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廷君
摘要:中華經濟“巨輪”在驚濤駭浪波濤的航行中難免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始終保持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定力,緊緊抓住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品牌經營創新關鍵環節。切實把實施實體經濟創新驅動戰略融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去,以提升實體經濟創新能力為核心。把創新驅動、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經濟強國、品牌強國與對外開放戰略等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協同發展,必能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譜寫偉大華章!
(作者歐廷君近照)
縱觀世界經濟強國的發展史,無一不是以實體經濟支撐著國家經濟的繁榮;無一不是以實體經濟的重大創新成果而引領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誰抓住了實體經濟的創新機遇,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贏得國際競爭的優勢。美、英、德、法、日本等國家之所以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無一不是依賴實體經濟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主要經濟發達國家再次反思,重新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再工業化”來振興自身國家經濟繁榮和發展。然而,我國實體經濟自多年至今,受國內“地產經濟”、“虛擬經濟”與國際競爭的“多向擠壓”,導致中國實體經濟競爭乏力,普遍存在“缺鈣”的“虛癥”。
回望近十多年的中國經濟發展不難看出,在“城鎮化”和社會投機空間“放大”的推動下,實體經濟很大程度上被忽視。整個經濟社會幾乎陷入“地產經濟”、“虛擬經濟”的怪圈,尤似進入“大躍進”式的狂熱之中。其實,國內不缺資本,但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卻一直深陷融資的困境,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究其原因,其金融資本均先后被投資房地產、股票和大宗商品去了,因為那里可以從投機交易中迅速獲取高額回報。
據權威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為4984.1億元,2014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已經達到9.5萬億元,年均增速為23.5%。其中主要金融機構及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7.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年增加2.8萬億元,同比多增4055億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8.1%。無論是投資增速,還是新增貸款或貸款余額增速,房地產遠高于實體經濟。顯而易見,“房地產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野蠻生長,導致多年我國制造業500強企業的研發投入不到2%,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企業投入水平??萍紕撔屡c品牌經營創新乏力,實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這是制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根本所在。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脊梁”,直接關符著國民經濟發展大局,更是中華經濟“巨輪”乘風破浪、永往直前參與國際競爭致勝的“壓艙石”。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反復強調實體經濟的發展,并把發展實體經濟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新形勢下加快實體經濟發展和實現經濟強國指明正確的方向。抓住“一帶一路”和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落實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戰略。真抓實干,奮起直追,力爭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跨越。
一、舉洪荒之力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節點上,我國經濟運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產業結構調整陣痛顯現,經濟風險逐步釋放。在此情況下,中國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8月22日,國發〔2016〕48號《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年)》,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和127項重大項目相繼出臺。這無疑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是一場久違的“及時雨”,是適應國情和引領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舉措。這對改善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大家知道。實體經濟不僅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改善生產關系,而且是帶動國內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更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對此,筆者認為,首先,在實施對實體經濟政策“天平”傾斜的同時,還應采取多措并舉的有力措施,徹底拒絕“虛擬經濟”與“地產經濟”的野蠻生長。下猛藥,出狠招,對“虛擬經濟”、“地產市場”在宏觀經濟上進行調控,切實做到嚴控貨幣,抑制投機,強化監管。建立與強化以各級政府、金融部門負責人責任追朔機制,對那些搞“地產經濟”、“虛擬經濟”給國家或地區實體經濟和社會資源造成浪費而形成不良后果或重大損失的單位或個人,必須承擔經濟與法律責任。確保國內資金真正擠出投機市場,對房地產價格“炒作”進行嚴厲打擊,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為實體經濟發展樹立長期信心。
其次,金融系統必須用足用好國家金融政策,傾全力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信貸支持,加快不良貸款核銷,豐富不良資產市場化處置方式。加大資本工具創新和發行力度,重點扶持實體經濟,提升資本補充和損失吸收能力,夯實永續發展基礎,確保中國實體經濟與金融系統在市場經營中行穩致遠。同時,積極發展多層次金融服務,適度強化實現實體經濟間接融資(杜絕非法集資),分解實體經濟直接與銀行掛鉤壓力。鼓勵金融機構充分開發有利于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型實體經濟企業融資和風險管理的創新型金融產品,拓寬實體經濟融資渠道。切實解決好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對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等重大現實問題,讓國民資本真正回歸于實體經濟投資與發展。
另外,各級地方政府須認真落實中央對發展實體經濟的各項政策,結合本地區實體產業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對本地區域實體產業發展進行科學引導。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擇其重點支持產業,確定符合本地區要素結構發展方向。建立本地區實體產業發展中長期計劃與政策體系,出臺更具體、更明確地對本地區域經濟和實體產業企業的指導方案。強化地方政府對市場不合理干預退出機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打破地方國企對商業渠道、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的壟斷,縮小行業利潤差距。讓企業能夠安心做好實業,為實體產業企業積極營造高效、低成本的發展環境,降低稅率、費率,科學確定設備廠房租金、土地出讓金,降低原材料價格和資源環境代價,減輕實體產業企業發展負擔,為實體經濟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二、舉洪荒之力實現實體經濟產業轉型發展
新形勢下,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必須從過去規模速度“粗放型”增長向質量“效率型”發展轉變,從增量擴能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轉變,從傳統“量的增長”向“質的增長”轉變。因為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不僅需要實體經濟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體制機制上的“軟件”保障。當務之急是建立和完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科學設計,加強部門功能性分工和各級有關部門的協同,精準施策,加快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擴大實體經濟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實施范圍,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與設備更新和品牌經營創新,真正實現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
同時,狠抓人才第一資源建設,落實實體產業人才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實體經濟與市場深度融合。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工藝、設備及產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加速實施“智慧經濟”,重點培養一批集研發、生產、銷售功能于一身的實體產業項目,引導實體企業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全面提高實體經濟智能研發、生產、品牌經營的綜合競爭力。
強化實體企業精細化管理,實現以下兩個“全產業鏈”上新突破。一是抓好創新全產業鏈融資上的突破,對上中下游各個環節,依托產業投資基金、工業信托、融資租賃等金融業態,創新實體經濟融資方式,降低融資成本。二是在全產業鏈經營管理上轉型升級,著力培育實體經濟企業創新型團隊,實施技術、生產、品牌經營、金融保障“四位一體”的全產業鏈創新模式,堅持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創新、尖端創新與微創新有機結合的多元化創新體系,建立起大企業與中小企業聯動創新機制,帶動整個實體經濟全面發展。
三、舉洪荒之力以創新驅動煥發實體經濟發展新活力
從實體經濟創新現狀來看,客觀地說,雖然我國在載人航天、深潛、新支線飛機、軌道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逐步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一些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核心關鍵技術缺乏、高端裝備對外依賴度高、基礎共性技術供給不足等“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對此,創新驅動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促進科技和經濟結合是改革創新的著力點。就實體產業而言,充分發揮企業家的主導作用,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與成果轉化的主體,點燃大中型企業創新效能“星火”,才能使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燃燎原之勢”。深化產學研深度合作,加強技術、系統、標準和市場溝通協作功能,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發揮政府引導與扶持作用,以改革釋放活力,加強規劃和重點支持,在政策上為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與社會氛圍。
毫無疑問,實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我們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切實把實施實體經濟創新驅動戰略融入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戰略中去,以提升實體經濟創新能力為核心。把創新驅動、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經濟強國、品牌強國與對外開放戰略等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協同發展。發揮政府主導的體制優勢,匯集社會各界最強力量,努力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瞄準世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新一代信息通信、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中醫藥大健康、智能制造、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以世界競爭的眼光,科學設計,超前部署。著力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形成若干戰略性產品,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以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各類技術創新聯盟,創建一批國家、省市級實體產業“創新硅谷”,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實體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突出企業主體,高度重視新技術與傳統產業有機相融,實現“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使先進新興技術在傳統產業中得到深度應用,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新的活力。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敝腥A經濟“巨輪”在驚濤駭浪波濤的航行中難免一帆風順,但只要我們始終保持發展實體經濟的戰略定力,緊緊抓住實體經濟科技創新、品牌經營創新關鍵環節。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必能如期實現;必能為中國經濟繁榮發展譜寫偉大華章!(作者系全球品牌、創新、人才、企業家概念科學闡述第一人。亞洲經營智庫首席研究員、企業經營戰略顧問、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經網.中經在線專家智庫特約專家、首席研究員。國內財經、品牌、管理實戰知名專家、多家權威媒體財經、品牌、管理、文學欄目專欄作家、詩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