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智者大師像南宋 張思訓(xùn)
日本滋賀大津西教寺存
天臺山固然是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聞名世界。而我的天臺之行卻只是源于國清寺那株千年隋梅的感性誘惑。每年春節(jié)后都要從花開四季的南方一下子飛往萬物蕭條的北方,色彩上的落差是明顯的。所以今年我改變了一下交通方式,在路上選擇了一站停頓。這一站就是天臺山。
天臺山是法華宗的祖庭,來到這里,必須要禮拜智者大師。天臺山智者大師留下的痕跡很多,當(dāng)年他每到一處就修建一個道場,有新建的,也有修復(fù)的,整整十二個寺院,分別是修禪寺、太平寺、真覺寺、高明寺、天封寺、清心寺、禪林寺、九明寺、方廣寺、西竺院、華頂寺和國清寺,無不建在背山面水的地方。我們在短短幾天里能夠?qū)ぴL到的古寺名剎雖極其有限,卻無一不倍感震撼。
? ? ? ? ?
智者大師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創(chuàng)立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他之創(chuàng)立天臺宗,標(biāo)志著中國佛教從南北朝的學(xué)派佛教時(shí)代進(jìn)入了隋唐的宗派佛教時(shí)代。在天臺宗之后,中國佛教的各大宗派相繼建立。
智者大師的一生,禪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雙運(yùn),福慧雙修,是大乘菩薩行者,被尊為“智者”,當(dāng)之無愧。
? ? ? ? ?
國清寺清香四溢的千年隋梅自然是不孚眾望的;尚在重建中的修禪寺也是規(guī)模宏大令人驚嘆的;嶺頭上的智者塔院清新脫俗,古風(fēng)猶存,令人難以忘懷;而高明寺的幽溪碧水,石磐梵音,繚繞心頭,久久不散;跟隨著大師的足跡,我們還翻山越嶺,去了新昌石城大佛寺大師坐化處,震撼于大師佛慧如如不動,心燈了了長明。
“國清松,塔頭風(fēng),高明鐘,萬年柱,華頂霧”,人言天臺山有五絕,此次短暫行程只得見三四處,余下諸多隱于林泉奇石之間的天臺勝景只能留待今后再來尋訪了。
一樹一花一禪味,一步一行一菩提;我始終相信,每一次行程都有它內(nèi)在的召喚與夙緣。來之前,我對自己的行程是不怎么確定的,離開的時(shí)候卻覺得特別充實(shí)歡喜,不虛此行。
千百年來,多少僧俗,因?yàn)橐粋€人,而愛上這座山,這個人就是高僧智顗,這座山就是浙江天臺山。
漫游家,心隨自然
修禪寺:教源佛隴
銀地嶺上的修禪寺遺址,一層層不規(guī)則的梯地,將那座古剎隱在了時(shí)光背后。不遠(yuǎn)處的說法石,靜靜地見證了它的輝煌和寂寥。修禪寺,又名大慈寺,亦稱“佛隴禪林”。
公元575年秋天,智者大師帶著弟子從南京的瓦官寺來到天臺山。初到天臺山的第一個夜晚,是在金地嶺的金地庵度過的。
智者大師顯得興奮而激動。因?yàn)檫@里的一切,與他在金陵的一個夢是如此吻合。也是這樣一座山嶺,也是這樣一個小庵,也是這樣一個老僧招手相邀,才有了他的這次意義非凡的修行之旅,也才有了“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diǎn)頭”的佳話。庵前的一塊巨石,被后人譽(yù)為“招手石”。
那夜,定光大師與智者大師促膝相談,直至東方欲曉,霞光微燦。定光指著對面的山嶺,對智者說:“我這里是金地嶺,那邊是銀地嶺,你可在那里安達(dá)。”
在定光大師的指引下,智者大師與弟子在銀地嶺筑庵,也就有了修禪寺。
修禪寺最初是怎樣的模樣?許多史志中用了“割茅結(jié)庵”來描述,可見其簡陋,可它卻是大師來天臺山修筑的第一座道場。
修禪寺又稱“佛隴”。也有人說,佛隴的“隴”是匯聚的意思,以修禪寺為中心,構(gòu)成了一個佛光普照,梵音悠悠的佛的境界。一個“隴”字,似乎道出了此地的特殊,也彰顯修禪寺顯赫的地位,以至周圍有“教源”、“佛隴”、“天臺山”等眾多的摩崖石刻,其中的“普賢境界”是智者大師手跡。
我們是因?yàn)槿ぴL智者塔院而邂逅了修禪寺,沉寂了數(shù)百年的古剎要重振佛韻了。山谷不再寧靜,但我相信,一個嶄新的道場會迎來他新的時(shí)代。
智者塔院:即是靈山
登峰始識天臺寺,入室還尋智者龕。
塔頭寺又稱“智者塔院”,它的正稱為真覺講寺,修在金地嶺的半山腰,是隋開皇十七年,智者大師圓寂于剡縣石城寺(新昌大佛寺)后,其徒輿葬于此,并建肉身塔而得名。
我們尋訪智者塔院,自是為了追隨賢哲的遺跡,但是當(dāng)我們歷盡波折走進(jìn)塔院,陶醉于古樸寺院盛開的梅花時(shí),邂逅經(jīng)行善意的老僧,于是整個身心也隨之凝重和肅然起來,唯恐驚擾寺院以及周圍所有飽含靈性的草木萬物。
千百余年的風(fēng)雨沒有沖垮這座隱立深山的獨(dú)立寺院。
經(jīng)過修葺,寺院山門兼天王殿,一座五開間大殿,門楣上是紅底金字的匾額:“智者肉身塔”。殿內(nèi)供奉智者大師肉身塔,不過原塔在1968年被毀,今時(shí)所見是1980年重修的。塔用青石制成,連座高約七米,二層六面,每層仿木構(gòu)雕柱枋和斗拱,塔檐飛揚(yáng)翹起。塔身每面設(shè)佛龕,中有佛像,鏤刻精細(xì)。
真經(jīng)宣講大千界,覺世宏開不二門。
盡管寺院正門上方的“真覺講寺”和寺對面淡黃色照壁上的“即是靈山”幾個大字相互呼應(yīng),格外奪目。但寺院四周那清朗的翠竹、稀疏的籬笆、原生質(zhì)的過道、踏痕累累的臺階、古石砌成的石坎和在余暉斜照下灰黃色的寺壁等景物,互為襯托,交相輝映,組成了一個極為和諧的整體,顯得異常通透和澄明。簡樸而不失莊嚴(yán),純真又秉承自然。
身心歸處,即是靈山。
高明講寺: 幽溪道場
從塔院到高明講寺,我們走了一條無人問津的山道,在厚厚的落葉下面是光滑的石頭路,提示著我們,這也可能是當(dāng)年智者大師和弟子們走過的古道。
佛教往往帶有神秘色彩,關(guān)于高明講寺的歷史由來,據(jù)說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者大師入天臺山,先是結(jié)廬于天封山,自號“靈墟”,并于此注《涅磐經(jīng)》。后居佛隴山,講《凈名經(jīng)》。一天,他正在講解《凈名經(jīng)》,突然一陣大風(fēng)吹來,經(jīng)頁翩翩向東飄去。大師追隨經(jīng)頁墜落之處,只見此地峰巒環(huán)抱,幽溪靜谷,是一處非常理想的坐禪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結(jié)茆,辟為幽溪道場。大師圓寂后,他用過的衣缽和貝葉經(jīng)保存在這里,成為學(xué)佛修行者朝拜的圣地。
因寺處半山腰,又四周青色蓮峰,頂銳而足闊,日月二曜常照不散,高而大明,故取名高明講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凈名寺。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秋,傳燈大師駐山,重興高明講寺,立幽溪講堂,復(fù)興沉寂已久的天臺宗。
我們在山間跌跌撞撞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地回到大路上時(shí),才發(fā)現(xiàn)不偏不倚,剛好是到新的山門處,氣勢恢宏的牌坊上書寫“高明講寺”四個大字。
而繼續(xù)在九曲十八彎的山道上行走約半小時(shí)才下到海拔更低的深谷幽溪處,過清涼橋就見影壁上“正法久住”迎面撲來。被翠竹掩映著的寺門若隱若現(xiàn)。
“云深藏古寺,溪幽遠(yuǎn)紅塵”。
山門及大雄寶殿,均系清時(shí)康有為題額,非常別致。
大殿中所塑佛像與他寺不同。《幽溪別志?幽溪道場規(guī)制考》中說:“本寺所祖者,智者;所宗者,《法華》。以釋迦入定,彌勒騰疑,文殊決答。故殿中尊像供奉釋迦如來入定,文殊菩薩居其左,彌勒菩薩居其右,以為當(dāng)時(shí)回答之狀,與他寺不同者,在乎此地。”
寺院內(nèi)的祖師殿供奉著高明三祖師,祖祖相承,燈燈續(xù)焰,樂水宗風(fēng),光被四表。
如今的高明講寺,禪堂前仍懸掛著覺慧法師手書的楹聯(lián):“佛在何方,到此幾十天竺國;林開大戒,坐時(shí)自有上乘禪”,成為寺內(nèi)僧人潛心修行的見證。
所以我們進(jìn)入寺來,陣陣佛香,聲聲梵音,脫塵離俗,身心暢快。
楞嚴(yán)壇內(nèi)有古井一口,名曰“福泉”,壇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一二尺、闊三四尺的“楞嚴(yán)海印三昧壇儀碑”,記述傳燈法師建造楞嚴(yán)壇之事。
院內(nèi)也是紅梅綻放,清香四溢。
如果不是因?yàn)樘焐淹恚覀冃谐趟蓿覀冊敢庠诔跨娔汗拈g久久停留。
幽棲有寺說高明,我到禪關(guān)心更清。石磬敲時(shí)飛鳥下,梵音和處暮云平。
國清寺:教觀總持
智者大師圓寂前三天,親筆寫下《遺書與晉王》:“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lán)。始翦木為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瞑目為恨。……乞廢寺田為天臺基業(yè)。寺圖并石像、發(fā)愿疏,悉留仰簡。”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是天臺山國清寺的奠基人。
《遺書》由章安大師奉至?xí)x王,晉王即于翌年(598)遣司馬王弘創(chuàng)建伽藍(lán),一遵指劃。初名“天臺寺”,大業(yè)元年(605)敕名“國清寺”,取大師生前示誡“寺若成,國即清”之意,從此天臺山國清寺便成為天臺宗的根本道場,佛教天臺宗祖庭。
唐代“會昌廢佛事件"中,國清寺幾乎全部燒毀,又復(fù)重建,后來也是屢建屢毀,直到雍正十二年,國清寺進(jìn)行了一次全面整修復(fù)建,文革期間,國清寺遭受劫難,寺內(nèi)佛像法器盡毀,但所幸寺廟的佛殿建筑基本保存下來。
今天的我們還能夠感受到國清寺不同尋常的參天古木,要感恩那些在動蕩歲月中堅(jiān)守初心捍衛(wèi)佛法的智者們。
晨鐘暮鼓,松影鐘磐;香火煙塵中信眾虔誠祈拜,禪房香爐旁僧人身影寂寥,歷盡歲月的碑匾寫不盡滄桑……
國清寺的梅花又開了,千余年來,多少僧俗循著智者大師的足跡,來到這方佛教圣地,只是為了祈取天臺一片云。
智顗(538—597) ,南朝陳、隋時(shí)代的一位高僧,是中國天臺宗的開宗祖師。
7歲即好往伽藍(lán),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17歲時(shí),值梁末兵亂,家庭分散,顛沛流離,遂在荊州長沙寺佛像前發(fā)愿為僧。18歲時(shí),在湘州果愿寺依法緒法師出家,法號智顗,20歲受具足戒。
未久,隨慧曠法師學(xué)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大賢山,誦《法華經(jīng)》《無量義經(jīng)》《普賢觀經(jīng)》等,二旬通達(dá)其義。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聽說慧思禪師從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縣)大蘇山,他就前往請益。慧思為他演說四安樂行,他日夜勤習(xí),造詣甚深。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
23 歲時(shí)入光州大蘇山,拜慧思法師為師,修習(xí)禪法,證得法華三昧前方便。陳光大元年(567)慧思臨去南岳時(shí),囑他往金陵(今南京)弘傳禪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東下,到達(dá)陳都講禪。過了兩年(569),受請主瓦官寺開講《法華經(jīng)》,樹立新的宗義,判釋經(jīng)教,奠定了一宗教觀的基礎(chǔ)。
智者大師廣弘教法,創(chuàng)五時(shí)八教的判教方法,發(fā)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臺宗的思想體系。他成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臺宗的始祖,也是實(shí)際的創(chuàng)始者。
因智者大師晚年居住天臺山,故稱為天臺宗。因以《法華經(jīng)》為主要教義根據(jù),故亦稱法華宗。
在天臺宗的傳承系譜上,尊龍樹菩薩為初祖,以北齊慧文法師為二祖,慧思法師為三祖,智者大師為四祖。
自智者大師以來,代代相傳。
十一世紀(jì)初,因爭論智者大師《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zhèn)危譃樯郊液蜕酵鈨膳伞I酵獠痪盟ノⅲ袼鶄髡叨际巧郊遗伞?/p>
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傳業(yè)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被后世尊為“東土釋迦”。
智者大師著作《妙法蓮華經(jīng)文句》
文/張哲
漫游,
是一種尋找,
也是一種重溫,
每一次旅程都在開啟你生命的奇跡。
慈悲滿懷,心隨自然。
天臺山系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