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尋找賽道的創業者眼中,目前的”露營經濟“,很符合小米創始人雷軍嘴中的金句:“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一時間,市場看好的消息頻起,創業者及資本紛紛入局。
現實往往比想象的殘酷。近日,露營平臺覓野Camp創始人石健卿宣布,覓野Camp于3月停止服務。覓野Camp是一家整合閑置露營空間與露營客的預訂平臺,成立3年來共計上架了近3000個露營地資源,有著超60萬會員。業內人士對此表示,“現在推出一個新的預訂露營服務的平臺還不太現實,畢竟露營需求人群的使用頻次上遠低于外賣、打車等。作為新興行業,露營市場的集中度不高,現存7.37萬家的規模和民宿酒店相比僅是零頭。前幾年,攜程、美團等大平臺紛紛跟進預訂服務,作為創業型平臺,要想跑贏這些既有資源、又有流量、更有資本的大平臺談何容易。
新象財經與幾家露營運營者采訪,得到的反饋也基本一致,沒有一家露營企業說現階段這是一門好生意。由此可見,至少在目前,覓野Camp的倒下并不是偶然。
對比海外發達國家的戶外運動發展歷程,我們洞察到,以露營為代表的戶外運動規?;l展,需要具備幾個要素:首先是經濟發展作為支撐,人均GDP超1萬美元,其次GDP增速承壓,人們工作壓力較大,高線城市消費者追求短暫的“放松時光”且偏好低成本的旅行。另外一點是戶均汽車保有量較高,每千人汽車保有量達300輛左右等,這些因素構成了“露營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石。
2020年以來,國內遠途與出國旅游受限,融合了短途、戶外、社交、娛樂等屬性的“露營”迅速走紅網絡。藝恩營銷智庫-KOL系統監測到,僅小紅書2022年露營相關筆記數量是2020年全年的8倍。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魏翔表示,“露營的火爆的確跟疫情有關,但疫情不是國內露營旅游火爆的觸發器,只是助燃劑。即使沒有疫情,國內露營市場也處在了觸發點上。近兩三年,國內的帳篷酒店、房車營地都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只是在大眾露營方面加速推進了一下,使消費需求在疫情期間井噴。”
與有些落寞的露營平臺覓野Camp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身處露營經濟產業鏈上游的設備生產商,正成為在風口上飛起的豬。數據顯示,去年“618購物節”期間,多個購物平臺露營裝備銷售火爆。《百度×京東618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便攜桌椅床、救援裝備、帳篷/墊子、野餐用品成交額同比分別增長541%、227%、165%、142%。天貓“618”第一波,包括帳篷、天幕、防潮墊、營地車在內的露營相關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倍。去年6月1日至7月31日,美團上露營相關商品的整體訂單量比2021年增長超30倍。
圖中數據源自
《【羅蘭貝格&京東】2022零售行業消費趨勢新主張》
作為露營帳篷的龍頭企業,牧高笛業務涉及多個品類,包括帳篷、睡袋、自充墊、桌椅推車等戶外裝備以及戶外配飾,剛開始其目標客群以中老年驢友為主,所以設計的產品大多沿著功能性、實用性的方向性設計,比如說抗風、抗暴雨、防水度、重量、透氣性。在2020年之前,由于目標客群窄,業績始終“不慍不火”,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已經顯現出下降的趨勢。
2020年露營之風席卷全國,但是與之前專業露營不同的是,市場上興起的是“精致露營”,消費人群從驢友轉變為新銳白領、精致媽媽和資深中產,85后和90后的人群占比超過80%,女性用戶50%左右,牧高笛迅速抓住“精致露營”趨勢,由專業露營轉型精致露營,slogan由“大山有大美”,改為“小自然開啟大自然”。從0到1逐步打造“精致”系列,相繼推出“精致露營”、“精致野餐”、“精致徒步”和“居家露營”產品線。轉型之后,據牧高笛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顯示,公司自有品牌的露營裝備及周邊線上自營渠道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48%,線下渠道同比增長338%左右。同為露營經濟產業鏈上游的探路者品牌,2021年實現營收12.4億元,同比增長也超過了36%。
不難發現,在露營經濟風口中,首批“起飛的豬”的共性是,本就在戶外用品市場具有一定實力和品牌,具備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的完善布局,一旦機會出現,調整產品格局即可精準打擊用戶需求痛點,收獲了第一撥紅利。而身為產業鏈中游的露營場地,收入主要來源于器材租賃和門票,并且受到淡旺季和節假日等因素的影響,再經過人力、土地、基建、運營等多層成本洗刷之下,能實現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環還很遙遠。
隨著露營經濟的崛起,變化和機遇也逐漸浮現。有資深人士分析,未來消費者對露營的訴求,趨向于更定制化、專業化,與其他場景、行業組合的“露營+”模式也會越來越多。以營地為例,2020年,營地只需要提供場地、帳篷等一些裝置設備就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但是現在這種模式已無法滿足。諸如當下流行的精致露營,已經成為了一種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擁有強社交、低門檻、儀式氛圍、體驗性強等屬性。市場上受歡迎的營地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提供露營之外更多的服務,即“露營+鄉村旅游、研學、演藝”等。在各種“露營+”產業中,露營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也成為新亮點。據攜程披露的數據,去年“五一”期間鄉村游訂單占比較清明期間提升10%,鄉村游的酒店預訂單量較清明增長560%,入住1-2天的訂單占比88%。親子家庭貢獻了近三成鄉村游酒店訂單。許多酒店、民宿打起“露營特色牌”,搭起帳篷為度假客人營造露營儀式感,期間攜程平臺上帶有“露營”標簽的相關酒店、民宿訂單量較清明假期增長153%。
在運營業態方面,也源源不斷融入新的潮流,例如”劇本殺、live音樂、飛盤、圍爐煮茶”等等,簡而言之就是露營在形式上會更加多元、趣味和創新。這些發生在產業鏈中端的變化,都給營地經營者帶來了廣闊的延展空間和商業機遇。
對于露營經濟未來的發展,魏翔教授也有自己的見解:“露營不應該看成‘露營+’,而應該是‘+露營’。露營本身是一種延伸住宿,從這個角度來看,露營跟民宿一樣,民宿發展到現在的困境,恰恰就是變成了‘民宿+’,而實質上應該是‘+民宿’,我們在旅游、研學、度假過程中,要換一種住宿方式,比如住兩天酒店,住兩天民宿,再露營一晚。本質上,露營和民宿都是配套設施,是對大眾旅游和國民休閑的一種配套、更替和嘗鮮,因此,露營未來發展趨勢是在跟上大眾休閑需求爆發的同時,自己也能發展好。”
同樣,對上游“數錢”的戶外器材生產商而言,如果不隨之變化,“躺贏”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從需求端來看,專業露營者和非專業露營者的比例越來越接近,所以產品排序需要重置。目前,很多品牌在露營裝備上的產品布局,還是基于產業鏈上下游的次序。比如,側重帳篷、天幕、桌椅、燈具、睡眠用具等,它們均屬于上游核心消費品,是露營成功落地的基礎保障。如果仔細觀察熱衷精致露營的消費需求,會發現大量下游消費品,比如自熱食品、音響、飛盤,甚至投影儀、電飯煲、風扇、茶咖機等等。
綜上所述,未來整個露營產業的粗放式增長將會越來越少,精細化將會成為主流。這里的精細化包括設備、營地定位、營地內容、露營人群等等。能夠找到目標群體、找到差異化生存空間,露營產業才能進入良性發展周期,待整體產業發展愈加成熟、更加規范化、規模化的時候,再長出一個營地預訂平臺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到那時,不知道剛剛倒下的露營平臺覓野Camp創始人,是否還保留著那一股珍貴且旺盛的創業激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