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推薦了王鼎鈞老先生的自傳,這段時間,我把這套書找來,借助出差和晚上的時間把它讀了又讀。
王鼎鈞先生在自傳里回憶了一段對話。他說,那段對話是把錐子。
有一次,他碰到了一位臺灣本土作家。在五十年代的臺灣,這位作家擁有大佬的地位,他說話很風趣,很多人用傳播他的只言片語來為自己增彩。
這位大佬對王鼎鈞說,再過一些年,你們這些從大陸退守到臺灣來的人,都統統會成為神經病人。
王鼎鈞不解,問作家為什么?
作家說,你們被趕出故鄉,卻再也無法回到故鄉了。
王鼎鈞又問,歷史上也有很多人離開故鄉,終生再沒有回去,他們也沒有成為神經病人啊。
這位作家說,你們和他們本質上不一樣,他們雖然沒有回去,但是,如果真心想回去,那是可以回去的,而你們想回去卻注定回不去了。
作家說,我們倆個坐在這里,可以停留很長時間,不會覺得難受,但是,當有個人拿著槍,逼著我們停留在這里,每一秒都是煎熬。
心靈一旦被強制俘虜,人的精神的確會陷入孔乙己的困境,肉體會成為穿長衫站著喝酒的行尸,可是,這是孔乙己的錯嗎?
1919年4月,魯迅先生創造了孔乙己,把他發表在《新青年》上。
《新青年》由陳獨秀先生創辦,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旗手級大佬。那么,這本雜志的使命也就注定了,要為中華民族殺出一條血路。
魯迅先生對待孔乙己這些人,用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詞匯。這個表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哀其不幸,在于向所處客觀環境扔出炸彈,一部分是怒其不爭,在于向主觀認知能力刺出一刀。
后世更多偏向于認為,一個“哀”字把悲憫寫透露了。力和反作用力是一體兩面,對一方悲憫,也意味著對反方痛恨至極。那么,魯迅先生的主要靶的是客觀環境以及塑造環境的能動因素,《孔乙己》是一顆射向這種環境的子彈,絕不是被拿來打靶的。
這幾天,孔乙己突然被央視網再次搬上了歷史舞臺,還起了個名稱叫“孔乙己文學”,用來教育擁有學歷不愿意低就的青年人了,教訓青年人不要學習孔乙己不愿脫下長衫去屈就生活
文學人物不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它更像一枚球鏡,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景象,能解讀出不同的韻味兒,但是,關于孔乙己的存在,無論怎么觀察,得出央視網的結論都有些目的性太強。
難道不愿意脫下“孔乙己的長衫”的動因就是虛偽嗎?不是吧,客觀環境也許比主觀動因起到的作用更強。
只有了怒其不爭,沒有了哀其不幸,只有了道德優越感帶來的傲慢,少了人與人之間該有的悲憫。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時,我們能讀出他筆尖的冰冷,但,那種冰冷是正面對著當時社會的箭頭,箭頭后面的弓弦卻帶有悲憫,帶有火熱的期待,期待能把那種社會扒皮抽筋,期待創造一種環境不要俘虜孔乙己們的心靈。
魯迅先生讓孔乙己出生,用來剝開堅硬的蛋殼,為蒼生尋找答案。
央視網拿孔乙己來發揮主題,舉著道德大棒,砸向現代困惑中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之所以困惑,就是挨道德大棒挨得太多了,現在莫名其妙又挨了央視網一棒,真是可憐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