不少擔任博士的儒生,對此也有腹誹。
有一天,竇太后把博士轅固生叫來,想要開導開導這個頑冥不化的儒生:“你覺得《老子》這本書怎么樣?”
假如,只是假如啊……領導指著一本書或者一幅畫,而且是他喜歡的,然后問你:“你覺得咋樣?”
明擺著嘛,你必須說它好!
沒成想,這個轅固生,頑冥不化,竟然說了五個字:“此家人言耳。”
竇太后很生氣,懟了一句:“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然后,竇太后就讓這個書生去“打野豬”了:一頭兇猛的野豬,關在圈內,命令書生赤手空拳去和野豬搏斗……
妥妥的“古羅馬斗獸場”啊!
兒子漢景帝看不過去,悄悄塞給轅固生一把匕首,轅固生這才“豬口逃生”。
這部情景劇,多數現代人看了,就兩點:
第一,看明白竇太后生氣了;
第二,書生斗野豬,故事挺精彩。
其他的呢?白了個白,沒看懂。
即便這兩個人的對話用的是白話,不了解時代背景,理解起來也困難。
先來解釋書生的回答——一句“家人言”,為什么就惹惱了竇太后,甚至讓他去斗野豬?
這個“家人”,顯然和今天的“家人”不一個概念,而是和“官”對應的概念。
“官”這個字,古今含義的變化不大,不僅指“官職”,還有“正統”的含義,比如“官方”一詞。
和“官”相對,“家”則有非官方、民間、私人的含義。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所以稱為“家”,也有表示自己屬于民間私學、非官方之學的含義。
書生說《老子》是“家人言”,意思很明顯——這是民間的學問,不是官方學問,不能推廣的。
政見不合,又拉攏不了,竇太后必須予以回擊:
“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這句解釋起來,更需費些口舌。
司空,官職名,相當于法院院長。
城旦,一種刑罰名,類似于流放。
“司空城旦”后面帶個“書”,什么意思呢?其實說的就是秦始皇焚書這件事兒。
秦始皇焚書,不是一股腦兒地亂焚。老秦——哦不,老趙(嬴政,趙氏)同志可是個精明人,焚書是他政治斗爭的手段而已。
既然是斗爭,顯然就要斗人。斗的是誰?說白了,就是那些企圖復古,要求恢復分封制的儒生。
老趙是個很有開拓精神的人,廢掉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權力高度統一。不少儒生認為應該恢復分封制,遭到李斯等人的反對。但雜音太多,不利于政令暢通,于是找借口搞了焚書坑儒,目的是為自己的改革鋪路。
所以焚書之時,燒的重點是《詩》《書》之類儒家經典。為此,秦朝下了一個律令:“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焚書令下達三十日,還不燒書的,臉上給你刺字,然后流放。這就是“城旦”。
“司空城旦書”,意思就是:那些被法院判了流放之刑的人的書——就是指《詩》《書》之類儒家經典。
竇老太的意思就是:“難道《老子》還不如你們那些導致很多人被流放的破儒家書嗎?”
唉,真費勁。古人一共說了13個字,咱得用一千字來解釋。
所以,還是別穿越了吧,畢竟也不是每天都有“書生斗野豬”的好戲看啊。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