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時光飛逝,奶奶離世已二十三年了。奶奶的音容笑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過去的往事,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兒時的記憶中,父母忙于生計,通常是奶奶帶孩子。我上育紅班(學前班)時,又同奶奶住在一起。她老人家對我的影響,極為深刻。奶奶沒有讀過書,一字不識,一直教育我們要多讀書、明事理。奶奶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到了八十(歲)還學巧。沒有讀書識字的奶奶,卻博聞強記,擅于講故事。 她講的故事,引人如勝,讓我們沉浸在故事里面,隨著故事情節跌蕩起伏的發展,人物命運的轉折,或喜或悲。每個故事都能達到寓教寓樂,給予眾多啟迪:善惡有報,要好好做人;不要過分貪婪,否則,會禍及自身;還要孝順老人,才會有福報。我們村在臨朐縣發電廠附近,縣內通電比較早的鄉村,卻經常停電,每當停電后,點燃應急的煤油燈,繼續在昏黃的燈光下,聽奶奶講那過去的故事……
奶奶出生在貧苦的農家,家境貧寒,歷經磨難,一生充滿著坎坷與艱辛。這也成為奶奶的一筆寶貴財富。后來,遇到多么艱難的事情,她都不屈服,不退卻。 1942年前后,被逼無奈,我的爺爺、奶奶也帶著家人逃荒闖關東,投奔先期到達關東的老姥爺,也就是我奶奶的父親,直到抗戰勝利后,才回到臨朐老家。闖關東三年,老人們卻講述了半個多世紀的闖關東故事,直到八十六歲高齡,她老人家還思路清晰地講述重復多少遍的闖關東故事,我們依然興致盎然,依然虔誠地傾聽。他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饑餓與匪患,多次出生入死,化險為夷。半個多世紀來,奶奶講述最多的是哪一位好心生意人,曾給她兒女一塊大餅;哪一位好心人,在全家陷入絕境后出手相助……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感嘆這些好心人,都沒有留下姓名,更無法尋知這些恩人給予報答。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從事營銷工作出差,接觸到清朝末年移居外省的山東移民,受到奶奶闖關東故事的熏陶,很自然得融合進去,被在外的山東移民,難以割舍故土的情懷,深深感動著。我給山東移民尋親或者給予幫助,她老人家非常高興,說那是"行好",由衷得大加贊賞,積極鼓勵!在給闖山西的長治山東移民尋親時,當時交通閉塞,通訊落后,直拔電話不通,更無從談手機、互聯網。多方比對尋親信息,年代久遠,無法進展。此時,奶奶憑她闖關東的切身經歷,給予幫助。終于,柳暗花明,尋親成功。可惜,那位尋親多年的老人已經去世,奶奶聞訊唏噓不已:那位期盼多年的老人若健在,該多好啊!
奶奶養育二兒三女,含辛茹苦,卻從沒有抱怨過。她時常與兒女們深情地交談,我也不經意地聽過,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流。有時候,夜幕降臨,晚飯時間到了,也不理會,房間的燈光都不曾開啟,由此可見,母親與兒女之間舔犢情深的至愛。奶奶與人為善,從不挑拔是非,她經常說(希)望人好自己就好,窮沒有窮到底,富沒有扎下根。還說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意思是說要平易近人,見面提前打招呼,有老有少,有大有小,要有稱呼,不能沒有禮貌。奶奶善于幫助別人,那時候的醫療環境下,民間偏方頗為盛行,不管誰長病生災,去向她討問偏方,她總是盡心盡力,熱情相待,無私援助。那些偏方,是她自已聽說或者經歷過的驗方,她有心記住,一直遵崇偏方治大病的理念。好象也就是幾十個偏方的樣子,我當時年輕,不當回事,現在回想不起來了。只記得,我感冒后,她老人家給我吃"發汗散"藥片,服藥后,蓋上棉被,渾身出汗后,感冒就好了。
小時候,奶奶領著我去村東趕集。奶奶賣了自己喂養的家兔,從微薄的收入中,給我買包子吃。只有供銷社飯店賣包子,購買的人群排隊擁擠,她累得疲備不堪。買到包子,奶奶卻不舍得吃,我狼吞虎咽的吃包子,奶奶高興的合不攏嘴。平時吃玉米煎餅,饅頭也極少吃到,何況到飯店買包子?我至今回味,再也沒有吃過那么香的包子。趕集后,奶奶同我坐在公路邊看汽車,來往的車輛稀少,偶爾行駛過一輛卡車或者公共汽車,就覺著好奇。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去坐汽車。不久,這個遙不可及的愿望,竟然實現了。我大老姑家的三大爺韓福壽,曾經當過八路軍。我七歲時,三大爺恢復工作,到縣里一家企業任職。奶奶帶著我去探親,三大爺一家盛情款待,還帶著我去洗澡,到工廠里參觀。臨走時,三大爺委托工廠里到縣城去辦事的汽車,順便把我們送回井頭村,我第一次跟著奶奶坐上了汽車,那種新奇的感覺,無法言表。奶奶也無限感慨地說:臨朐縣城解放后,三大爺在縣政府工作,我爺爺去探親,三大爺是雇了輛人力小推車,把我爺爺送回家。而今,卻又坐上了汽車。
奶奶終其一生,對待別人的好,從末提起,別人對她的好,卻銘記在心。奶奶八十六歲高齡時,感覺渾身無力,嗜睡眠,臉面紅暈。問她哪里不舒服,她老人家只是說渾身沒勁,想睡覺,被鄉鄰親朋贊譽為:有福之人,無疾而終。其實,并不盡然,近些年來,我有新的觀點和看法。那時cT醫療檢驗設備沒有普及,思想觀念也不行,八十多歲的老人生病,一般不去醫院,保守治療,在家中老去(離世)的傳統風俗,根深蒂固。若在當今醫療條件下,奶奶可能是頭部輕微血管疾病,導致嗜睡,CT影像診斷,對癥藥物治療,以奶奶的良好身體狀況,一定是百歲老人。
山還是那座山,村還是那個村;時光匆匆如流水,往事并不如煙。奶奶離世后,鄉鄰親朋,還經常提及她老人家。我也時常夢見:依偎在奶奶身旁,聽她講那闖關東的故事。近期,我同山東省諸城市文化界的朋友訪談時,談論到從諸城市走出去的己故著名詩人藏克家,又重溫他的經典詩句:"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此時,我想起奶奶,雖然離世,還經常被人念叨,讓人難已忘懷,活在大家心頭的人!
2019年4月4日寫于濟南
【作者簡介】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和烈士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