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園,重慶飲食老字號,起于民國一小食店,從面食起家,以包子聞名,因設分店開山城小吃先河。解放后擴展經營,仍以咸甜兩味包子主打,招徠八方食客,輝煌數十年。終于世紀之交,隨城市建設消失。
1929年底,內江人舒澤久在重慶下半城西三街口新辟一食店,取名“普德”,經營面食及小菜便飯,此即九園的前身。
西三街位居重慶商業場,該場建于1915年,由總商會購置舊府衙署開辦,含中大、西大、西二、西三、西四共五街區,東西商號鱗次櫛比,南北物產吞吐集散,更有恒孚、華盛兩大百貨商店,商賈云集,熙來攘往。自二七年創辦夜市以來,夜以繼日,熱鬧非凡,數月前又逢場北后伺坡上中央公園落成,通道煥然一新,上下行人如織。
普德食店地當繁華,時值新章,理應生意興隆,但天時地利齊整,單單人和少了兩篾片。店主舒澤久本內江袍哥,早年當過內江縣軍政署警衛隊長,后入川軍熊克武部任副官,二十年代隨軍赴粵,遭遣散后回內江操袍哥,不料得罪駐軍團長,難再立足,只得奔渝謀生。
二十年代的商業場
其時,商業場大小食肆林立,宴賓樓、中和園、大慶樓的中餐,儂園的豆花及四風會的中西餐名聲皆著,各類面店、酒館、飯館星羅棋布,大餐館后臺非富即貴,小食店多袍哥加身,家家有廚中好手,戶戶有拿手絕活。
舒澤久雖略知食事,亦得旅渝鄉友資助,畢竟半路入行,經營布局欠周備,廚中人手局限,普德出品看似面面俱到,實卻雜而不精,缺乏特色,在交了年余學費后離場另謀發展。
1931年,舒澤久汲取經驗,到較場口拜碼頭,與坐地袍哥大爺拿順言語,在關廟街賃得一門面,從內江請來名廚鄭均林主事,以“九園”作名,樹立招牌。關于“九園”寓意,舒曾向人親述:做生意,人的因素最重要,九是數字最末一位,代表多數,既期眾人齊心,又盼生意興隆。補齊人和的九園果然一發不可收拾,走上長盛之路。
清《渝城圖》標注的武圣廟及關廟十字
關廟街因關廟得名——清代地圖標為武圣廟,入民后并祀岳飛,稱關岳廟——原屬都郵上街,后獨立成街,抗戰時又同魚市街、都郵上下二街合名民權路,為逐日繁華之新興商街,三十年代已聚集醉月軒、天府食店、滄州小食店、考軗、小花園等眾多名店。
舒澤久審視同行及自身廚力,重新規劃九園花色品種。主廚鄭師傅經驗豐富,紅白兩案皆通,尤擅白案。于是率先推出以青菠面(面粉加菠菜汁,色鮮味爽,在當時頗有特色)為原料的十余種葷素面條,二人內外合力,九園鯽魚面、鱔魚面、稀鹵面、脆臊面喜奪頭彩。
1933年,九園被收入城市黃頁,列為特色名店。舒老板和鄭師傅再接再厲,乘機推出包子系列,一炮打響,常常甫一出籠便被一掃而空,贏得眾口稱贊,九園包子聲名鵲起。
抗戰前夕,內江著名包席館食余軒的大廚閔四爺,得知舒老板在重慶風生水起,攜一幫師友赴渝加盟,九園如虎添翼,再增酒菜系列,鮮溜雞絲、醬燒冬筍、炒羊腎、紅燒大轉彎、雞豆花及各鹵味活色生香。就在此時,舒老板卻激流勇退,將九園頂給同鄉傅元炳,回內江當袍哥大爺去了。
傅元炳與眾師友更上層樓,讓九園以物美價廉為人稱道。1937年底,復旦大學自滬遷渝,在黃桷樹校址建成前,先借菜園壩重慶復旦中學復課,閑暇時,師生們愛上街找館子吃零食。據復旦老校友胡經明回憶,有次他們八九個人到九園,專挑山珍海味,吃飯喝酒,總共算賬不到二十四串,舒坦之極(當時一銀元可換二十四串四川大銅子)。
九園包子口碑尤盛,隨著大量內遷者涌入陪都,各地食客對九園包子一致追捧,喜食有加。于是九園在三八年左右又重新殺回下半城,在縣廟街(巴縣文廟所在)設分店專售包子,一年后兩店雙雙被錄為名店。這份殊榮,在老重慶小吃界首屈一指。
選錄九園的民國文獻
不幸的是,縣廟街九園和關廟街九園分別在三九年、四零年被倭寇炸燒損毀。萬幸的是,九園浸潤了山城的頑強生命力,四十年代中期,新老板張壁成又讓九園出現在新建的新生市場內,仍得各界推崇。此后數經轉讓、遷址,終在小什字“定居”下來。
五十年代公私合營,九園招牌分掛民族路、上清寺、江北、北碚等處,持續供應九園包子、各色面條、金鉤抄手、鴨糝粥及精制小菜,六七十年代曾改名紅星,八十年代復名后再迎鼎盛,繼增什錦米糕、湖州粽子、山城小湯圓等名特小吃,先后有關玉祥、鞠華青、郭輝全、周鴻明、劉維娜、陳蓉等好手在此從事,使九園老味道一以貫之。
常說的九園包子是咸甜兩味統稱,川話叫“寒(音)包子”和“糖包子”,學名則是火腿鮮肉包子和玫瑰附油包子。之所以經久不衰,得益于獨一無二的制作工藝,現將六十年代初九園包子的做法簡錄如下。
九園包子面皮白皙,軟嫩如棉,是因和面時,除面粉、清水和老面外,需另加飴糖與牛奶合揉,靜置個半鐘頭發酵膨脹,再放白糖、蘇打、泡打粉反復揉勻,方才搓條下劑。
無論咸甜,餡料豐而精粹。咸餡原料多達16種,分三步制作:一為原料處理,干貝加清水、姜片、蔥節上籠蒸耙、撕碎,金鉤、口蘑以沸水發脹,口蘑片成薄片,熟火腿切顆子,鮮瘦肉去筋用刀背捶茸,保肋肉切小塊;二為炒料,熱鍋下豬油與保肋肉塊,炒至六成熟下川鹽、金鉤、甜醬、醬油、紹酒,續炒至九成熟,再下干貝、口蘑略炒起鍋;三為拌料,將炒好的肉塊宰成小顆子,加瘦肉茸、胡椒面、麻油、味精、火腿、蔥花、醬油拌勻即可。
甜餡原料亦有12種,兩步完成。先將豬板油煮熟去皮切小顆子,冰糖搗碎,蜜玫瑰、蜜櫻桃、桔餅、蜜瓜條、天冬、蜜棗均切顆子,核桃仁以沸水泡后去皮,再以豬油炸酥、搗碎,芝麻用微火炒至金黃色、碾細;一切就緒,將所有原料混合拌勻即可。
包制時要捏十至十二個褶子,須迅速操作,否則面皮太嫩封口捏不攏。最后上籠蒸制,每個包子下墊一方菜葉,旺火沸水猛蒸五六分鐘即成。
新鮮出籠的九園包子大小適中,皮薄餡飽,每客兩個,咸甜各一,入口暄軟松泡,咸餡鮮美不悶人,甜餡甘爽不膩口,除作小食外,還常搭配竹蓀肝糕湯、竹筍鴿蛋湯等川菜名菜登堂入席,備受青睞。
九十年代后期,九園同許多傳統老字號一樣日漸式微。兩千年初,老九園壽終正寢。
重慶街景舊影
文/泡海椒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注明:川味文化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