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小琳畢業后,應聘成為一名行政文員。
工作內容雖然繁瑣,但不難,她很快就上手了,工資維持日常生活支出沒有問題。
后來,她聽說班里某某同學,剛畢業兩年,就賺大錢買了房子。
就連當年班里成績最差的小強,也在老家做短視頻帶貨,早早開上了寶馬。
她也曾想過辭職,去想過利用業余時間去擺地攤賣烤腸……
但是,要么擔心年紀太大,辭職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要么埋怨公司工作太多,沒時間做兼職。
所有的想法,被各種各樣的原因給扼殺了,從未落地。
明明覺得自己也不差,就是過得比別人差。
小琳覺得自己是個無用之人,焦慮不已。
這種被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后的焦慮感,令人崩潰。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身邊的同齡人都過得比我好,我要不要玩命追?
導師薛兆豐有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自己有我自己的世界,我自己有我自己樹立的標準,而這個標準跟我的同齡人沒有關系,我有我自己的節奏。”
事實上,焦慮都源于“太著急”“太想要”和“愛比較”。
躺在床上就開始emo,想凡事一蹴而就,立刻到手。
具體點,想要工作順利月薪豐厚,想要短時間內買房買車……
然而想得越多,就越焦慮。
2
有這樣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
哥哥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
而弟弟卻是一個天生的樂觀派。
在他們八歲那年的圣誕節,家人為了改變他們的性格,為兩人準備了不同的禮物:
哥哥是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而弟弟則是一塊新鮮的馬糞。
晚上拆禮物的時候到了,全家人都等著看兄弟倆的反應。
結果哥哥一拆開他那個巨大而又華麗的盒子時竟然哭了起來:“你們明知道我不會騎車,而且外邊還下著大雪。”
而弟弟打開屬于他的禮物時,馬糞的臭味立刻充滿了整個屋子,弟弟高興地大聲歡呼,然后東張西望滿屋子找了起來:“快告訴我,你們把馬藏在哪兒了?”
所以你發現沒有,心態決定了看世界的眼光。
當我們覺得同齡人“都”過得比我好時,需要調整的并不是我們拼命追趕的步伐,而是我們的內心。
記得疫情剛開始,全員居家的時候,確實是挺擔心,也挺焦慮煩躁的。
而現在我已經放平心態了,不管是對于疫情也好,還是自己在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瑣碎的事情也好,都能夠平靜地看待。
因為我體會了那種焦而不得的難受,焦慮本身就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摧毀我們的身體,讓我們陷入極致的痛苦之中。
我們換個心態去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可能我們的身心會輕松很多。
所以,解決不安的最佳方法是,不要想太多,埋頭做事,保持樂觀的心態就好。
《增廣賢文》有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3
與其在明天來臨之前,做徒勞的想象與焦慮,不如抓住今天果斷行動。
幫人搓澡,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甚至是會被人看不起的一個行當。
但在韓國,有一位搓澡師傅叫金尚燮(xiè),他年收入在87到117萬元,秒殺眾多白領,令無數人羨慕。
不就幫人搓澡么?誰不會?
金尚燮原先也是這么想的。
然而他跟絕大多數焦慮者不同,
沒有空于想象,而是落地實操,在搓澡行業深耕了38年。
把小目標做成了大成就,焦慮便成了光芒萬丈。
韓愈說過:“清談可以飽,夢想接無由”。
空談可以得到滿足,但心中的夢想,卻是沒有辦法去實現的。
當下的自己,便是最真實的自己。
把握當下,勇敢地走下去,前路總會有驚喜等著你。
所以,想得再多,空想焦慮,
不如選擇一個目標,踐踏實地地做好一件小事。
正如褚時健所說: “我們是經歷過活了今天就沒有明天的人,過去如何、將來如何都不重要,現在、目前就是一輩子。做人的魅力在于,你是否是真實的自己。”
4
最近在看一本精神科醫生——和田秀樹的《突然就不焦慮了》。
通過50篇漫畫+暖心文字,手把手拆解你的焦慮。
和田秀樹在書中運用“森田療法”,對眾多案例進行解析,把各種不同焦慮的成因,掰開揉碎給讀者看。
處理焦慮的10大要素,擺脫焦慮的14種技巧,用平常心過日子的10種方法,以及16個能將焦慮轉換為動力的習慣。
總之,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做好這些小事,突然就不焦慮了。
該來的總會來。
請你一定要相信:很多事情,三十多歲時再去做,會比二十歲時做得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