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叫陳濤的外賣員火了,火的原因是媒體在報道時加上了特定的幾個刺眼的標簽——38歲、未婚、985大學碩士研究生,前南方周末資深記者,如今卻“淪落”到失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被迫去當外賣員。
新聞的選擇性報道和刻意夸大“幸存者偏差”效應,陳濤瞬間成為“網紅”。
一部分人感同身受地評論:“我也35歲裸辭,以前在大媒體工作。現在確實很難找工作,歇了大半年。我們都是“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錢花光了,還得死撐,必須找份“體面”的工作……”
“人到中年,真的能夠體會他的感受。不管你有多高的學歷,現在真的不好找工作。我先生是93屆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專業。之前是給國外大品牌做產品外觀設計的,年收入比較高。但因各種原因沒有做了,有幾年時間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在家躺平了好幾年,有的人能放下身段去做外賣,已經很不錯。我老公放不下身段,我也不舍得他去送外賣。疫情過了,終于熬出來了。”
甚至有人調侃:“不用悲傷,愛因斯坦在中國都有可能是個送外賣的!”
還有一部分人共鳴,覺得不是只有他一個人這樣,或者只有他一個人不想“卷”了。
可是,這種不想“卷”并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而是當下的大環境和社會因素導致了他無奈不被“卷”入其中而已。
35歲中年危機,被媒體、社會過度聚焦和放大的時候,這容易導致一種“光暈效應”——把年齡作為一個重點要素向周圍彌漫、擴散,從而掩蓋了人們更重要的品質,加速了內卷,甚至促進了年齡歧視。
“38歲985碩士失業送外賣”熱搜中,所謂的985四川大學、哲學專業、南方周末資深記者、似乎都是附加在超過35歲的這道年齡“坎”之外的“無用光環”,真正導致陳濤“淪為”外賣員(沒有看不起外賣員,只是雖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認,但是職業本來就有貴賤之分)的其實依然是知識和尊嚴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對知識和尊嚴的不尊重越來越嚴重了。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舉個例子,為什么現在房子不好賣了,各種降利率、低首付、給政策,甚至首付分期,延長月供到下一代,但地產商就是不愿意降低房價呢?降低房價不是最容易也更好促進房子銷售嗎?老百姓不是更愿意買房,也買得起房嗎?
從根本上來說,國內的房地產有一個最根本或者說見不得光的作用——就是讓買房人忙到死窮到死。
在資本的洗腦論調中,結婚一定要有一套房,在城市有一套房才算真正家,孩子升學必須要買學區房。所以在資本的眼里,房子值多少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買房的所有人手里沒有錢,只要你夠窮,你的知識你的尊嚴都不值錢,更遑論年輕時的夢想了!
假如你工作五年或者十年就可以還清你的房貸,買得起一輛普通私家車,資本是不會高興的,他們是不會讓你過得這么舒服的。
他們會想盡各種辦法掏空你口袋里的錢,這也是你存不住錢的原因。
所以,一旦在以上的洗腦論調中,花光了父母的積蓄和自己月供買了一套房,幾年后,為了改善又換了一套更大的房,就背負了20年起步的為銀行和資本打工的枷鎖,每天一醒來就想著這個月要還房貸,還有車貸,要養家糊口,要努力奮斗。
房子之外曾經的夢想早已不復存在,甚至想一想都覺得是恥辱和幼稚。
還有更嚴重的斷層問題就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原始積累,社會上差不多所有的優質資源,都已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圈層化。不管是明星日賺208萬金字塔頂的影視娛樂業,還是現實所描述的那種地方資源。
有媒體統計,早年間你還經常可以看到各種窮人出身的導演,演員,這些年都絕跡了。娛樂圈推出的各種新人,家庭背景幾乎都是非富即貴。甚至在影視學校招生的時候,絕大部分窮人就被排除在門檻之外了。
他們也想接地氣,但奈何人類想象力確實不是萬能的。白天在格子間被主管刁難,晚上只能在200平的出租屋里哭泣,就是他們能想象出的最勵志的奮斗故事了。
每個人的悲喜不同,命運自然不同,38歲985碩士失業送外賣,也許只是“幸存者偏差”,但是,只要你夠窮,你的知識和尊嚴都不值錢,卻依然越來越普遍。
針對中年人的各種難題,需要自上而下地關注,要實實在在的扶持政策。松松我們的擔子,讓中年人們能再出發,能再出發得好一點!
羿云天,非著名寫作者。原名徐亨福,生于蘭州,現居鄭州。原創最深度的娛樂影視評論,時事熱點解讀,家庭教育分析與心理咨詢。不隨波逐流,有料有態度,更有溫度。新浪微博:羿云天;微信公眾號:羿云天說(ID:yiyuntianshu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